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渡海之舟
佛家所說因緣果報不只是現世報,是三世因果,不是我們常人理解和希望的現世因果。
若問過去因,今生受者是,若問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就是說,想要知道過去世自己做了些什麼,善事多還是惡事多,感受一下自己現在的生活是幸福還是痛苦就知道了;想要知道來世自己會怎麼樣,看看當下自己怎麼做的就知道了。
由此你可理解為什麼看似的好人,卻生活那麼艱難;看似惡人,卻事事順利。這都和他們的前世有關係。他們的來世呢?看看他們現在就知道了。
當下發善心,做善事,善事做多了,也會改變命運;發心做惡,若惡果很重,也會給自己帶來惡運。即大善大惡,改變命數。也會有現世報。
2樓:財碩水晶
不是不報,時期未到。
3樓:匿名使用者
時間問題,不一定都是現報,有些是來世報,有些報在子孫,等等,不一而足。
4樓:匿名使用者
常聽有人問:"為什麼好人不見得有善報?"其實"好人身上的惡業不見得比"壞人"少多少’(都很多)~只不過'有些人是惡業(苦難)先出’有些人是善業先出~(惡業先出有時是為了考驗好人~這樣的話才能夠修煉上天國~舒舒服服的都沒有災難~你是不會想要脫離六道輪迴的)~至於'善業惡業哪個先出'這主要是神佛的安排~根據是甚麼呢?
根據是"全宇宙的安危"(第一考慮)~(只考慮人類的安危是小慈悲~考慮全宇宙的安危才是大慈悲)~所以'一切都不是我們人類說了算的~我們只是有如布偶在演戲~~我們只能心存善念~因為有些"路口"'神佛會讓我們選擇~這時候善念惡念就很重要~(好壞出自人的一念)~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後面幾句是什麼?
5樓:記憶e偶爾雨
1、出自《楞嚴經》。
2、《楞嚴經》
《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於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印順法師認為它與《圓覺經》、《大乘起信論》屬於晚期如來藏真常唯心繫的作品。
由於《楞嚴經》內容助人智解宇宙真相,古人曾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詩句。
3、本經梗概
本經的基本架構,可說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也就是說,一開始時楞嚴經佛說法圖,佛以阿難示墮因緣,自說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說五十種陰魔,教示首楞嚴行者如何覺知魔事、破魔,作為結束;於其中間,種種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為主軸。所以略說本經之結構,即是:
自阿難示墮、佛入定放光說咒,文殊將咒往救,此即是破魔之始。然後阿難請示修定的方法,因為誠如阿難所自述者,修行若光追求聞慧,定力不足,境界現前時,便把持不住,戒體不保,因而墮落,成就魔事。
基於阿難之請,於是佛方便示導,歷經七處徽心(實即七處破妄),破妄之後[顯見],即十番顯見(顯示能見之性):[見性]顯示之後,再開示五陰、六入、七大、十二處、十八界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信解契入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後,如來再教敕與會聖眾、開示大眾此如來藏妙真如性之用,亦即令知依體起用,這就是[二十五聖自證境界],令眾生聞如來藏之妙果,而歡喜發心依此修行。
開示依如來藏修行,當得種種妙果後,即回頭開示因位的修行,詳細陳示從初發心直至菩提的真修之路。(由於如來說法,常是由果溯因,如四聖諦:由[苦]諦之果而回溯[集]地之因,次由[滅]諦之果而回溯[道]諦之因。
)為了實踐真修行路,阿難即請佛重說大咒、開示如何建壇、結界、嚴道場、及修楞嚴大定之法。本經的法門(楞嚴法門)之精髓,即在首楞嚴神咒,因為如來救度阿難免於墮落,乃至十方一切如來破魔、證三藐三菩提、於十方世界度脫無量有情,都是依楞嚴咒威神之力,這是佛在經中所開示的。關於楞嚴咒其它種種功德之力,請詳見本經**,茲不贅述。
又,佛說:末法時期,眾生修行,若不持楞嚴咒,能遠離魔事者,無有是處!修行不能離魔事,而能有所修證、有所成就者,亦無有是處。
6樓:匿名使用者
對的,人一定要善良,我就已經受到報應了
7樓:匿名使用者
時候一到,必定還報。
8樓:
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
學佛人要堅持正信。正信是什麼呢?就是正確地去相信,就是發自內心的覺圝悟。
我徹底地明白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不能去做任何壞事情,如果我做了壞事情,我一定會有惡報的,這就是心中有佛、內心有覺 悟,這就是正信。正信教 導我們,要一心向善,在選擇和堅持正信的過程中,很多人會走偏,走偏了就叫迷圝信。
