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陽關雪讀後感,文化苦旅的每章讀後感

時間 2021-07-15 19:17:19

1樓:靖念桃麥裕

看到題目,我不禁吃了一驚。陽關應該是偌大世界上的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它既不像莫高窟那樣富有,也不像白帝城那樣世故,更不像黃鶴樓那樣華美。

它——陽關,有自己的特點,它生活在沙場之上,必然會有許多英勇將士之墓,

它給人一種肅穆,使人對他肅然起敬。

但就是這樣一個令人肅穆的地方,卻被餘秋雨先生描寫的淋漓盡致,我又一次被餘秋雨先生那強大的語言文字力量所震撼了。

連一個老者都知道:路又遠,沒什麼好看的,而且又下著雪,別去受這苦了!那些文人墨客,為什麼一定要去尋陽關呢?

我想一定是和餘秋雨先生一樣衝著王維的《渭城曲》去的。這裡沒有高樓大廈遮天蔽日,所以天才可以完完整整的緊扎扎的把大地罩個嚴實,正如餘秋雨先生所說:「有這樣的地,天才叫天。

有這樣的天,地才叫地。在這樣的天地中獨自行走,侏儒也變成巨人。在這樣的天地中獨自行走,巨人也變成了侏儒。

」這幾句話,看似矛盾,實不矛盾。真是精妙絕倫呀!

在古戰場的墳堆中,在中華歷史的荒原中前行彷彿見到了: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彷彿又見到了:

中原慈母的白髮,故鄉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於溯風中的軍旗。隨著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遠遠散去。每一個英勇將士的腦海中只有四個字那就是:

前進,攻擊!但他們又很想在最後一刻,給熟悉的土地投注一個目光。於是,他們扭曲的倒下化作了沙堆一座。

終於到了陽關,所謂的陽關,沒有什麼古蹟了,只有近處的烽火臺還清晰可見。餘先生說的沒錯:「任何站在這裡的人都會感到自己站在大海邊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凍浪。

」雖然我沒有在陽關,但我已經感受到了寒風凜冽、刺骨。

但在這種地方王維還是可以寫出《渭城曲》這精妙絕倫的詩句。可能沒有幾位文人墨客能比得上的,連餘先生都自愧不如了。

陽關坍馳了,坍馳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終成廢墟。終成荒原,誰也不能想象,一千多年前,這裡曾檢驗過人生的壯美,藝術的弘廣。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陽關,保重!

2樓:文枋菲

《陽關雪》讀後感

中華文化,中華廢墟,正如陽關。曾經壯美,曾經輝煌,卻又倒在歷史長河的大雪中。阿房宮被毀了;圓明園被一把火燒了;莫高窟裡的「東西」被運走了一車又一車換來的是大煙鴉片,是惡魔鐵蹄,是戰火,是絕望。

還好,中國從一斷斷苦難歲月中走了出來,但是誰記得我們曾有多少畫,比蒙娜莉莎早不知多少年的絢爛;我們曾有多少書,流傳千古卻又毀於苦難的哲思;我們曾有多少樓,留下亙古墨客鴻篇鉅製的史詩;我們曾有多少人,鞠躬盡瘁又揮墨灑血的美麗;我們曾有多少事;震撼天地感動乾坤的華夏!誰知道中華文化廢墟還長眠著,它在等待我們把大雪抹去……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時,「勸」的不再是「君」,是淡忘中華文化的人。「盡」的不是「一杯酒」,是對中華文化的愛與悲憐,「無」的不再是「故人」,而是這千年文明。

文化的陽關寂寞著。勁颳著刺骨的北風,飛揚著漫天的狂沙,飄搖著枯澀的蘆葦,還有那幾個土堆孤寂地哀吟。我們的中華文化,快醒一醒吧……

3樓:籍昶

我們一定金額接****等哈發哈分吧分吧分吧分吧

文化苦旅的每章讀後感 20

文化苦旅每一章節的讀後感

餘秋雨散文陽關雪的象徵意義

4樓:匿名使用者

這篇散文被收錄在《文化苦旅》這是本文化散文集中。它主要通過山水風物探求文化靈魂、人生真文化苦旅諦、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作者用深邃的目光透過這些景物,把關注的焦點定位在這些自然景觀背後所沉澱的文化內涵上,體現出一種俯仰天地古今的歷史感和滄桑感,飽蘸著深切的民族和文化的憂患意識。

餘秋雨江南小鎮》讀後感,餘秋雨《文化苦旅》讀後感

餘秋雨先生描寫的 江南小鎮 比我看到的更好。當你坐船慢慢駛進小鎮,一眼就能看見精緻的石橋,依山傍水的房屋,白白的輕盈的炊煙,再看看那水中倒影著的柳樹 房子,一切都顯得格外幽靜。船兒悠悠走著,不緊不慢,在這裡你一點都感覺不到城市那種急促的氣息。身旁是柔柔的碧波,在眼前一起一伏,線條舒暢和美,一切都是一...

餘秋雨《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詳細點)

我以前寫過,但是在本子上,沒弄網上,在網上搜搜,一定有的。求至少6篇 文化苦旅 的讀書筆記 餘秋雨 三峽 讀書筆記 餘秋雨的 文化苦旅 一書中的散文,幾乎全是 為了突顯出中國歷史的悠久和古代名人的輝煌事蹟 的散文 餘秋雨 文化苦旅 三峽 順長江而下,三峽的起點是白帝城。這個頭開得真漂亮。對稍有文化的...

關於餘秋雨《文化苦旅》中的《廢墟》篇的問題

一 1 葬送 是說有些廢墟在營造之初就決定了它今後的凋零,而最終它也化為塵土,被人們埋葬在時間的長河,從此沒有蹤跡。選擇 是指歷史挑選出一些能代表歷史的廢墟中保留下來,作為古代派往現代的使節,供人們 思考。2 秋天的黃葉最終將歸於泥土。廢墟也一樣,它最終將皈附大地,化為泥土,和黃葉一樣完全融入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