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曹植九步詩》的故事,三國演義人物評價

時間 2021-05-04 13:52:24

1樓:繼潤

是曹植七步成詩。

七步成詩,漢語成語,意思是七步內就能完成一首詩。比喻有才氣、文思敏捷。《世說新語·文學》: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曹植是曹操的三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妒忌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所以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當場念出來:

煮豆持作羹(geng),

漉菽(lu shu)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2樓:

七步詩吧。。

作者背景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著名詩人。少年時就很有才華,得到曹操的喜愛,因此受到他的哥哥曹丕的猜忌,後來鬱郁而死。他的詩語言精練,詞采優美,是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

注詞釋義

釜:古代的炊具,相當於現在的鍋。

萁:豆稈。

漉:過濾。

豉:豆豉。用煮熟的大豆發酵後製成,有鹹、淡兩種,供調味用。

古詩今譯

煮豆子燃燒的是豆稈,過濾豆豉做成了豆漿。豆稈在灶下焚燒,豆子在鍋裡哭泣。本是生在同一根上,煎熬我何必這麼著急!

名句賞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和曹植本是親兄弟,曹植少年時就很聰明,能出口成章,下筆千言。曹丕當了皇帝以後,怕曹植威脅自己的地位,想**曹植,有一次讓曹植在七步之內做成一首詩,否則就把他處死。曹植應聲而起,沒走到七步就做好了這首詩。

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鍋裡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鍋下面的豆稈。豆子和豆稈本來是生長在同一根上,現在豆稈卻在鍋下面燃燒,煎熬鍋裡的豆子,而鍋裡的豆子無力反抗。曹植用這個比喻,暗指曹丕我與你是親生兄弟,應該是骨肉情深,真誠相至,但現在卻是骨肉相殘,表達了內心的悲憤。

相傳曹丕聽了面有慚色。這首詩比喻貼切,用語巧妙,通俗易懂而又含義深長。

曹植的「七步詩」

李存章曹氏父子三人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合稱三曹,為中國文學史留下了許多不朽篇章,曹植的「七步詩」更是一段佳話,其意義已不在是此詩本身價值,它包含了深遂的政治內含,成了久遠的歷史長河中為了爭奪地位、權力、財產兄弟反目手足相殘的一種寫照。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勿用說,這是曹植向其兄曹丕的控訴書。

是呀,曹植確是曹丕的勁敵,他曾獲其父曹操的特別喜愛,曹操也曾一度欲廢曹丕而立其為王太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事。在曹植十幾歲的時期,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就很有點兒懷疑,認為是曹植請人**的,而曹植請父親當面測試,經過幾翻面試,曹植的確「出口成文,下筆成章。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對,曹植真得就被立為太子了,曹丕與其弟曹植的鬥爭也就從這時代開始了。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來送行,臨別,曹植高聲朗讀了為曹操****的拍馬文章,大家十分讚賞,而曹丕淚流滿面的向父親送別,很讓曹操感動,也掉下淚來,這一小小的舉動拉近了曹丕與父親的距離,加深了父子感情,看來父子親情之間需要的是感情,而非馬屁 的。

還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帶兵出征。帶兵出征是掌握軍權的象徵 ,是曹操重點培養的徵兆,曹丕得到訊息,當然很為 惱火,怎麼辦呢?曹丕想得一個毒計,事先帶著好酒好菜,跟曹植一起喝酒,灌得曹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來傳曹植,連催幾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氣之下取消了曹植帶兵的決定。

看來,曹植只配當個不拘小節的文學家,難以擔當足智多謀的政治家。

曹植與曹丕的鬥爭,曹丕是勝利者,最終繼承了魏王位。按理說曹丕的地位和權力已基本鞏固,可忌恨曹植的念頭沒有改變,這是何等的殘忍無道啊。

其實,曹植並未犯下什麼大罪,只是有人告發他經常喝酒罵人,他竟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來,並沒有招兵買馬,陰謀反叛的跡象和徵兆。這算不上犯罪,殺之怕眾不服,曹丕便想出個「七步成詩」的辦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詩是曹植的拿手好戲,這「七步詩」便成了救命詩,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縱觀上下幾千年歷史,帝王子孫和睦相處,互忍互讓,不爭權奪利的實在少的可憐。春秋時期的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齊桓公),秦朝的扶蘇與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門之變……這樣兄弟相殘的例子數不勝數。

封建時代這種兄弟之間的爭權奪利自相殘殺現象是社會制度的必然結果,在那權力即一切的社會制度裡,不擇手段的爭奪權力似乎是很正常的。推翻帝 制,建立民主共和,少了多少兄弟相殘的悲劇。然而,特權不除,「七步詩」還是免不了有人來作。望採納

三國演義人物評價

3樓:郎雪在燕

周瑜:在三國演義中雖然

有著很好的軍事才能,指揮打仗,但因為不服諸葛亮,怕他成為江東的禍患,在孫劉聯盟是屢次想殺了他,卻總被諸葛亮識破,心眼又小,**身亡,臨死之際還說出「既生瑜何生亮」的話。

