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謝安字安石,尚從弟也。父裒,太常卿。安年四歲時,譙郡桓彝見而嘆曰:
「此兒風神秀徹,後當不減王東海。」及總角,神識沈敏,風宇條暢,善行書。弱冠,詣王蒙清言良久,既去,蒙子修曰:
「向客何如大人?」蒙曰:「此客亹亹,為來逼人。
」王導亦深器之。由是少有重名。 初闢司徒府,除佐著作郎,並以疾辭。
寓居會稽,與王羲之及高陽許詢、桑門支遁遊處,出則漁弋山水,入則言詠屬文,無處世意。揚州刺史庾冰以安有重名,必欲致之,累下郡縣敦逼,不得已赴召,月餘告歸。 復除尚書郎、琅邪王友,並不起。
吏部尚書範汪舉安為吏部郎,安以書距絕之。有司奏安被召,歷年不至,禁錮終身,遂棲遲東土。嘗往臨安山中,坐石室,臨浚谷,悠然嘆曰:
「此去伯夷何遠!」嘗與孫綽等泛海,風起浪湧,諸人並懼,安吟嘯自若。舟人以安為悅,猶去不止。
風轉急,安徐曰:「如此將何歸邪?」舟人承言即回。
眾鹹服其雅量。安雖放情丘壑,然每遊賞,必以妓女從。既累闢不就,簡文帝時為相,曰:
「安石既與人同樂,必不得不與人同憂,召之必至。」時安弟萬為西中郎將,總藩任之重。安雖處衡門,其名猶出萬之右,自然有公輔之望,處家常以儀範訓子弟。
安妻,劉惔妹也,既見家門富貴,而安獨靜退,乃謂曰:「丈夫不如此也?」安掩鼻曰:
「恐不免耳。」及萬黜廢,安始有仕進志,時年已四十餘矣。 徵西大將軍桓溫請為司馬,將發新亭,朝士鹹送,中丞高崧戲之曰:
「卿累違朝旨,高臥東山,諸人每相與言,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蒼生今亦將如卿何!」安甚有愧色。
既到,溫甚喜,言生平,歡笑竟日。 既出,溫問左右:「頗嘗見我有如此客不?
」溫後詣安,值其理髮。安性遲緩,久而方罷,使取幘。溫見,留之曰:
「令司馬著帽進。」其見重如此。 溫當北征,會萬病卒,安投箋求歸。
尋除吳興太守。在官無當時譽,去後為人所思。頃之,徵拜侍中,遷吏部尚書、中護軍。
簡文帝疾篤,溫上疏薦安宜受顧命。及帝崩,溫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陳兵衛,將移晉室,呼安及王坦之,欲於坐害之。坦之甚懼,問計於安。
安神色不變,曰:「晉祚存亡,在此一行。」既見溫,坦之流汗沾衣,倒執手版。
安從容就席,坐定,謂溫曰:「安聞諸侯有道,守在四鄰,明公何須壁後置人邪?」溫笑曰:
「正自不能不爾耳。」遂笑語移日。坦之與安初齊名,至是方知坦之之劣。
溫嘗以安所作簡文帝諡議以示坐賓,曰:「此謝安石碎金也。」 時孝武帝富於春秋,政不自己,溫威振內外,人情噂□,互生同異。
安與坦之盡忠匡翼,終能輯穆。及溫病篤,諷朝廷加九錫,使袁巨集具草。安見,輒改之,由是歷旬不就。
會溫薨,錫命遂寢。 尋為尚書僕射,領吏部,加後將軍。及中書令王坦之出為徐州刺史,詔安總關中書事。
安義存輔導,雖會稽王道子亦賴弼諧之益。時強敵寇境,邊書續至,樑益不守,樊鄧陷沒,安每鎮以和靖,御以長算。德政既行,文武用命,不存小察,弘以大綱,威懷外著,人皆比之王導,謂文雅過之。
嘗與王羲之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羲之謂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
今四郊多壘,宜思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安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豈清言致患邪?
