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劇作戲劇詩的特點及內涵,論述曹禺戲劇創作中的詩化意蘊及其哲理內涵?

時間 2021-06-30 22:20:13

1樓:匿名使用者

內涵:目前,學術界對曹禺的早期戲劇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作家、作品的比較單純的層面上,對其深層的文化內涵並未作系統的**,有的大多也側重於與西方文化的聯絡,很少依據曹禺本人真實的文化處境去發掘其深邃的文化內涵,這不僅包括西方文化思想的內容,也當然包括民族傳統的.(而不是以某種文化偏見去觀照)可以說,曹禺要求每部作品都有所推新的潛在心理動力使他的作品流程構成一部形象的舊中國走向新生的文化歷史.

他的創作是動態、富有活力的.他本著作家的良心用筆描畫出自己的個人經歷和激烈突變的時代投影在他的心靈深處的苦悶、迷惘和憧憬.他以其內在真善美品格不僅感動著讀者,也深深打動著觀眾.

他的劇作無論是從文學藝術的角度還是話劇表演藝術的角度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成功蘊涵著的孜孜以求的人格精神和寶貴的藝術經驗對我們當代的文藝創作,尤其是話劇、影視劇創作仍然是有著深刻的啟發、批判和引導作用.該文立足曹禺早期戲劇流露出的真實的文化處境,從文化價值(文化悖論,文化抉擇,文化拯救)和審美形態表現出的文化因素(激情的節奏,渾圓的夢境)對其文化內涵作一嘗試性的闡析

特點:第一, 把心理刻畫與寫形傳神的藝術表現相結合,精細地展現人物的靈魂世界。

第二, 濃郁的抒情與深沉的人生哲理的有機統一。

第三,地方民俗風情的藝術表現與詩的意境創造相互交織

2樓:匿名使用者

曹禺劇作的藝術特色

總的說來,曹禺劇作結構嚴謹,戲劇衝突尖銳;人物性格鮮明;語言個性化,且具動作性,抒情性。

結構嚴謹,戲劇衝突尖銳表現在:

1、 如《雷雨》時間跨度長達30年,但劇情卻濃縮在24小時內;

2、 地點集中:故事在周公館;

3、 人物集中:以周樸園為中心,以周、蘩為明線;周、侍暗線,由血緣關係使矛盾衝突尖銳,且使整個劇情波瀾起伏。

人物性格鮮明:

《雷雨》、《日出》、《北京人》中塑造了蘩漪、周樸園、陳白露、李石清和曾文清、愫方等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蘩漪、陳白露、愫方更是個性鮮明,具有美學價值。

語言的個性化表現在:

1、 人物語言不僅符合劇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徵等,而且符合劇情規定的場景和人物心態;

2、 《北京人》裡的含蘊雋永、抒情寫意的臺詞,就是動作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的個性化的語言,劇中人物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現自己的性格特徵,推動劇情的發展;

3、 《北京人》第三幕瑞貞和愫方的那大段臺詞,在平淡中迸發出一種不可遏止的感情衝擊力量。

論述曹禺戲劇創作中的詩化意蘊及其哲理內涵?

話劇的特點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9月7日 00:24 現代話劇的艱難歷程

第1節 從模仿到創新

1.「易卜生熱」與「娜拉式」的新女性。郭沫若的歷史劇《卓文君》、《王昭君》和《聶嫈》。

2.社會題材的問題劇與《幽蘭女士》、《趙閻王》。

3.歐陽予倩的創作道路。《潘金蓮》敢為天下先的勇氣。

4.袁昌英的《孔雀東南飛》對「寡婦情結」的**。

5.田漢的創作道路。田漢早期劇作中的「藝術家」形象系列。30年代以後,田漢劇作的兩大題材。

《梵峨嶙與薔薇》。《梅雨》與《回春之曲》。《咖啡店之一夜》、《獲虎之夜》與《名優之死》。

6.丁西林在中國話劇史的上的獨特性。 丁西林獨幕劇與《酒後》的特點。

第2節 曹禺:中國話劇藝術成熟的標誌

1.曹禺的生平和創作。

2.《日出》對中國現代都市社會的認識和受到的質疑。

1.易卜生戲劇「社會悲劇」、莎士比亞戲劇「性格悲劇」和古希臘戲劇「命運悲劇」等西方戲劇觀念和創作方法對《雷雨》的影響。

2.《雷雨》的結構。周樸園、蘩漪和侍萍的形象塑造。《雷雨》對現代話劇的特殊貢獻。

3.從《雷雨》到《日出》的變化。結構的變化與創作意圖的變化。

4.《原野》的傳奇性與反抗意識。

5.「娜拉式」的新女性陳白露與作者心中的理想。潘月亭、李石清和黃省三構成的「三段式」人物鏈。

第3節 從小劇場到大劇場

1.「劇場戲劇」與中國話劇的成熟。

2.夏衍的生平與話劇創作。《賽金花》與《秋瑾傳》。《上海屋簷下》的「復調」手法、政治傾向性與平易淡泊的風格。

3.洪深創作受左翼劇運的影響。《農村三部曲》:《五奎橋》、《香稻米》與《青龍潭》。

4.李健吾話劇的「京派」特點。《這不過是春天》、《樑允達》與《以身作則》。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話劇特點』

