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關何處的讀後感

時間 2021-05-04 22:52:33

1樓:心形於役

餘秋雨的散文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散文,有著一種沉甸甸的歷史感和滄桑感,一種浩然而毫不矯情的雍容與大氣,一種俯仰天地古今的內在衝動與感悟,一種湧動著激情與靈性的智慧與思考。

「鄉關何處」取自唐代詩人崔顥《黃鶴樓》一詩中的名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在餘秋雨看來,作者此時有著強烈的被遺棄感——時間上,古人飄然遠去不再回來,空留白雲千載;空間上,眼前雖有晴川沙洲、茂樹芳草,而家鄉又在**呢?

很能體會崔顥此時的思念與渺茫,故鄉遠在他方,卻又實實在在的存於心中,於是心中渴盼愈演愈濃,直至不能自抑,只能寄託隻言片語來渲瀉。

故鄉不單是那個出生成長的地方,故鄉是屬於心靈的家園,即使再沒落再荒涼,也依然是我們心中最愛最依戀的現實存在。古往今來,多少離家的遊子都在焦渴的思念故鄉,思念親人:「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身處異鄉,故鄉的一切都是牽掛,都是關切,都是濃情。

餘秋雨的表白是如此的透徹,淋漓盡致!「異已的一切會從反面、側面誘發出有關自己的思考,異鄉的山水更會讓人聯想到自己生命的起點,因此越是置身異鄉越會勾起濃濃的鄉愁。鄉愁越濃越不敢回去,越不敢回去越願意把自己和故鄉連在一起——簡直成了一種可怖的迴圈……」

艾蕪老人折斷雙腿仍然說:媽媽,我要去遠行,世上沒有比遠行讓人消魂。一切遠行者的出發點總是與媽媽告別,走得再遠心中一直心存一個媽媽,一路上暗暗地請媽媽原諒,當他們回來時自己已經蒼老,媽媽已不在,由一種孤兒變成另一種孤兒的暮年遠行者老淚縱橫,一聲「媽媽,我回來了」的呼喊「道盡了迴歸,也道盡了漂泊」。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處是他鄉。餘秋雨講任何一個早年離鄉遊子在思念家鄉時都會有一種兩重性:他心中的家鄉既具體又不具體。

具體可具體到一個河灣,幾棵小樹,半壁蒼苔;但是如果僅僅如此,焦渴的思念完全可以轉換成回鄉的行動。然而真的回鄉又總是失望,天天縈繞我心頭的這一切原來是這樣的麼?就像在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詩後面突然看到了一幅太逼真的插圖,詩意頓消。

因此,真正的遊子是不大願意回鄉,突然想起某本書上的一句話:「人生本就是一個旅程,借住在何處已並不重要……只要你我的心,一直在那個地方」。

鄉關何處?

「男兒立志出鄉關,不學成功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

〈1〉 家的意義

家鄉可以具體到半壁蒼苔,又可虛幻到一種感覺。這便是作者說的「兩重性」。

崔顥和李白都自問家鄉何在,難道他們真的不記得嗎?不知道出生地?不。他們比我們清楚,但,此時的家對他們而言是種感覺:溫暖,可依靠,有足夠的魅力吸引自己。

大多數思鄉文人都是異鄉客。身處異鄉,自我會加大異鄉感,加大家鄉的魅力與味道,家鄉的味道達到峰值,變為創作的養分,化為另一種人生經歷。異鄉越美,便會感到家鄉越美,思鄉越切,由此心理,家鄉被吹成了一個五彩斑斕的泡泡,一個夢,鄉愁越濃,泡泡越大,夢越甜。

可異鄉客們都明白,這是夢,所以為了保護心中的夢之泡,「結果,一生都避著故鄉,避一路,想一路。」

賀老是少數幾個敢去驗證夢的真實「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路從何處來」多多少少有些悲涼吧!可這就是真實的故鄉。

「諸般人生況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異鄉體驗與故鄉意識的深刻交糅,漂泊慾念與迴歸意識的相輔相成。」

只有漂泊者的思想才有「意義」,才能體會思鄉這兩字的分量。冰心老人離鄉百年,白髮蒼蒼時在夢中游回少女時代的家。異鄉客對家有更深刻的理解,他們的思想便有更多的內涵。

相信異鄉客在遇到觸發他們思想之物時,情感遠比文字猛烈。一切都是無言的。畢竟,情感本無言,只是我們執拗地用文字描述。

「他們不說理由也不向自己追問理由,抹乾眼淚又鬚髮飄飄地走向遠方。」

二故鄉與語言

語言是文化直接表現,是地域的符號。作者在上海話的攻擊下,餘姚方言完敗,而漸漸的,便忘卻了。

「故鄉,就這樣被我丟失了。」

「故鄉,就這樣把我丟失了。」

丟失了基本的溝通方式,其內在的傳承又會如何?

