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啊沒多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體現的是什麼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既是儒家的人生境界,更是道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總的來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國文化的人生境界。
這句話出自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當時,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貶到岳陽,勤於地方政事,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把岳陽治理的政通人和,並重修了岳陽樓。
要知道,滕子京是帶著一腔委屈來到巴陵郡的。原來他是一個鎮守邊關的將領,是范仲淹手下的一個愛將。滕子京曾經動用**犒勞三軍,結果被人告狀,被貶到巴陵郡。
按理說,對滕子京來說,這是悲,但他沒有受到個人遭遇的影響,在巴陵郡做出了一番事業。在岳陽樓建好之後,他寫信請自己的老上級范仲淹寫一篇序。而范仲淹沒有到過岳陽樓,卻寫下了《岳陽樓記》這一千古名篇。
在岳陽樓記的最後,范仲淹充滿豪情與深情地寫道: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在這篇文章中,范仲淹說滕子京和天下的仁人志士一樣,做到了兩種境界。第一種是心靈上的坦然與淡然,不會因為個人的財富和權力的增加而感到高興,也不會因為個人利益受到了損失,個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感到灰心喪氣。
在人生的喜樂與憂愁中間,始終保持一種淡然的心態,這就像明人所說的,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這也像王維所說的那樣,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一個具有極高人生境界的人,總是安然淡然坦然。
第二種是儒家的憂國憂民的心態。儒家歷來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范仲淹是一個標準的儒家人物,他認為滕子京也是,他們身上,都有而且是應該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心態,更應該有心懷天下蒼生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
這種精神,來自於孔子,來自於孟子,來自於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者。范仲淹是,滕子京也是。
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精神,同時還來自於道家的精神,特別是莊子的人生精神。
莊子是崇尚人生逍遙的境界的。而人生逍遙的前提是,擺脫一切外物的限制,人最好能夠駕馭物,而不是被物所奴役所駕馭。莊子把這種理想的狀態稱之為「物物而不物於物」。
莊子是一個悲觀主義者,莊子認為,人一出生就是一個悲劇,因為人的身體註定是不自由的,他要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這叫做有所待。在莊子看來,所有有所待的東西,都是不自由的。在逍遙遊中,莊子說大鵬能夠摶扶搖直上九千里,但是沒有風,大鵬也無法飛翔。
仙人列子可以在天上飛15天,而15天后,他也得下來。所以人生的自由,就要無所待。而無所待,就是要擺脫物質和心靈的限制。
按照王小波的說法,人生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挨捶的過程,這不可避免。但是這樣我們的人生如何才能獲得自由呢?莊子說要做到心齋和坐忘就可以了。
這不是練氣功,這是錘鍊我們的精神境界。這種境界,其實就是范仲淹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如果你能忘記人生的喜,忘記人生的憂,從了喜樂憂愁不入於心,那麼還有什麼能讓你心醉神迷呢?還有什麼能讓你憂戚交加呢?
在中國的古人之中,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不多,但還是有的。莊子當然算是一個。以莊子的大才,在戰國時期做個諸侯國的大官沒有問題,但是他寧願做在汙水中自由爬行的烏龜,他窮困潦倒,但是他認為,人真正的貧窮不是這個,而是精神上的貧窮。
孔子的**顏回也可以算,他一簞食一瓢飲,居住於陋巷之中,從來不改其樂。范仲淹當然也是。他是北宋知識分子的領袖,他在政治上經歷過多次失敗,但仍然堅守初心,堅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信條。
蘇東坡也算是一個。在被貶到黃州之前,蘇東坡大概還沒有這樣一個人生境界,在到了黃州之後,蘇軾變成了蘇東坡,而他的人生境界,也在朝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前進。蘇東坡說,人生的難處在於,不經要忍痛,還要忍癢,更要忍受孤獨與寂寞,從而實現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達觀的境界,這不正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嗎?
人生,很多時候我們能看得開,但是忘不了,能忘得了,但是我們放不下。能放得下,但是我們又做不到。如果有一天,我們能看得開,忘得了,放得下,做得到,我們就能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但是在以物質為導向、以結果為導向的時代,現代人,怕是沒人做的到了。
2樓:冬夏
回答總有欠缺,敬請批評!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這是何等的處世豁達,胸襟寬廣!既然這樣,那這是否就是傳說中的超然於世?——n0!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此句出自著名的宋代政治家,軍師家,教育家,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這是「物喜」的根源。
環境的美煥,景緻的怡人怎不讓人心曠神怡,喜不自勝?而置身景中的主人公卻快樂不起來——「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所以,縱是物喜,卻不能忘懷心之深處的悲憂。
雖然範老夫子,範閣老在竭力掩飾這種「悲」,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政治情懷還是出賣了他——「喜」和「悲」這所有的一切只是因為牽掛著國家「憂」與「樂」!所以,範老也沒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於世」!
