1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論語.顏淵》: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又“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又《衛靈公》: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莊子.
在宥》:“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清譚嗣同《仁學.
界說》:“仁為天地萬物之源,故虛心,故虛識。”
1.同情友愛:仁心,仁義至盡
2.果核的最近部分:杏仁兒.
不仁:(1)不仁慈,無仁德如不仁不義 (2)手足痿痺,為能運動:麻木不仁,四體不仁.
3.人、仁
“最初只有人字,後以二人相愛,人旁加二為仁,故仁由人而來。仁固可作‘仁義’解,也可作人解。我認為‘克己復禮為仁’的仁字,宜作‘人’解。
以孔子之話作本論,《論語》中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觀過斯知仁矣’、‘井有仁焉’,這些仁字,都應作“人”解。而一般學者以其字之為仁,多曲為之解,求其說,而不得要領。故上例我以‘仁’字應作“人”解。
否則,‘井有仁焉’,作仁義之‘仁’解,難以解通。又以其他著作為旁證,可知人、仁同義。例如《禮記表記》說,人也謂施以人以忠恩也。
人與仁同義……《論語》所謂‘人者仁也’、‘仁者愛人’,即本此義。皆由於人、仁同出於一源,且關係密切。把仁字均解為‘仁義’,難以自圓其說、令人信服”(引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選》第464-465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年7月)
4.仁,就是二個人字,從這個字的形我們看到了這個意思。那為什麼這樣寫這個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麼呢?
我認為這是對“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害人人,人人必將害我。”的簡寫。
這句話中兩次使用二人組合。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仁是道的一種。
“禮”具有社會身份制度方面的意義,最遲在殷商時代已經存在;但是,作為一種較為嚴格的社會制度,則是周朝初年的事情。周朝初年,周武王伐紂滅殷,為著鞏固自己的統治,周公便在殷禮的基礎上,重新制訂禮樂,將作為社會身份意義的“禮”制度化,系統化。
我們說的封建禮數的“禮”有著作為政治的等級制度和倫理道德兩個方面的屬性,作為等級制度的“禮”,強調的是“名位”。也就是孔子所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作為倫理道德的“禮”的具體內容,包括孝、慈、恭、順、敬、和、仁、義等等。
在“禮”兩個方面的屬性中,等級制度為“禮”的本質。而倫理道德方面的屬性則為等級制度的外在顯現。封建禮數實際上是通過向人們灌注孝、慈、恭、順、敬、和、仁、義等,把這些外在於人的倫理道德觀念變為人的內在需求,去束縛人們的思想,限制人們的行為,把人們變為統治階梯的忠實奴僕,以達到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目的。
正因為如此,所以中國封建社會的歷代統治者都把封建禮教作為維護其統治的不二法門。
2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從不輕易許人以仁,總是說近仁
孔子的仁義說和禮樂說分別指的是什麼?
3樓:貞觀之風
孔子的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義”和“禮樂”,其主要內容是“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
孔子提出“仁”學,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提倡廣泛地理解和體貼他人,以此調整人際關係,穩定社會秩序。
孔子講的“克己復禮”,是說做人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孔子追求的“禮”,是指西周時的等級名分制度。
西周時期的禮樂規定了一整套在衣食住行方面必須合乎尊卑等級的儀禮規範,並發展成指導人們行為的基本準則。
4樓:碧海藍天
孔子的仁義說指對人的關懷
孔子的禮樂說指誘導人向善,讓社會處於平和的狀態中。
5樓:嘿黑色翅膀
總的來說就是治國思想
具體下面很清楚
孔子所說的“禮”的本質內容是什麼?