黃忠:原本是劉璋的部下,但得不到重用,他臂力過人,能舉起千斤重石。劉備取益州是跟隨到劉備身邊,被封為五虎上將,對劉備一直中心耿耿。

呂蒙:非常優秀的軍事家,在孫權的指導下熟讀孫子兵法,能征善戰,當劉備取下益州僅留關羽守荊州是,看準時機,一舉拿下荊州,還為江東建造濡墟塢,有效的抵禦了魏國的進攻。

呂布;非常驍勇,打仗總是衝在前方,這是很危險的做法,但他任能保全身體,卻貪財,戀美色,被張飛說成「三姓家奴」,和自己剛認的父親董卓搶貂蟬,蠻橫無理,最後被曹操抓獲,斬首。

袁紹:十八路討董諸侯的首領,也有一些才略,可惜對事缺乏判斷,每次喪失良機,在討董過程中還不斷擴充自己的軍隊,很少去攻打董卓,反而把討董功臣孫堅釜底抽薪,最後因為官渡之戰丟掉了幷州和北方。

這些都是我自己寫的,想了好長時間,給點分吧

4樓:長士恩竇羅

周瑜與諸葛亮

提起諸葛亮,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通天文,曉地理,神機妙算,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同時,人們也知道周瑜氣量狹窄、不能容人,以至於英年早逝。

「既生瑜,何生亮」的典故廣為流傳,然而這一切都是出自羅貫中**的文筆,歷史上的二人真是如此嗎?

就《三國演義》來說吧,周瑜身為東吳大都督,統領吳國兵馬,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手下的許多將領如:黃蓋、程普、韓當等,都是跟隨過孫堅出生入死的老將,如他真無才能無胸襟,豈能服眾?《三國演義》中第一個不服他的便是程普,可週瑜不但不氣惱,不報復,反而恭敬有加,氣度非凡,使程普在自傳中寫下了:

與公瑾交,如飲佳釀,不覺令人陶醉……

諸葛亮對降將魏延早有成見,平時不重用他,後來在數次伐魏戰中也不聽他的計策,足見他把私人偏見看得比國家大事還重,以至「統一大業」的高遠計劃以失敗而告終。

諸葛亮三氣周瑜是兩人鬥智的最高巔峰,別的不說,就說周瑜的美人計吧,劉備入贅東吳周瑜想藉此機會軟困,可每次使出的計謀均被諸葛亮的三個錦囊妙計所破,人常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前提是必須有了政策,才能產生對策,而人家諸葛亮卻是在連周瑜還不知道自己的下一個政策是什麼內容的情況下,他的對策就已經出來了,也許諸葛亮真能神機妙算吧,那麼後來的揮淚斬馬謖,火燒連營七百里,以及走麥城卻和他的神機妙算甚不吻合呀!魯迅曾說過:「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難道他真是妖人?

再看他的軍事才能:周瑜二十歲便跟隨孫策統兵打仗,三年內出兵幫孫策攻下了十餘個縣,孫策死後,周瑜更是重擔在挑,重權在握,他先討伐鄧龍,擊敗來犯的曹操,攻下了南郡、夷陵後在征討西川途中不幸病故…

諸葛亮出山時二十六歲,初期,劉備得他並非是如魚得水,而是節節敗退。赤壁戰後,劉備在諸葛亮的輔助下羽翼漸漸豐滿,劉備稱帝,封諸葛亮為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使後人對他的評價,然心有餘而力不足,諸葛亮親自率兵連年伐魏,卻徒勞無功,最後還被司馬懿拖死軍中…

光陰荏苒,眨眼瞬間,一千八百多年過去了,歲月的長河起伏變幻,有的人被埋沒了真面目,有的人被昇華了真形象,有的人被黴變或發酵了其功績,而史冊則永遠是斬新的,潔白的,永遠,永遠都是……

三國演義中曹植的七步詩的內容是什么

付費內容限時免費檢視 回答但此詩是否系曹植所作,至今仍有爭議。因此詩僅為 世說新語 所錄,是否為史實待考,而且此詩並未收錄於 曹植集 曹植 192年 232年12月27日 字子建,沛國譙縣 今安徽省亳州市 人,生於東武陽 今山東莘縣,一說鄄城 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 ...

三國演義裡姓曹的有誰,三國演義中姓曹的有哪些

環球誠信分享 曹操,字孟德,沛國譙人,漢相國曹參後代,小字阿瞞,任丞相,魏王。曹嵩,字巨高,曹操父,夏侯敦叔父。靈帝時任大司農 大鴻臚,太尉。曹騰,字季興,嵩養父,中常侍大長秋。曹德,操弟。曹昂,字子修,操長子,豐愍王,張繡叛亂時戰死。曹琬,昂繼子,豐愍王。曹廉,琬子,豐愍王。曹安民,操 張繡叛亂時...

三國演義中周瑜的故事,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具體故事及評價

周瑜 公元175年 210年 三國時期吳國將領,傑出的軍事家。字公瑾,廬江舒縣 今安徽廬江西南 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謀善斷,胸襟廣闊,人稱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奠定三分天下基礎。後圖進中原,不幸早逝。商務印書館 新華詞典 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初崛起時周瑜隨之掃蕩江東,並送錢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