三、瞭解

有多少人真正瞭解自己的故鄉?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有多少能大致說清北京這座城市的生長曆程?餘秋雨老師也是在數年後才偶然曉得餘姚出了王陽明,黃宗羲等頻頻出現在歷史課本中的名人,更有千古名窯的存在。

誰又能想得到呢?

可這份遲來的知曉並不影響對家鄉的崇拜與自豪,反而更添色彩。

生長的土地,僅僅是地,毫無特殊,平凡致極,又怎會想到這裡曾有的溫度與味道;時間,淹沒了這些;現在去追尋,總覺得不可思議。

就我個人而言,深有體會。

我的故鄉在山東鄒城,全國眾多靠煤礦生存的縣市之一,平凡,普通,遊走街市,嘈雜擁擠,略顯混亂,四處鄉音,親切平凡。可就在這裡,有一位全國公認的優秀母親——孟母;有一位世界公認的偉大聖人——亞聖孟子;30公里外有一位中華文化的代表——聖人孔子。這三位偉大的人共同守護著這片土地,守護著華夏大地,共同為華夏文明增添力量與色彩。

偉大的人!我從未想過自己與聖賢們如此接近,曾被我歸為最平凡的家鄉竟這般不平凡!

我非常能體會老師向我們介紹他的家鄉時的興奮,因為我也如此。每當課本出現孔孟聖人文章時,總會情不自禁地向同桌「炫耀」:你看,這裡有寫『鄒城人』,我的家鄉!

並不是為了證明什麼,只是對家鄉的認同感格外強烈,所以高興,所以不管走到何處,我都認為自己屬於這裡。

人說時間是最大的破壞者,土地覆過一層有一層沙,過去的都漸漸消逝,只有品德的傳承,民族文化的認同不會斷代,相反,會隨時間的痕跡,加深,加深……大範圍而言,民族認同;小範圍,地域認同,地區認同(家鄉認同)。特別在今天,多數國人為08北京奧運會自豪,為09挫敗全球金融危機驕傲,2023年文明更讓我們在今天為挺直腰板加份力量。在不察覺瞬間,認同感被植入,在計時器的沙粒的滾動中,增強。

而精神品德的傳承更為玄妙。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水土」,我更願視為「水土風情」,包含自然,人文;人文又蘊藏著長輩的言傳身教,上代人的品德隨教育,隨生活影響著下輩人,所以地區風氣需要長時間凝成,同樣,也不易別改變。

四、探索

「遠年的榮耀負載出元年的惡濁,精美的陶器貯存著怵目的殘忍。」

陶醉於文明的興盛,當蠻夷出現,格外觸目驚心,否認,否認,不願承認,自豪化為震驚。

「與已有的文明成果混成一體,甚至還會悄悄潛入人們心底,是我們在尋找它們的時候常常尋找到自己的父輩,自己的故鄉,自己的歷史。」

文明或許承載過蠻夷,但這是種進步,有蠻夷到文明的過渡。是文明總有亮點,這些亮點的存在證明了人類想進步的努力,今人看到古人的這些,足以自豪,孰能無過?蠻夷只是過錯罷了,所以「能這樣,也就夠了。

」五、回家

時間終究吹散每個人的味道,消失是必然,留存是偶然。如此怪誕,但作者仍認為自己是餘姚人,仍然為河姆渡激動,一個最本質的家鄉反而隨時間的盪漾,越發濃烈。家鄉,已成為一種信仰,一種自豪。

時過境遷,終究物是人非,甚至無非人也非,可這仍是家鄉!心中有家,何俱無家!!