匡時濟世的藝術

中國的文人素有「文以載道」的思想觀念,中國的傳統戲曲也向來注重教喻功能,因此,戲劇從來不是高蹈與現實之上的唯美的產物。特別是現代的中國社會,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關頭,一些有志之士急欲拯救斯民於水火,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對西方戲劇產生興趣,並把它拿來,顯然就帶有匡時濟世目的。    文明戲時期,有一位叫天繆生的人說得最直白:

「吾以為今日欲救吾國,當以輸入國家思想為第一義。欲輸入國家思想……舍戲劇未由。」因此,文明戲的主潮,是以勇猛的姿態,配合著民主革命,對腐敗的帝制進行衝擊,對外國列強發出憤怒的**。

這便是中國話劇第一波所展現的戰鬥性。    五四時期,話劇成為思想的載體和工具。當時,戲劇界之所以對易卜生掀起模仿浪潮,是因為其「敢於攻擊社會,敢於獨戰多數」的戰鬥精神。

歐陽予倩認為戲劇是「思想之影像」。洪深更認為,「現代話劇的重要,有價值,就是因為有主義」。到了

三、四十年代,所倡導的「普羅列塔利亞」戲劇、左翼戲劇、國防戲劇直到抗戰戲劇,都被賦予特定歷史階段的革命的民族的政治色彩,可以說,如果不是中國人對西方戲劇的現實需求,它就不可能在中國立足,也不可能得到發展。在艱苦的抗日戰爭中,中國話劇的大發展,最能充分地證明這一點。    當然,社會變革和民族戰爭異常激烈的時代環境中,中國話劇也出現過注重宣傳性而忽略藝術性的偏頗,但總的來看,關注社會、關注人生,注重思想性和藝術性,是中國話劇的重要特徵。

詩意的戲劇精神

中國是一個詩歌比較發達的國度,歷史上第一部文學作品,即為詩歌總集《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皆可視作民族文化傳統中的詩性智慧的體現。中國的曲論家,歷來把戲曲看作詩的演變與分支。所謂「詩變而詞,詞變而曲」,故亦稱戲曲為「劇詩」。

無論是文明戲階段,中外戲劇遇合中,中國人對西方浪漫主義戲劇產生的興趣;還是80年代以後,中國戲劇家所追求的寫意的戲劇觀念,所探索的戲劇表現生活的新的方式,都顯現者中國人對戲劇詩意的注重。劇與詩的結合,或者說話劇詩化的美學傾向,是中國話劇在藝術上的突出特色。浪漫派的戲劇創作,如田漢、郭沫若等則是代表。

他們都是浪漫主義的詩人,這自然使他們很容易把詩切入戲劇,同時,他們都從理論上看到戲劇的詩的本體特性。郭沫若就認為,「詩是文學的本質,**和戲劇是詩的分化。」中國戲劇家的劇作,其詩化的內涵,體現在觀察和表現生活的詩意視界中,則是著意從人的感情世界透視人生現實。

特別是通過人之「靈」的痛苦表現,達到對社會現實的批判。而作品中,又往往有著對理想的憧憬。其藝術特徵便是抒情性,人物的性格、戲劇的結構和語言,都以抒情為紐帶。

如繁漪、愫方、屈原、關漢卿等人物,都是詩意抒情化了的形象。其抒情性,又導致劇作家追求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詩的意境,注意詩的氛圍的營造。又如,曹禺有時將教堂**、西方交響樂融入戲劇構思,郭沫若常借主人公的大段心理獨白烘托情境,而田漢則常將**、詩歌直接溶入作品之中,以增強其抒情性。

這種詩化傾向,自然同接受西方浪漫主義的影響有關,但不可忽視接受主體的投射作用,即把民族的藝術精神、民族戲曲的質素溶入其中。在某種意義上說,中國話劇的詩化傾向,正是中國的劇詩傳統的潛力的傳遞和勃發。所以說,是中國戲曲的詩意抒情傳統同西方浪漫主義戲劇,甚至同西方現代主義的融合,形成了中國話劇的詩化傾向。

由此,中國話劇形成了詩化現實主義風格。它以田漢作為開創者,曹禺和夏衍作奠基者,在後來的發展中綿延流長。這種詩化現實主義,在真實觀上即滲透著中國人的特色。

如果說,西方話劇現實主義的真實性,傾向於客觀生活的再現,當然也熔鑄著劇作家的主體審美創造;而中國話劇的詩化現實主義,是更注重情真,在「真實」中注入情感的真誠和真實,甚至是緣情而作。曹禺說,他「寫《雷雨》是一種情感的迫切需要。」「《雷雨》是一種情感的憧憬,一種無名恐懼的表徵。