6樓:火舞雪吻
禮的實質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會秩序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要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符合他們在家族內的身份和社會、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範,這就是禮。禮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差別性。
所以古人指出禮的特徵為“別異”(《荀子·樂論》)或“辨異”(《禮記·樂記》)。春秋、戰國和漢代論禮的人,一致強調禮的作用在於維持建立在等級制度和親屬關係上的社會差異,這點最能說明禮的涵義和本質。荀子(見荀況)雲:
“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於分,分莫大於禮。”又云:“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賢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
”《禮記》雲:“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又云:
“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韓非子(見韓非)雲:“禮者……君臣父子之交也,貴賤賢不肖之所以別也。
”董仲舒雲:禮者“序尊卑、貴賤、大小之位,而差外內遠近新故之級者也。”《白虎通德論》雲:
禮所以“序上下、正人道也。”這些話都證明禮是有差別性的行為規範,決非普遍適用於一切人的一般規範。
禮既是富於差別性、因人而異的行為規範,所以“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左傳·莊公十八年》)。每個人必須按照他自己的社會、政治地位去選擇相當於其身份的禮,符合這條件的為有禮,否則就是非禮。舉例來說,八佾舞是天子的禮,卿大夫只許使用四佾,魯季氏以卿行天子之禮,八佾舞於庭,孔子認為非禮,憤慨地說: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樹塞門和反坫是國君所用的禮,管仲採用,孔子批評他不知禮。歷代冠、婚、喪、祭、鄉飲等禮,都是按照當事人的爵位、品級、有官、無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對於所用衣飾器物以及儀式都有繁瑣的規定,不能僭用。
在家族中,父子、夫婦、兄弟之禮各不相同。夜晚為父母安放枕蓆,早晨向父母問安,出門必面告,回來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門的**,不蓄私財,是人子之禮。只有通過不同的禮,才能確定家族內和社會上各種人的身份和行為,使人人各盡其本分。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禮記·曲禮上》),便是此意。
統治階級內部和庶人都受禮的約束。所謂“禮不下庶人”,並非庶人無禮,只是說庶人限於財力、物力和時間,不能備禮,更重要的是貴族和大夫的禮不適用於庶人。例如庶人無廟祭而祭於寢。
7樓:都溼啥人啊
禮是通過舊有秩序規範,通過禮的表象來進行重申,限制人們的行為,從而維護舊有利益群體的利益。
8樓:咸陽猛驢
是用外在的、物質的、表象的形式,來傳遞內心的尊重、尊敬、敬意以及態度的重視、重要。
比如:祭祀儀式,規模越是隆重、巨集大,越能表示對先賢、聖人、祖先、偉人、英雄、親人等等的尊敬、愛意等等,藉此緬懷儀式,激發今人向他們那樣、發揚他們的精神、繼承他們未盡的事業努力奮鬥。
再比如:送禮,也表達了送者對被送者的尊敬、仰慕、誠摯之情。
再比如:如今會議的座次,都是表達對領導者、上級的尊重、遵從之意。
這裡孔子說的“禮”是什麼意思?
9樓:匿名使用者
統治階級內部和庶人都受禮的約束。所謂“禮不下庶人”,並非庶人無禮,只是說庶人限於財力、物力和時間,不能備禮,更重要的是貴族和大夫的禮不適用於庶人。例如庶人無廟祭而祭於寢。
儒家認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為規範,便“禮達而分定”,達到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的理想社會秩序便可維持了,國家便可以長治久安了。反之,棄禮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為規範,便將如周內史過所說的:“禮不行則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會和倫常便無法維持了,國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
從此觀點出發,那麼禮,就可理解為治國的政權
10樓:藍月鋼琴
a 禮儀
因是沿襲的意思
政權、風俗、政治制度是不可能沿襲的
況且孔子強調的“克己復禮”中的“禮”是指周禮,即周朝的禮樂制度,這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境界
需要強調的是禮樂制度明顯不是政治制度
我們老師好像說過中國奴隸制時期具有政治意義的制度貌似只有井田制和分封制……
孔子提出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學習方法是什麼?
11樓:醉意撩人殤
1、教育思想:
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學習方法:
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12樓:匿名使用者
孔 子 提 倡 人 性 , 他 的 主 要 教 育 思 想 就 是 “仁” , 即 人 性 、 慈 愛 、
互 愛 , 也 是 他 的 道 德 觀 念 。 他 的 另 外 一 個 思 想 是 忍 耐 和 互 讓.
孔子的學習方法,一語概括,就是孔子的學生子夏所言的:“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13樓:祝福集郵進萬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無類。
孔子的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14樓:匿名使用者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 yīn cái shī jiào )
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解 釋 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標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出 處 《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註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麼?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子路剛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問:
“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麼?”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
”冉有走後,公西華奇怪地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說:
“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對今天的教學有幫助的一些細節有很多,但從大的理論思想上看,“因材施教”的意義最大。
現在的中國教育幾乎是機械化、標準化生產,培養出的學生千篇一律、缺乏創新意識。所以,必須根據各人不同的性格、愛好等特點因材施教,才能發揮教育的最大作用。
孔子說的仁是什麼,孔子認為的仁的含義是什麼啊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這不是個人處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婦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為民 造福的大仁大義 克己復禮,仁在其中 好象仁這個境界很容易達到,但孔子說的不是一 人個人的仁,而是有權勢在手的統治者的仁,要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慾望,遵守秩序,有步驟 地管理國家,這決不容易,自古極少數大權在手的人能做...
孔子的“為仁由己”怎麼解釋,孔子說什麼是“仁”
文化永生 為仁由己 的意思是 實行仁德要靠自己。出處 論語 顏淵篇 原文 顏淵問仁,子曰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 請問其目。子曰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 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譯文 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 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
孔子的名言是,孔子的名言 是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說乎 學習態度 1.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方 法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交 友 1.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學而時習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