念故鄉——《鄉關何處》讀後感

清早,靜靜的辦公室裡想起了悠悠揚揚的歌曲《念故鄉》,歌聲婉婉轉轉,我的思緒也飄飄緲緲,不禁又想起了近幾日正在讀著的餘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是那般凝重,那般沉穩。讀著每一個文字,雖然生澀,雖然難懂,卻又止不住地想解讀,想剖析。每每品讀著更多的文字,心中總感到有一種濃厚的氣息窒息得令人喘息不暢,但又總是情不自已地被深深地牽引讀著又讀,於是傷感,沉痛,怨忿,嘆息統統聚攏來……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顥《黃鶴樓》中的詩句,在餘先生看來,作者此時有著強烈的被遺棄感——時間上,古人飄然遠去不再回來,空留白雲千載;在空間上,眼前雖有晴川沙洲、茂樹芳草,而家鄉又在**呢?很能體會崔顥此時的思念與渺茫,故鄉遠在他方,卻又實實在在的存於心中,於是心中渴盼愈演愈濃,直至不能自抑,只能寄託隻言片語來渲瀉。

古往今來,多少離家的遊子都在焦渴的思念故鄉,思念親人:「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身處異鄉,故鄉的一切都是牽掛,都是關切,都是濃情。因為餘先生曾是異鄉人,所以這裡的表白是那麼透徹,淋漓盡致!

「異已的一切會從反面、側面誘發出有關自己的思考,異鄉的山水更會讓人聯想到自己生命的起點,因此越是置身異鄉越會勾起濃濃的鄉愁。鄉愁越濃越不敢回去,越不敢回去越願意把自己和故鄉連在一起——簡直成了一種可怖的迴圈……」

結尾,品讀著餘先生被故鄉遺棄,心中不禁也淒涼、渺茫起來。是啊,誰又能真正說清自己的祖先曾是何鄉人?「鄉關何處」大概正是由此而來。

但是不禁又想,為什麼要讓思緒飄得那麼遙遠呢?只要心中記著一個故鄉——或者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或者是曾經居住的地方……只要心中的思念能有所寄託,只要心中的牽掛能有所傾訴,那也不枉遊子的深情了,不是嗎?

2樓:viper0蝰蛇

文章說,在很久以前,在遠方有一位老酋長正病危,他找了三個最優秀的年輕人,要他們去爬一座村裡被人們一向奉為神山的大山.要儘量爬到最高超、凌越的地方.三天後,第一個年輕人回來了,他笑生雙靨、衣履光鮮,他說,他到達山頂了.

那景色很美,但老酋長說:那只是山麓,回去吧!第二個年輕人在一週後回來了,他說,那兒景色很美,但只有樹.

老酋長卻說那不是山頂,只是山腰.一個月後,第三個年輕人回來了,他說,他只看見高風悲旋,藍天四垂.老酋長說,你已達到了山頂,你按傳統,就可以當上新酋長了.

讀了這篇文章,我感到,高處一無所有,你所有能感受到的,只有自己.只有個人被放在天地見的渺小感,只有想想千古英雄的悲激心情.然而,真英雄何所遇?

他遇到的是全身的傷痕,是孤單的長途,以及愈來愈真切的渺小感.

沒有達到頂點的人都心滿意足,真的達到頂點的人卻感到無比渺小.勸人上進,人必的忍受全身的傷痕,孤單的長途.大家說,是嗎

《項鍊》讀後感,《項鍊》的讀後感

易彭越 看過 項鍊 的人大多都會把矛頭直接指向那個美麗嬌媚,但卻出身不佳的女子的愚蠢,然後再自認為理智且正直地辛辣地指出小資產階級貪圖享樂,愛慕虛榮的種種人性的弱點。整篇 作者都在調刺著主人公 瑪蒂爾德的愛慕虛榮。沒有人能強行壓制一個人對美,對富貴,對安逸生活的本能追求,對瑪蒂爾德也是一樣。她美麗動...

紅巖讀讀後感,紅巖的讀後感

以下答案由星藍海學習網提供 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驗,竹籤子是竹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當合上 紅巖 這本書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這句江姐在信中的話也一直迴盪在我的耳邊 我對堅強 勇敢 樂觀 為革命寧死不屈,誓死效忠共產黨的英雄們感到由衷的敬佩,也對陰險 狡詐 殘忍 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為一己私慾 ...

友誼讀後感,葉聖陶《友誼》的讀後感

友誼,是人生最珍貴的感情之一.古今中外不知多少名人用多少優美的詩句來歌頌與讚美過它 曾經有一位偉人說過 得不到友情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 沒有友情的社會,只是一片繁華的沙漠.朋友就是友誼的代言人.他們不曾嫌棄任何人與放棄任何人.而用他們那寬大的心去容納與接受別人.使別人能在他們的身上感受到友誼的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