」「《雷雨》的降生是一種心情在作祟,一種感情的發酵。」這正是中國劇詩的的傳統,如創作了戲曲《牡丹亭》的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就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把情真提高到一個超越一切的的境界,同時也把理想的情愫鑄入真實性之中。如曹禺、夏衍的劇作都滲透著一種目標感,於殘酷的真實和灰色的人生中,寫出希望的曙光。

夏衍雖然多寫一些卑瑣的小人物,寫一種平庸的生活,但他卻從中發現:「眼睛看得見的幾乎是無可挽救的大堤的潰決,眼睛看不見的卻像是遇到了阻力而顯示了它威力的春潮。」詩化現實主義中相容著浪漫主義的因素。

那麼,對這種真實,我們稱之為「詩意真實」。

濃隨的民族特色

中國話劇的民族特色,不但表現在中國人寫中國人的生活上,重要的是這些中國劇作家,經過多年的藝術實踐,對西方戲劇這種藝術形式予以創造性地轉化與改造。轉化和改造的關鍵,是這些劇作家所具有的民族的審美精神,以及在長期的藝術薰陶中所獲得的深厚而紮實的傳統藝術的修養。儘管,他們面對的是一種西方的藝術形式,但是,他們作為一個接受的主體,必然透過自我的觀察、理解和認識,去把握這種形式。

比如,在中國話劇中,有一個突出的藝術現象,即一些優秀的劇作,都追求戲劇意象的創造。所謂意象,這是中國傳統的詩學範疇,所謂「窺意象而運斤」,所謂「言徵實則寡餘味,情直而動物也。故示以意象」。

意象所要求的是一個有機的內在的和諧完整而富有意蘊的境界,它有著一種聯想性的指涉作用。它透過一個特定的情境、一個物象、一個人物等的具體的真實的描寫,而賦予更深層更豐富的蘊含。戲劇意象的營造,不僅在於追求真實的詩意,還在於創造出詩的意境。

如《雷雨》中的雷雨意象,《上海屋簷下》中的梅雨意象,《秋聲賦》中的秋的意象,《風雪夜歸人》中的風雪的意象,《霧重慶》中的霧的意象等。這些意象,把細節的描寫、真實的物象同人物的命運、戲劇的衝突、意境的烘染等都統攝在這特定的情景之中。如雷雨的意象,在《雷雨》中,它既是戲劇的氛圍,是劇情的節奏,也是破壞性的力量之象徵,是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潮汐和激盪,是為作家雷雨般的熱情所構築的情景交融的詩意境界。

正是這些轉化,使中國的話劇有了民族審美精神的更深層的滲透。也可以說,中國的戲劇家,以民族的藝術精神、詩學內涵以及它特有的藝術方法和手段,溝通了同西方戲劇,包括現實主義、浪漫主義、乃至現代主義戲劇的審美精神。從人物塑造、情境設定、戲劇衝突,直到戲劇語言,都實現了民族獨創性的轉化。

九十年的歷史證明:沒有深厚而活躍的民族藝術精神,沒有深厚而紮實的傳統藝術的根底,中國話劇是很難立足和發展的,也是很難實現現代化的。在發展的前提下,發揚傳統的精華(自然經過揚棄),吸納外來的經驗,是中國話劇不斷前進的重要動力。

簡述中國戲劇家曹禺在創作方面所受到的外來影響

曹禺,原名萬家寶,字小石,筆名曹禺。湖北潛江人,1910年9月24日出生在天津。曹禺出身於萬家這一個舊式的封建官僚家庭,經常接觸到的自然都是社會的上層人物。曹禺幼年時代經常出入這些官僚 買辦家庭,有機會接觸 瞭解象 雷雨 日出 北京人 中所描寫的那些人物和那種生活。在腐朽的舊社會和 沉靜得象座墳墓 ...

如何評價曹禺的話劇《北京人》?如何分析曹禺的《北京人》?

在 北京人 裡,你會發現作家剋制了許多,絕少直抒胸臆式的表達,而是冷靜的只從人物本身塑造上著手,讓作品自己說話。這一點,從曹禺的幾篇序和後記中也可以看到。曹禺自己在經歷了前幾部劇作的練習後,開始厭倦了常規的強烈戲劇衝突的作法,轉而追求更為平淡但更加真實 貼近一般人生活的創作,這也是他對話劇的追求 契...

曹禺的《雷雨》的結局是什麼,《雷雨》這部小說的結局是什麼

雷雨 的最後結局是 四鳳懷了周萍的孩子,而他們是同母異父的兄妹呀。在四鳳的苦苦哀求下侍萍答應讓周萍帶四鳳走,永遠不要再見到他們。蘩漪帶周衝來阻止周萍帶四鳳走,周樸園也聞聲而至,他以為侍萍前來認兒子,讓周萍跪下認自己的生母。嚴酷的現實讓四鳳無法承受,她衝向花園,碰到漏電的電線而死,周衝去救她也觸電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