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司馬懿(179年-251年),表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權臣。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以其功著,封舞陽侯。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為晉宣帝。
目錄 1 簡歷
2 軍事才略
3 治國之道
4 司馬懿諸子
1.簡歷
司馬懿高祖為司馬鈞,漢安帝時為徵西將軍,曾祖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儁為潁川太守,父司馬防為京兆尹。正如司馬懿之孫司馬炎所說:“本諸生家,傳禮來久。”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醜”,曾一度拒絕他的授予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闢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援曹操稱帝(“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
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睿。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
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後,司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擠,遷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乘曹爽陪曹芳離洛陽掃墳,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
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死。265年,司馬懿次子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追尊司馬懿為高祖宣帝。
2.軍事才略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將關羽攻魏,敗曹仁於樊城(今湖北襄樊市),俘于禁,斬龐德。曹操採納了司馬懿的離間計,拉攏孫權,才有了後來所謂的“關羽大意失荊州”。
司馬懿於太和五年(231年)、青龍二年(234年)曾兩度親自率兵抗擊蜀漢諸葛亮北伐。司馬懿採取據險堅守,蜀軍果然糧盡而自退。諸葛後來的幾次北伐也都以失敗告終。
司馬懿的軍事才略還表現在孟達叛魏事件上。孟達原為蜀漢降將,曹丕命他守新城(今湖北房縣)。丕死,達欲叛魏歸蜀。
司馬懿瞭解到這個訊息後,一方面寫信安撫孟達,一方面潛軍進討,僅用8天行軍1200百里。孟達給諸葛亮信中認為司馬氏來兵需要一個月時間,所以當司馬懿提前二十多天趕來時,完全打亂了他的叛亂部署。後來司馬懿僅用16天,就破上庸,斬孟達。
另外,司馬懿還有破遼東公孫淵的戰績。
3.治國之道
司馬懿曾向曹操建議屯田制,但曹操採納後很快就死去了,所以事實上屯田制(尤其是軍屯)的推廣在曹丕時期。曹魏軍屯其主要基地設定在和孫吳、蜀漢對立的地帶(淮河南北以及上邽、長安、槐裡、陳倉等地),而這裡基地的開創都和司馬懿有關。青龍三年(236年),關東饑荒,司馬懿調五百萬斛粟運往洛陽,足見關中存有大量糧食。
青龍元年(233年),司馬懿興修水利,而“開成國渠,自陳倉至槐裡築臨晉陂,引汧洛溉舄鹵之地三千餘頃”。
4.司馬懿諸子
長子司馬師(景帝)、次子司馬昭(文帝)、三子司馬肜(樑王 ?-301年)、四子司馬亮(汝南王 ?-291年)、五子司馬伷(琅邪王 227-293年)、六子司馬京(清惠亭侯)、七子司馬駿(扶風王 232-286年)、八子司馬乾(平原王 232-311年)、九子司馬倫(趙王 ?
-301年)
2樓:安迪布蘭頓大人
三國演義裡的司馬懿是作為一個反面角色出現的,總的來說作者對他的描寫不是很好,比如第104回中就把司馬懿描寫成一個被孔明的木像嚇得連腦袋還有沒有都不知道的廢物,但實際上司馬懿是個很出色的軍事家,其軍事才能絕對高於孔明,羅貫中對他太有偏見了
3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形象分析
4樓:韶華遺老
諸葛亮的形象大體來說,分為這樣幾點:
1.帶有鮮明的悲劇性
水鏡先生司馬徽曾經就和劉備說過:“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這句話並不只是裝逼範地隨口一說,而是真正地表達了諸葛亮即將面臨的悲劇。
在《三國演義》中,他是怎麼著也不會篡奪蜀漢政權,即使阿斗在愚蠢,他也不會動絲毫歪腦筋,這就是他的悲劇所在。六出祁山,不斷北伐,總是想要蕩平中原,然而他忽視了曹魏政權以及後期司馬政權的強大,他沒有那種休養生息,讓後來人完成霸業的打算。