以古推今,我們如今的現實生活中,誰又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做到「得之不喜,失之不憂。」我們做任何事,開任何言都是有目的的。
這也正是社會賴以發展,人類得以進步的動力,但是,如果凡事都「得不喜,失不憂」了,那我們所有的努力和奮鬥還有什麼意義?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做到榮辱不驚。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德化和品質的禮義之邦,沒有了榮辱觀的民眾,何談銳意進取,奮發圖強?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是一種境界。我們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於是一句話:
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不能強求;渾渾噩噩,一事無成,我們還有擋箭牌 ——人生起落,不喜不憂,才能真自由……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為既定的框架願景,它只代表了一種人生態度,但不會跳出生活,也更不會超然於世!
3樓:斂婭學春琳
超凡脫俗,失之淡然,得之坦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與世無爭
4樓:一樽墨趣
一樽墨趣書法: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5樓:枚樂悅
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蘇軾,豪放派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飽經挫折,但其豪放的性格和胸襟每每都讓他把挫折征服,讓自己的詩作不斷地達到高峰,用豁達淡然的心態面對人生的悲歡離合,他在被貶之地關注民生並培養出很多後代的飽學之士,如王霄、姜唐佐、黎子云、符林。
蘇軾被貶到儋州時,海南還是個荒蕪之地,蘇軾剛到海南時心情也是非常失落,」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遷。風雨睡不知,黃葉滿枕前。」這是蘇軾剛來海南心情的寫照。
後來,想到自身的前程時,蘇軾曠達的胸襟戰勝了現實帶來的陰鬱,蘇軾重新振作了起來。「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遊。」這首詩已經充分顯示出蘇軾的豁達淡然的心態。
二、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從小耳熟能詳的「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就是出自他的手筆。頂著壓力,勵精圖治,實行變法,不畏大地主大財閥的強權,像一株清傲有節氣的梅。
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字希文,生於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卒於皇祐四年(公元2023年)。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傑出人物之一。他領導的慶曆革新運動,成為後來王安石熙豐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的時期。
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他的文學成就也蜚然可觀,有《范文正公集》。傳頌千古的《岳陽樓記》是他的代表作。
文中氣勢磅礴,抒發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這兩句話概括了范仲淹一生追求的為人準則,表達了他寬大的胸懷和強烈的責任感,成為無數仁人志士用以自勉的著名格言,至今仍是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搜狗問問
四、人生本來如寄,雅舍即似我家
梁實秋,中國著名的現當代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2023年5月,梁實秋隨教育部中小學教科書編委會遷至重慶北碚,秋天,他與吳景超夫婦在北碚主灣購置平房一棟,遂命名為「雅舍」。《雅舍小品》就是在這裡寫就的。
論梁實秋當時所處的物質環境,與一座「牢獄」沒有多大差別,且一住七年,而梁實秋豁達的心胸,實際上也就是為自己「減了刑」。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梁實秋除完成中小學戰時教材編寫任務外,還創作了《雅舍》等十幾篇小品文,翻譯了莎士比亞《亨利四世》等多部外國作品。
梁實秋的這種對待逆境的從容、平和的心態,在後來物慾橫流、浮躁之風盛行的形勢下,有可借鑑之處。「我非顯要,故名公巨卿之**不得入我室;我非牙醫,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理髮,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亦均不能張我四壁。」
此處排比,看似多餘的廢話,實則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各色人等自我炫耀之陋習的譏諷,亦有對自我個性的張揚,他有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人生趣味,對他人概不豔羨,亦不模仿。
五、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李白,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詩俠」,「文曲星下凡」,公認為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李太白集》傳世。其作品天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異,才華橫溢;詩句如行雲流水,宛若天成。
李白詩篇傳誦千年,眾多詩句已成經典,例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在詩歌上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天寶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
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麼意思
孃家三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 岳陽樓記 裡的千古名句,意思是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這句話採用了互文修辭手法,前後是互相補充互相滲透的,是一個整體,不能分開理解 情感帽子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歡愉和沮喪。要想做到不以物喜,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體現了哲學道理一切從實際出發嗎
翼輕寒 既然lz是發重複了,我也就稍微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下問題的補充吧。哲學這門科學挺有意思,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因為不管你答案是什麼,只要你多加以解釋,總讓人感覺有那麼些道理。以選項為例,如果說選項體現的一切從實際出發或許就沒錯,因為吃了虧以後就知道如何應對了,這的確是遵從客觀實際的,但並非具體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誰知道浮雲流動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這句話出自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名著 岳陽樓記 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遠在北宋時期的詩人口中吟出的詩句,卻沒想到在千年之後,21世紀的今天,有著一大批的現代人早已經忘記了這句話的含義。我們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卻存在各自不同的屬性。多數情況下,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