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氣支援燃燒嗎一道簡單化學實驗問題(關於碳酸氫該分解的)快馬上採納

時間 2022-09-13 06:15:07

1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有氫氣存在的話,氫氣遇到明火馬上就會燃燒,而且火焰是淡藍色的,和一般木料燃燒那種黃色的火焰不同。所以無明顯現象就是說沒有藍色火焰存在,所以不存在氫氣

2樓:心雨隨想

其實我個人覺得這就是初高中化學題目的盲點,實驗題目老師考查的問題跟我們學生考慮問題不一樣,首先,我們都知道碳酸氫鈉分解生成碳酸鈉,水,二氧化碳。這裡面沒有氫氣的,但是從你說的題目,並沒有很明白地說明,所以說命題不是很嚴謹,感覺是命題者武斷的將一個事實套到答案上面,說它錯又沒錯

不過你要是按照下面這樣理解的話也可以順理成章:題目並沒有說木條處有淡藍色的火焰,有水汽生成(此處水汽並不那麼嚴謹,因為氣體並沒有乾燥)

然後結合題目是碳酸氫鈉(含有c h oz這些元素,理所當然可以考慮氫氣)

中考跟高考一般都不會出這麼模糊的題目的

3樓:

如果有氫氣木條就會把氫氣點燃了,這是能看出來的,或者能聽到聲音,這根有沒有氧氣不是一樣的現象

4樓:

如果有氫氣,氫氣燃燒時會發出淡藍色火焰的,那就不可能光是「木條無明顯變化」了。

碳酸能燃燒嗎???

5樓:匿名使用者

1全部碳酸只能存在與水溶液中,是無法燃燒的,但鎂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燒

6樓:哲·雨

不能,一般常識

希望我能夠幫助到你!

我看到了您回答的關於高中化學實驗的問題,請問您是否願意給我發一份相關資料

關於碳酸飲料的化學實驗

7樓:手機使用者

薄荷糖的噴泉實驗(見圖)。實驗僅需要一瓶2.25 l的碳酸飲料和一盒薄荷糖,這在超市很容易購買到。

開啟碳酸飲料瓶子,把一盒薄荷糖迅速倒入其中,碳酸飲料就會立刻噴出來形成約1米高的噴泉。因為在薄荷糖裡除了含白砂糖、葡萄糖,還含有一種讓薄荷糖耐嚼的成分——阿拉伯膠,這種阿拉伯膠與水接觸後使水分子的表面張力很容易大幅度降低,釋放水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氣體。而碳酸飲料中富含大量的二氧化碳,瓶內壓強較外界低,開啟瓶蓋與外界接觸後,外界大的壓強使得co2(l)=可逆符號= co2(g)平衡右移,溶解在飲料中的二氧化碳迅速以氣體形式釋放出來,所以當薄荷糖接觸到碳酸飲料後,在薄荷糖表面微小的凹點處的晶核形成點,會產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氣泡,二氧化碳的瞬間增多,使得飲料瓶內原本就很低的壓強更急速降低,外界壓強突然間相對更大,於是瓶子裡所有的液體受擠壓立刻向上衝出,形成了很高的噴泉。

這一簡單易行的實驗,讓學生驚歎之餘還能學到一些壓強影響化學平衡等化學及物理學方面的知識,同時解釋了開啟啤酒瓶啤酒泡沫溢位的生活現象。

8樓:氣吞伲雲夢澤

一、實驗名稱:家庭實驗——用汽水瓶做牛奶噴泉實驗

二、實驗目的:

1、用飲料瓶製作氣體發生裝置

2、在家中進行用飲料瓶做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的噴泉實驗。

三、實驗儀器與試劑:汽水瓶(用瓶身方形的即可如冰紅茶)、單孔塞、導管、乳膠管、膠帶、石灰石、鹽酸(1:1)。

四、實驗裝置圖:

五、實驗步驟:

(一)氣體發生裝置的製作

1、製作方法:把汽水瓶從瓶身處彎折至不能彎為止,此時瓶身分為前後兩部分,並用膠帶固定。

2、制氣種類:此裝置可代替啟普發生器,凡能用啟普發生器製備的氣體,都可用此裝置製取,如:二氧化碳、氫氣、硫化氫等

3、使用方法:先加入少量液態反應物,並使液體流入後半部分,再加入塊狀固體反應物,只能在瓶子前半部分,塞好塞子,固液分離,不反應如圖(1)。製備氣體時,轉動瓶子,使後半部分液體流入前半部分,反應開始如圖(2),需停止反應,再轉動瓶子,使液體流入後半部分,與固體脫離反應停止。

(二)牛奶噴泉實驗

1、噴泉實驗裝置製作

製作材料:汽水瓶兩隻(一隻小一點的,質地要硬些,如qq果汁瓶,一隻大一點650ml)、單孔塞兩隻(一隻帶長尖玻璃管作噴管,塞子與小瓶配套,一隻內接長玻璃管近長瓶底部)、乳膠管。

製作方法:用乳膠管把兩瓶相聯。並在大汽水瓶上部燙一個小孔,保證與大氣聯通。如圖(3)。

2、噴泉實驗

實驗原理:co2+ca(oh)2====caco3↓+h2o 氣體減少導致氣壓減少形成噴泉。

操作步驟:

1、 用上述制氣裝置,用鹽酸和石灰石反應,小汽水瓶用排水法收集兩小瓶二氧化碳(確保獲得高純度的二氧化碳氣體),第一瓶不用,因混有空氣不純。

2、在噴泉實驗裝置中,大汽水瓶加入澄清石灰水,不能超過所燙小孔。

3、把充滿二氧化碳的小汽水瓶接好。

4、用食指堵住小孔,擠壓下面盛石灰水的瓶子,使部分石灰水進入小汽水瓶,搖動小汽水瓶,放開小孔,如不能形成噴泉,則繼續堵住小孔,再擠入澄清石灰水,搖動小汽水瓶,放開小孔,只到能形成乳白色噴泉(牛奶噴泉)。

六、裝置改進意義:

(一)本實驗設計有非常高的創新精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1、自制氣體發生裝置,為家庭化學實驗抽取氣體提供了方便的儀器。

2、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氣體,打破了傳統的收集高純度二氧化碳的方法。實驗證明是可行的。

3、實現了有傳統噴泉實驗儀器不能實現的實驗:只用澄清石灰水和二氧化碳進行噴泉實驗。並在家中可以完成。

(二)實驗具有原料易得,操作簡便的特點。特別是氣體發生裝置製作非常得意,操作十分簡便,可以隨時使反應停止,隨時使反應發生。十分方便。

(三)本實驗現象明顯、趣味性強。深受學生喜愛。

9樓:

1、驗證碳酸飲料裡面的物質:將碳酸飲料滴入澄清石灰水中,會看到明顯的沉澱產生,由於二氧化碳一直存在於其中,因而不用收集氣體,然後在通入石灰水中,從而不要求氣密性。生成沉澱以後,再往裡面加入稀鹽酸,沉澱溶解,也明顯可見。

2、驗證碳酸飲料裡面碳酸(也就是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產物)的不穩定性:

去一點碳酸飲料至於燒杯中,可見其緩慢冒出氣泡,說明碳酸不穩定,容易分解,然後用酒精燈加熱,可以看到溫度升高後,放出氣泡速率明顯加快很多,說明溫度越高,分解越快。同時用點燃的木頭放在燒杯口,可以看見燃著的木頭熄滅,因而裡面可以斷定放出了二氧化碳

3、往碳酸溶液裡面加入石蕊,溶液變紅,然後緩慢加熱,隨著溫度升高,氣泡逐漸放出,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減少,ph會升高,從而溶液紅色慢慢褪去

以上實驗都不需要很複雜的儀器,也不要進行氣體收集,不需要氣密性,非常方便

10樓:匿名使用者

可樂加曼妥思,可以使得汽水變噴泉的實驗,望採納

11樓:

用氣球套住瓶口,**,收集二氧化碳。將氣球中的氣體通入氫氧化鈣溶液,變渾濁。

謝謝少幫主。

12樓:

萬樂珠(曼妥思)+可口可樂(最好進口)=氣泡巨冒

香港有人做人體試驗,結果自己腸胃出血

13樓:公冶昊

將薄荷糖放在碳酸飲料中,薄荷催化碳酸分解,現象非常明顯

14樓:有用的化學

在瓶蓋上挖個小洞然後用導管匯出氣體通入ca(oh)2證明co2的存在

15樓:上下棋手

將無色碳酸水倒入紫色石蕊試劑中,石蕊變紅色了

16樓:匿名使用者

往雪碧裡到少量的鹽酸,會有大量二氧化碳生成

17樓:徐孝敏

可以做噴泉試驗哦

用試管,長頸漏斗,膠頭滴管

膠頭滴管裝有鹽酸多點

18樓:匿名使用者

開啟一瓶汽水瓶蓋,立即塞上帶導管的橡皮塞,另一端伸入一支裝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觀察現象。簡單得很哪......

150℃時碳酸氫銨完全分解產生的氣態混合物,其密度是相同條件下氫氣密度的( )倍 a:6 b:8 c:12 d:32

19樓:愛秋風

我的演算法和答案比較接近你參考一下

分解生成氨氣(17),二氧化碳(44),水(18)共3mol三個質量和是79

79/3=26(求出每摩爾的)

26/2=13(氫氣的13倍)

最接近的是c選項

希望我的解答能幫助你

氫氣和氧氣生成液態水放熱和水分解成氧氣和氫氣吸熱的熱量相同嗎

20樓:曉熊

相同。2 h2o(l) = 2 h2(g) + o2(g) △h12 h2(g) + o2(g) = 2 h2o(l) △h2|△h1| = |△h2|

這可以用蓋斯定律解釋。

正逆反應的熱效應相反,具體吸放熱數值是一樣的

21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要認真研究此問題,需要確認反應物與反應產物的狀態引數。

例如:前一個反應的氫氣、氧氣、水的溫度壓力及摩爾數都與後一個反應的氫氣、氧氣、水相同,那麼這兩個反應發生的熱量變化肯定相同。

這也是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守恆定律)。

22樓:匿名使用者

不一樣,生成液態水放熱多

因此水蒸氣液化也會放出很多的熱。

23樓:

能量守恆,兩個反應吸收和釋放的熱量相等

一道初中化學實驗題(關於紅磷燃燒)

紅磷在氧氣中燃燒耀眼的白光 放熱 燒杯中的石蕊試液倒吸入集氣瓶 試液變紅 紅磷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五氧化二磷 p2o5 再與試液中的水蒸氣反應,生成了磷酸。又因為石蕊遇酸變紅,所以最終試液由紫色變為紅色。好像是這樣 a瓶內劇烈燃燒,產生大量白煙,b燒杯內溶液變紅。原因 紅磷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白煙...

一道初三實驗化學題

收集吸入的空氣與撥出的氣體各兩瓶 吸入的空氣 敞口的集氣瓶放於空氣中,集氣瓶內即為吸入的空氣撥出的氣體 用飲料管吹氣進入集氣瓶一段時間,集氣瓶內即為撥出的氣體 過程 氧氣含量 帶火星的火柴棒,放入裝有吸入的空氣的集氣瓶無明顯變化,放入裝有撥出的氣體的集氣瓶熄滅 依據燃燒需要氧氣 二氧化碳含量 裝有吸...

問1道簡單的化學題,一道簡單的化學題

c是過量的,要按照氧氣來計算的。c o2 co2 所以最後是克 剩克c 餘下的c和co2反應。c co2 2 co 用去的c 所以沒有co2 c o2 co2 b 4 a那麼a b 所以會生產的co2,還剩餘的c不好意思忘記還能發生co了,所以沙發的是正確的,你把我的刪除了吧,免得誤人子弟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