**今天告訴大傢什麼叫迷 信。**給大家講非常經典的弘圝法內容。什麼叫迷圝信?
迷圝信就是聽別人說某一件事情後的論證,自己心中認為這件事情、證實這件事情,所產生的習慣性的相信。比方說,別人說要跟人去爭鬥,迷圝信的人就會認為,那當然了,如果是對的,那就要去爭,這個東西為什麼只給他一個人?大家都應該有,大家都要去爭。
他心中覺得這是對的,他就迷圝信,他覺得是對的,那麼他就會永遠地做錯了,這就叫迷惑的相信。
那麼,怎麼樣來分辨正信和迷圝信呢?大家要記住正信的特點,第一,要指導我們一心向善;第二,要指導我們修持自性(自己的本性),去除貪瞋痴;第三,能幫助我們眾生從無知無明中解脫的法圝門,稱為正圝法。其實正圝法就是正確的法圝門的理解之一,正圝法一定會讓你心中開悟明白,明白之後你會開悟成佛,這就是觀世音菩薩“正圝法明如來”。
你們要想成佛,你們的心中必須要有正圝法,要修持自性,去除貪瞋痴,要找到能夠幫助眾生從無知無明中解脫的法圝門,要找到教圝導我們一心向善的法圝門。
按照上面的三個特點,我們來驗證一下“心靈法圝門”是不是正圝法。第一,心靈法圝門是不是叫大家一心向善?第二,心靈法圝門是不是叫大家修持自己的本性、良心要善良?
**是不是叫你們要去除貪瞋痴?叫你們不要去貪,不要去瞋恨,不要去做愚痴的事情?第三,心靈法圝門是不是教圝導我們、幫助我們從無知無明中得到解脫,我們過去不明白人生的道理,很多事情都不懂,現在學佛後,是不是從無知無明中得到解脫了?
很多人學佛後想通了、想明白了,這在佛法中就稱為證圝悟正圝法。
大家說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這是要去驗證的。第一,這個人做好事了嗎?做好事了。
第二,這個人善良嗎?很善良。第三,這個人去幫助別人嗎?
去幫助別人了。好了,這個人就是好人。這個人不做壞事嗎?
不做壞事,那就是好人。如果說這個人是好人,但是他有時候偷東西,你說這個人是好人嗎?如果說這個人是好人,但是經常喜歡罵人打人,你說這個人是好人嗎?
當然不是好人,驗證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如果某一個教圝派總是說別人不正,扭曲、誹圝謗別人,找佛教的種種理由來壓圝制別人,或者事物,它就不是正圝法。**到現在為止,從來沒有說其他法圝門一句不好的話。**經常告訴你們,任何法圝門都是醫生,都是幫助我們尋求一條解脫之道,只是每個人學佛時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法圝門,對他來說就是最好的醫生和法圝門。
**叫你們要好自為之,珍惜自己現在擁有的好的佛法,那就是心靈法圝門。
迷圝信是什麼呢?迷圝信就是迷惑地去相信,你自己都搞不清楚就去相信、盲目地跟從,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佛法,你就去胡亂地相信。很多人這裡相信、那裡也相信,什麼都相信,這樣就使自己迷惑了,自己都不知道,哪個是好的,哪個適合自己。
別人都說好,那你也去相信,說這個人很壞,那你也相信。傳銷的人叫跳蚤,從這個傳銷品跳到那個傳銷品,從那個傳銷品再跳到這個傳銷品,這也叫迷惑顛倒。你連每一個傳銷品自己都不瞭解,一會兒推銷這個,一會兒推銷那個。
猶如搞房貸投資的人去搞保險,搞保險業圝務的人又去搞房貸投資,這也是迷惑顛倒。
------恭錄:通靈活佛lu軍巨集臺長部落格 正信才能正 法
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 不是不報 時候未到 時候一到 立刻就報 出自**
9樓:南瓜蘋果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立刻就報”這句話出自《纓絡經·有行無行品》。《纓珞經》,全名《菩薩瓔珞本業經》。
律藏可粗分為大、小乘律;小乘律講七眾別解脫戒,大乘律則主張菩薩戒的重要。
本經屬大乘律典,內容為釋迦佛說明凡夫修行到證佛果所有修證次第,分為菩薩五級五十二階位的過程,以及菩薩戒的內容。
《纓絡經》是以十波羅夷為攝律儀戒,以八萬四千法門為攝善法戒,以慈悲喜捨化及一切眾生皆得安樂為攝眾生戒,在《瓔珞經》裡稱此三聚淨戒是“三受門”,指出這三受門是菩薩一切戒的根本。
擴充套件資料
佛教據記載早在秦朝時就摻入中國,那時的秦朝對於佛教的到來還是處於牴觸狀態,到了東漢末年開始盛行。在佛經大全中能保留到現在的**甚是珍貴。《楞嚴經》眾所周知,是一部極重要的大經,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為過。
因為此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淨密律”,均衡發揮,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則更是充實、圓滿:
舉凡發心、解、行、證、悟,皆詳盡剖析開示──從教令正發心起,經循循善誘的破惑。