更為悲催的是,諸葛亮還有著張良的心,希望在匡正漢室之後,再次回到隆中躬耕,可是他的性格又不會允許他半途而廢,只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2. 強烈的正義感
這從他始終不願在實力雄厚的曹操麾下效力,而是選擇軍力羸弱的劉備,就可見一斑了。有人說,諸葛亮太善於狡辯,不管是在東吳的“舌戰群儒”,還是在北伐戰場上的“罵死王朗”,都讓他贏得了“天下第一罵”的名頭。
可實際上,正是因為諸葛亮內心始終持有的正義感,才會讓他勢如破竹,無往不勝。“舌戰群儒”能夠一戰成名,在於他認為孫劉應該結盟,而且必須結盟,他們屬於正義的一;同樣的,“罵死王朗”也在於,他始終認為漢室才是正統,曹氏才是篡漢。
3. 無敵的智慧
可以說,在《三國志》中,諸葛亮還是一個智慧過人的輔國能臣,但是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早就不只是“智慧過人”這麼簡單,而是像魯迅說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這其實很能說明問題。
尤其是在火燒赤壁之戰中,本來風向的變化只是因為諸葛亮觀測到氣候變化,然而他故意設壇做法,將自己神化成了仙人一般的人物,這明顯就有些超越現實的變化了。
5樓:桑落扶搖
諸葛亮可謂是《三國演義》當中最光輝的人物之一,本著跟歷史上三分真七分假的設定來看,諸葛亮此人可以稱神。而作為一個文學形象,他的形象也可謂是與日月爭輝,幾乎沒有缺點;同時,縱觀他的一生,雖然取得的輝煌無數,但漢室不復,他含恨而死,讓人慨嘆,可見他還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
首先,諸葛亮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忠誠,三國當中智者可謂數不勝數,但是忠誠如諸葛亮的卻少之又少。對於他來說,劉備的三顧茅廬是屬於有知遇之恩,所以當他出山的時候其實就是貢獻忠誠的。但是他的忠誠度達到最高點應該是託孤事件,劉備當時一番肺腑之言讓他動容,尤其是那句,“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書中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當然有很多人對劉備此舉有其他說法,有說他是為了試探諸葛,也有說他只是在死前想為兒子爭取最大的忠誠收買人心。
但無論他的用意是否單純,諸葛亮此時的忠誠已經達到了極致,終其一生不曾食言,這就是“鞠躬盡瘁”。
其次,諸葛亮是一個極其智慧的人,作為軍師,歷史上的他已經是非常值得稱道,而《三國演義》其書更是進一步神化了他的形象。空城計、草船借箭等事件、製造木牛流馬等,尤其在空城計這一事件當中,不僅體現了他的智慧,在作者緊張刺激的描寫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大軍事家臨危不懼、泰山崩於前面不改色的形象。他的智慧甚至連已經死掉的自己都不放過,他知道自己一旦死亡對於己方是重大打擊,因此又設一記,讓自己給了司馬懿最後一擊。
真真是做到了“死而後已”。
最後,我覺得諸葛亮還有一個很大的優點,一般博覽群書的人往往容易迂腐,或者是堅守正人君子那一套,有時候往往錯過時機。而諸葛亮則不同,他其實是一個非常狡黠的人,對於他來說能達成的計謀才是有用的,比如三氣周瑜,他讓士兵戳周瑜的話可謂是真紮了心了,他深知周瑜這個人好面子卻偏偏這樣說,這就是傳說中的“戳人肺管子”。但是他並沒有做錯,兩軍對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只能說諸葛亮是真智者。
當然,除此之外,諸葛亮這個人還有很多其他的優點,比如他不僅知人善任,當任用的人犯了錯他也能糾錯,所以即便是再不忍心他也能揮淚斬馬謖。
從原著來看,諸葛亮此人確可以封神,只可惜,他殫精竭慮夙興夜寐,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最後卻只終難逃過含恨而死。這不能說他做得不夠,恰恰相反,他已經做了所有他能做的,一切只是因為歷史的車輪滾滾駛過,而他沒有站在註定勝利的那一方。所以,他是一個極其具有光輝性和悲劇性的人物。
(以上僅供作者參考,**最重要是總結出自己的結論然後舉例論證言之成理即可。)
6樓:小蘋果
一、志存高遠自比管樂
一個人如果想有所成就,那麼首先應該有遠大的抱負,即理想。諸葛亮年輕的時候,中原豪強並起,諸侯割據。他經常和當時的青年才俊,如博陵的崔州平、穎州的徐庶、石廣元、汝南的孟公威等,交往甚密,暢談古今,研究學問,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
一次他們談到軍閥割據,董卓作亂時,諸葛亮曾尖銳地指出:像董卓、袁紹這些人和顛覆秦國的趙高、篡權竊位的王莽是一丘之貉,不消除這些傢伙、國家就不得安寧。諸葛亮“每自比管仲、樂毅”,表達了它改變國家割據混戰局面的政治抱負。
正是以這種理想為動力,才使諸葛亮成長為“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
二、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在《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中,劉、關、張三人跟童子進諸葛草廬,至中門,劉備見門上大書一聯: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其大意是:
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通過此聯揭示了諸葛亮的高尚德操。精煉概括了諸葛亮一生在品德操守方面追求的最高境界。
劉備未見其人,而先觀其行,不免感慨:“此行不枉然”,而亮從出世至死,一生不慕虛榮,不求富貴,安貧樂道,樸素嚴謹,克己奉公,知恩必報,忠貞不二,鞠躬盡瘁,嚴於律己。這些高貴的品格著實令人佩服。
三、善於言辭談吐瀟灑
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中,諸葛亮為聯吳抗曹,遊說孫吳,首先與孫權麾下張昭、顧雍等一般文武二十幾人進行了脣槍舌劍的交鋒。諸葛亮以其出眾的睿智,無與倫比的外交辭令,駁得眾人無言以對,這就是人人皆知的諸葛亮舌戰群儒。
羅貫中給我們塑造的這個智慧的化身真夠有雄才大略的,樣樣出眾,他的語言表達能力的確值得我們讚頌。
四、嚴於律己克勤克儉
在《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中蜀國與魏國在街亭作戰,諸葛亮派馬謖為先鋒,不料,馬謖沒有按照諸葛亮的作戰佈署,致使蜀軍大敗,諸葛亮不惜把馬謖斬首,也要明軍紀。
諸葛亮的嚴於律己,充分體現其品德的高尚,在街亭之戰中馬謖違背諸葛亮的佈署,自作主張舍水上山孤守,結果被魏將張郃打敗。馬謖當然要負主要責任。但是從用人角度看,身為主帥的諸葛亮用人不當是造成失敗的主要原因。
在軍事上,他自律如此,在政事上,他不因身為“相父”而個性張揚,輔政約己愛民,處處自律,堪稱表率。在生活上,他克勤克儉“臣在外任,無別排程,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
五、人才凋零後繼乏人
都說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可惜智者千慮,總有一失,雖然諸葛亮在三國後期一心專著於恢復漢室、統一中原,但常年發動戰事,導致國庫空虛,人才凋零。而最大的過失便是忽略了後備幹部的教育。
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據記載都是有天賦之人,其才智雖不及其父,在當時也算是鶴立雞群。可惜諸葛亮一心滅魏,專著於朝政,而忽視了子女的教育,白白浪費了一塊璞玉。雖然後來諸葛瞻、諸葛尚都領兵抗敵,但其謀略卻遠遜於魏軍的鄧艾和鍾會之輩,被打的落花流水。
而除了姜維之外,便乏善可陳,他事必躬親,後輩卻失去了培養和鍛鍊的最佳時期,致使釀成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尷尬局面。
六、愚忠迂腐壯志難酬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造成這個悲劇的關鍵是諸葛亮一直太迂腐,沒有自立之心,贏得了歷史美名卻讓自己遺憾終生。
劉備死後,當初劉備三顧茅廬的禮遇還歷歷在目,孔子先師的教誨還縈繞心中,這讓諸葛亮怎樣也狠不下心來將“扶不起”的阿斗廢掉而自立為王。尤其是劉備死前還叮囑他可以取代阿斗,面對先王的大仁大義,諸葛亮更是沒有了篡位之心。可以說劉備這一招用得很絕,他就抓住了諸葛亮的命門,將他收於鼓掌之間。
劉備的駕馭之術可以說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也難怪諸葛亮對他死忠。足見“良禽擇木而棲、擇其善者而從”的重要性。
三國演義中的問題,三國演義問題及答案
老夫不發少年狂 1.曾和關羽 張飛打得不分上下的第一武將為?呂布 2.黃巾賊程志遠為何人所殺?關羽 3.赤壁之戰中,誰獻策炸降曹操?闞澤 4.曹操因人進獻一吉祥物,搭建了一座巨臺,其名為?銅雀臺 5.洛神賦 中洛神是意指誰的妻子?曹丕 6.孔明病死在 五丈原 7.在作戰中,眼睛被流箭射中,說 父精母...
三國演義中周瑜的故事,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具體故事及評價
周瑜 公元175年 210年 三國時期吳國將領,傑出的軍事家。字公瑾,廬江舒縣 今安徽廬江西南 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謀善斷,胸襟廣闊,人稱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奠定三分天下基礎。後圖進中原,不幸早逝。商務印書館 新華詞典 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初崛起時周瑜隨之掃蕩江東,並送錢糧物...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中周瑜的差別,三國演義中周瑜的性格特點與三國志中有何不同?
尤文名宿c羅 周瑜年輕便成就大功,加上本人謙虛寬容,相貌堂堂,精熟音律,還深得主上孫策 孫權的禮遇器重,他的妻子小喬也稱國色,是後世不少人羨慕追思的英雄形象,例如北宋大文豪蘇軾的 念奴嬌 赤壁懷古 中便說出周瑜壯年雄姿,對比自己年華老去。而在在 三國演義 中,周瑜被人稱為 美周郎 而性格亦被描寫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