」 是時宮室毀壞,安欲繕之。尚書令王彪之等以外寇為諫,安不從,竟獨決之。宮室用成,皆仰模玄象,合體辰極,而役無勞怨。
又領揚州刺史,詔以甲仗百人入殿。時帝始親萬機,進安中書監,驃騎將軍、錄尚書事,固讓軍號。於時懸象失度,亢旱彌年,安奏興滅繼絕,求晉初佐命功臣後而封之。
頃之,加司徒,後軍文武盡配大府,又讓不拜。復加侍中、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幽州之燕國諸軍事、假節。 時苻堅強盛,疆埸多虞,諸將敗退相繼。
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應機征討,所在克捷。拜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建昌縣公。堅後率眾,號百萬,次於淮肥,京師震恐。
加安征討大都督。玄入問計,安夷然無懼色,答曰:「已別有旨。
」既而寂然。玄不敢復言,乃令張玄重請。安遂命駕出山墅,親朋畢集,方與玄圍棋賭別墅。
安常棋劣於玄,是日玄懼,便為敵手而又不勝。安顧謂其甥羊曇曰:「以墅乞汝。
」安遂遊涉,〔二〕至夜乃還,指授將帥,各當其任。玄等既破堅,有驛書至,安方對客圍棋,看書既竟,便攝放床上,了無喜色,棋如故。客問之,徐答雲:
「小兒輩遂已破賊。」既罷,還內,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其矯情鎮物如此。以**功,進拜太保。
安方欲混一文軌,上疏求自北征,乃進都督揚、江、荊、司、豫、徐、兗、青、冀、幽、並、寧、益、雍、樑十五州軍事,加黃鉞,其本官悉如故,置從事中郎二人。安上疏讓太保及爵,不許。是時桓衝既卒,荊、江二州並缺,物論以玄勳望,宜以授之。
安以父子皆著大勳,恐為朝廷所疑,又懼桓氏失職,桓石虔復有沔陽之功,慮其驍猛,在形勝之地,終或難制,乃以桓石民為荊州,改桓伊於中流,石虔為豫州。既以三桓據三州,彼此無怨,各得所任。其經遠無競,類皆如此。
性好**,自弟萬喪,十年不聽**。及登臺輔,期喪不廢樂。王坦之書喻之,不從,衣冠效之,遂以成俗。
又於土山營墅,樓館林竹甚盛,每攜中外子侄往來遊集,餚饌亦屢費百金,世頗以此譏焉,而安殊不以屑意。常疑劉牢之既不可獨任,又知王味之不宜專城。 牢之既以亂終,而味之亦以貪敗,由是識者服其知人。
時會稽王道子專權,而奸諂頗相扇構,安出鎮廣陵之步丘,築壘曰新城以避之。帝出祖於西池,獻觴賦詩焉。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於言色。
及鎮新城,盡室而行,造泛海之裝,欲須經略粗定,自江道還東。雅志未就,遂遇疾篤。上疏請量宜旋旆,並召子徵虜將軍琰解甲息徒,命龍驤將軍朱序進據洛陽,前鋒都督玄抗威彭沛,委以董督。
若二賊假延,來年水生,東西齊舉。詔遣侍中慰勞,遂還都。聞當輿入西州門,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因悵然謂所親曰:
「昔桓溫在時,吾常懼不全。忽夢乘溫輿行十六裡,見一白雞而止。乘溫輿者,代其位也。
十六裡,止今十六年矣。白雞主酉,今太歲在酉,吾病殆不起乎!」乃上疏遜位,詔遣侍中、尚書喻旨。
先是,安發石頭,金鼓忽破,又語未嘗謬,而忽一誤,眾亦怪異之。尋薨,時年六十六。帝三日臨於朝堂,賜東園祕器、朝服一具、衣一襲、錢百萬、布千匹、蠟五百斤,贈太傅,諡曰文靖。
以無下舍,詔府中備凶儀。及葬,加殊禮,依大司馬桓溫故事。又以平苻堅勳,更封廬陵郡公。
安少有盛名,時多愛慕。鄉人有罷中宿縣者,還詣安。安問其歸資,答曰:
「有蒲葵扇五萬。」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師士庶競市,價增數倍。安本能為洛下書生詠,有鼻疾,故其音濁,名流愛其詠而弗能及,或手掩鼻以髛之。
及至新城,築埭於城北,後人追思之,名為召伯埭。羊曇者,太山人,知名士也,為安所愛重。安薨後,輟樂彌年,行不由西州路。
嘗因石頭大醉,扶路唱樂,不覺至州門。左右白曰:「此西州門。
」曇悲感不已,以馬策扣扉,誦曹子建詩曰:「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慟哭而去。
安有二子:瑤、琰。瑤襲爵,官至琅邪王友,早卒。
子該嗣,終東陽太守。無子,弟光祿勳模以子承伯嗣,有罪,國除。劉裕以安勳德濟世,特更封該弟澹為柴桑侯,邑千戶,奉安祀。
澹少歷顯位,桓玄篡位,以澹兼太尉,與王謐俱齎冊到姑孰。元熙中,為光祿大夫,復兼太保,持節奉冊禪宋。這裡有譯文:
/question/19760878
元好問《射說》全文翻譯
急求射說全文翻譯(元好問寫的)
2樓:flay舞
射 說晉侯觴客於柳溪,命其子婿馳射。婿佳少年也,跨躡柳行中,性氣軒然舞於顏間,萬首聚觀,若果能命中而又搏取之者。已而樂作,一射而矢墮,再而貫馬耳之左。
馬負痛而軼,人與弓矢俱墜。左右奔救,雖支體不廢,而內若有損焉。
晉侯不樂,謝客,客有自下座進者,日:"射,技也,而有道焉,不得於心而至焉者無有也。何謂得之於心?