見真(明心見性)、依性起修(設壇結界、於實際上起正修行),並詳細開示一切凡聖境界(二十五聖圓通、三界七趣眾生),令於聖境起企慕、而於凡外得知解,從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
又詳述六十位修證(三漸次、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廣開示五陰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難,所修圓滿成就。
10樓:匿名使用者
出 處 《纓絡經·有行無行品》:“又問目連:‘何者是行報耶?’目連白佛言:‘隨其緣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示 例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11樓:匿名使用者
經雲:業有三報:一現報,現作善惡之報,現受苦樂之報。
二生報,或前生作業,今生受報,或今生作惡,來生受報。三後報,今生作業,後幾生受報。須知天地無私於人。
前生所做不同,則今生之報亦不同。寶鑑編雲上說: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動念已先知。
善惡到頭終有報,識爭來早與來遲。這正是“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果使千百劫,業報無影響。
因緣會遇時,何以無纖爽”。
12樓:匿名使用者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全報。
這是俗語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有出處
《纓絡經·有行無行品》:“又問目連:‘何者是行報耶?’目連白佛言:‘隨其緣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後半句就是民間加上去的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出處】《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
【原文】 “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
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大意】不要以為壞事小就去做,不要以為好事小就不去做。
【提示】這是劉備臨終前給其子劉禪的遺詔中的話,勸勉他要進德修業,有所作為。好事要從小事做起,積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壞事也要從小事開始防範,否則積少成多,也會壞大事。所以,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
小善積多了就成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惡積多了則“足以亂國家”。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問這句話的出處?
太天 這句話絕對正確!我來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上初三的時候特別愛寫作文,有一次寫了一篇作文拿我們的班主任也是數學老師開心,以開玩笑的語氣揭露班主任為班裡私拿公物。結果我們的語文老師就把那篇作文交給校長了。校長就批評了我們班主任。事後,我們班主任把我叫到辦公室,對我說,你特別喜歡寫作文是吧,作文也寫的...
為什麼惡有善報,善有惡報,為什麼現在惡有惡報,善沒善報?
1 世出世法總離不了因果的定律,學佛 大概都能接受因果定律的說法。種善因一定得善果 這是事實,絕對不是假的!2 凡事有因有果,我要善果,一定要種善因 不種善因,希求得善果,在佛法裡講 無有是處 我們看到人家發財了,學佛的人絕不羨慕,為什麼?曉得他過去世當中多行財佈施,他種的這個因,現在他自然得到。3...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是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珠海新舞臺 我來說兩句。惡有惡報善有善報這句話沒錯,即使惡人這一刻佔了你便宜,但到底惡人終究是路越走越窄的,因為他沒積德,周圍的人都不願意幫助他和與他合作。所以惡有惡報是對的,對於當時人,長遠來看。善有善報相反也是這個意思,最終大家都會幫助他。而人善被人欺,思考剛好相反,就那一刻會被人騙,但長遠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