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曾幾何時,為使後人能成才、早成才、成大才,先哲們開出了「勤」和「苦」的祕方,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又如「廢寢忘食」「聞雞起舞」等等。這些警世名言的確起到了激勵和引導的作用,但老子的「少則得,多則惑」,從另外一個角度警示後人不要好高騖遠、貪大求全,不要得不償失、捨本逐末。其中蘊含的道理,哲學家稱之為「辯證法」。
少則得,多則惑,旨在把握巨集觀。巨集觀是萬物的共性,而共性是萬物共同具備的內涵;如果不能從紛雜的萬事萬物中把握巨集觀,則是多,就會惑然不知所歸而流散無窮。
有人主張「好東西不嫌多,多多益善」,其實這種說法未必全面辯證。俗話說「貪多嚼不爛」,縱然全都是「好東西」,倘若將肚皮塞得太滿了就會消化不良。據說有一個探險隊到了北極後,大家都大吃特吃營養豐富的北極熊的肝臟,結果都發生了維生素a中毒,個個頭暈腹瀉,有的甚至差點丟了性命。
可見吃好東西超過限度就會走向反面。正如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一誠大師所說:「現代人都不是餓死的,都是撐死的。
」我們認識多與少的辯證法並不難,但要做到卻很不容易。就讀書而言,不少名家都主張「少而精」,宋朝宰相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新中國的開國將軍**一生只研習《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他通讀過8 遍。西方名著《魯濱遜漂流記》中,主人公魯濱遜在荒島上只留下一本《聖經》,至於他讀了多少遍,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大量事實表明,少即是多,不僅讀書如此,許多事物亦是如此。
人的一生大多因為順境與逆境而焦心,原因是人們總想舍苦求樂。那些為了權、錢、色而身敗名裂的人,幾乎都是一個「貪」字使然,想要得到的太多了,因此苦惱困惑也就多了,忘乎所以,利令智昏,最後都成了生活中的另類甚至敗類。廣東有個貪腐的會計叫吳燦乾,法院**審理他時,他說出了三句「至理名言」:
第一,人的一生自由最重要;第二,不貪就不會犯罪;第三,一個男人一輩子只跟一個女人睡覺是最幸福的事情……旁聽者一陣鬨堂大笑,卻很少有人深諳他話中的苦澀。人生最忌諱的是在挫折時浮躁,在收穫時淺薄。浮躁和淺薄都不能成就事業,大量的教訓警示人們,賣弄小聰明只是自作聰明,投機取巧更是愚不可及,因為這樣都違背了安然、自然、坦然的人生哲學和生活態度。
心專才能繡得花,心靜方能理得麻。在物慾橫流、繁雜迷離、飛速發展的當下,索取少其實能得到更多,索取多反而會導致自身的迷亂——家有房屋千間,睡不過八尺;家有良田千頃,食不過三餐。我們只有保持思想信念的純淨不雜、專心一意,才不會被雜念和私慾迷惑,才能專心致志、知行合一。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唯有真正懂得了「少則得 ,多 則惑 」的 道理,懂得選擇,學會放棄,人生之路才能走得更遠。
2樓:豈不聞是我
度,卻捨棄了安全;各式各樣的速成班如雨後春筍般躍出,得到了皮毛,卻捨棄了精華;各個方面的知識文化都要了解,得到了空泛,卻捨棄了專精……這些現象從側面反映出現代人往往想得到自己沒有的東西,不管有用沒有用,無論安全不安全,只求多,不求深。
周立波曾說:「人生不應是長度的比較,而應是廣度和深度。」我認為,人生中有太多的浮華,沒有卻想擁有的東西太多,財富、時間、地位等等,但人的精力實在有限,不可能樣樣盡佔。
因此,我們應學會「舍」,捨棄那些無用的,捨棄那些困惑的;同時,還應學會「得」,得到那些實用的,得到那些必須的,方能提升人生的價值。
就以學生為例,學習為重,娛樂為輔。但選擇實習班時應量力而行,以自己額外所能承受的量為標準;選擇教輔書時應以學生的意願為主,方能調動主觀能動性;在娛樂放鬆時,應在適度調節疲勞為準,不或過度而影響學業。只有學會捨得,學習便不再痛苦。
如果每個人都學會捨得,那麼全社會將和諧安定,那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老子的話是什麼意思
晚夏落飛霜 釋義 彎曲可以保全,受壓反而伸直 低陷得到充盈,凋敝於是更新 單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出處 道德經 創作年代 春秋 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翻譯 彎曲可以保全,受壓反而伸直...
兩年時間,少則一百萬,多則沒數字一定要說,閨密和我說她計劃,真的假的,她能不能做到呢,一切看天意和
磨人的 笨蛋 如果這是女朋友趕緊結婚,如果不是,趕緊追,確定的是她對你有好感 是準備拉你去做微商or傳 銷吧。我媽媽最近心情很不好總罵我,誰能給我大量的笑話讓我每天給她講一個? 莎豆 1 從前有個人釣魚,釣到了只魷魚。 殤 說笑話固然是一個辦法,但不是最好的。你要先知道她為什麼心情不好,對症下藥才好...
以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無惑為題寫一篇話題作文
此類作文一定要先構思一件事情,敘事文較為好表達。相關作文可以上文庫查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的作文400字。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的啟示600字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無惑的人生感悟 人不是生出來就都知道的,誰能沒有疑惑呢?說明了多實踐,才能出真知的道理。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人不是生下來就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