馬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為一,的雖蝨之微,將若車輪焉(1),求為不中,不可得也。不得心則不然,身一,馬一,馬矢一,而的又為一,身不暇騎,騎不暇彀(2),教不暇的,以是求中於奔駛之下,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走非有得於射也,顧嘗學焉。
敢請外廄之下驅,以卒賢主人之歡,何如?"晉侯不許,顧謂所秋日:"一馬百金,一放足百里,銜策在汝手,吾安所追汝矣。
"竟罷酒。
元子聞之日:天下事可見矣!為之者無所知,知之者無以為,一以之敗,一以之廢,是可嘆也。作《射說》。
[注](1)蝨、車輪:紀昌學射,懸蝨日日觀望,當視蝨如車輪,射技便大進。(2)鍛:拉弓。(3)走:自稱謙詞。
25·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何謂得之於心?
譯文:②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
譯文:[答案]:①什麼叫做在心裡獲得它 (射箭之道)?
②他不摔破頭,摔斷身肢就很幸運了,(還)期望什麼射中呢!
3樓:匿名使用者
問得好!不過我也很想知道是點樣翻譯。
4樓:匿名使用者
請問你這句話什麼意思?
能不能先給我們翻譯一下子呢啊呀?
5樓:匿名使用者
對不起,偶是搞控制理論的!
閱讀下文,解答第1~4題。 射說 元好問 晉侯觴客於柳溪,命其子婿馳射。婿佳少年也,跨躡
6樓:猴姥日
1.觴:以酒款待 再:第二次 的:箭靶 卒:成全、完成2.d
3.什麼叫做心裡獲得它(射箭之道)?
他不摔破頭、摔斷射肢就很幸運了,(還)期望什麼射中呢!
4.(1)晉侯子婿馳射失敗,客分析原因並願用自己的騎射證明射而「有道」,但遭晉侯拒絕。(意對即可)
(2)為之者無所知,知之者無以為,一以之敗,一心之廢。
誰知道《射說》(元好問)寫的翻譯阿!拜託了!
把現代文翻譯成文言文
7樓:匿名使用者
昔有一人,蠢而自私,另有沾光之病。凡其喜之物,總欲得之,以至偷之。
一日,其看中人家門鈴。此門鈴至精且好看,聲亦亮。自思,如何方得之?終決意偷之。
其明知,若碰此鈴即響。響則人聽之,進而被發現而失鈴。如何?
其人忽得一法。自思鈴響耳即聞之,若掩己耳則不聞,遂前去偷鈴。
入夜,其借月光輕至門前。伸手摘鈴,鈴高不及,掃興而歸。
其人慾鄰聾同偷鈴,踩其肩即可摘鈴矣。而又怕聾人不從,只好自踩凳摘鈴。
異日晚,其人帶凳輕至門,踩凳一手掩耳一手摘鈴。豈知剛碰鈴即響矣,主人發覺,即被抓。因他人耳並未被掩,仍能聞鈴響。
蚌方出曝,而鷸過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