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杳沒孤鴻
關於天下三分的局勢,對於曹操孫權的態度,及如何處理政事。
有關第三十七回劉備的「三顧茅廬」和第三八回諸葛的「隆中對策」的內容在《三國演義》也有
2樓:長水校尉
《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敘述了東漢末年,劉備聽聞諸葛亮具有治國才能,故前往諸葛亮居住之地臥龍崗,拜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蜀漢,劉備經過前後三次對諸葛亮的真誠拜訪,終於請得諸葛亮出山輔佐蜀漢。
《隆中對》是指中國東漢末年諸葛亮與劉備初次會面的談話內容,因發生於湖北隆中(今湖北襄陽一帶),因此後世稱為《隆中對》。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終於得見。
《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劉備集團之後的種種攻略皆基於此。不過正史《三國志》對此著墨不多。
3樓:可愛非一般
《三國演義》是本**,是**大多不如史書記載的客觀,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會夾雜一些個人情感在裡面,《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比較偏愛諸葛亮,所以就將其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刻畫得栩栩如生。在其與《三國志》的對比中可看出,兩者對同一件事的描述大同小異,各有各的特色。《三國演義》中的對話更詳細具體,使讀者更容易體會人物情感。
而《三國志》中語言簡短凝練,寫作客觀真實,當然也能讓人們更客觀地認識人物自身特點。
(以上是我本人自我想法,可以幫助修改,也可借鑑)
4樓:成都佳順利廣告
如啼眼認同與他人 投入也容易。
諸葛亮《隆中對》全文
隆中對是諸葛亮寫的嗎
5樓:常遠乃至超出
樓主您好,隆中對作為三國演義的一部分,是個題目而已,是羅貫中寫的,故事的主角是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不是諸葛亮寫的。
6樓:馬叨叨玉雕雕
隆中對是陳壽寫的三國志中對諸葛亮劃分天下的描寫,所以是陳壽寫的。
7樓:墨琇雲
《隆中對》作者 陳壽 《隆中對》原名《草廬對》,是指中國東漢末年諸葛亮與劉備初次會面的談話內容,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8樓:匿名使用者
作者是陳壽,是諸葛亮在三國志裡面為劉備分析未來天下發展形勢而說的一段文章!
諸葛亮之隆回話
隆重對諸葛亮的主要對策是什麼是如何得出的
9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對策是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奪取荊州和益州,分別從荊州和益州出兵征伐曹操。
是根據當時的天下局勢,經過合理的分析和判斷得出的。11年後最終也得到了證明,只是關羽被偷襲,導致戰略未完全實現。
10樓:陽城幹部
根據現實分析出來的,當然需要智慧和眼光……
關於孔明的隆中對!
隆中對策的要點,這個策略諸葛亮是根據什麼得出來的,我急需用,期待大家的援助,o(∩_∩)o謝謝
11樓:匿名使用者
曹操勢大;江東天險,已歷三世;以蜀之天府為後方,可向北出漢中,達長安,佔西涼;向南徐圖江東,連交州;取汝南,略豫、徐二州。
12樓:匿名使用者
要點為聯吳抗曹,徐圖天下。根據當時全國的戰略形式而得出來的。北方為曹操統治,東面吳國統治堅定。
13樓:匿名使用者
天時 地利 人和 天時是魏國 地利是蜀國 人和是吳國 隆中對是諸葛亮根據此提出的望採納。
14樓:潘家少爺
是他三次去蜀地明為遊玩,其實是去探查地理的總結出來的。
三國演義三七,三八迴文言文
諸葛亮是東漢末年的人還是三國時代的人
諸葛亮 181年7月23日 234年8月28日 字孔明,號臥龍 也作伏龍 漢族,琅琊陽都 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 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 戰略家 發明家 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諡曰忠武侯 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 前出師表 後出師表 誡子書 隆...
為什麼諸葛亮跟劉備,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劉備?
三顧茅廬的真誠和劉備劉皇叔打出恢復漢室的口號,再加平時劉備實行為民服務的仁政的信譽比較高,也是當時世之英雄 非劉表,劉璋之輩 可以發揮諸葛亮的才能,再加劉備為人謙遜,仁義,易接受別人的意見 最關鍵的是諸葛亮多年飽受戰亂之苦的感觸讓他想盡早與民休養,維護和恢復漢室的國家統一,而不想讓曹操這樣的奸雄篡奪...
諸葛亮為何不稱帝,劉備為何怕諸葛亮稱帝?
1 他從來沒有稱帝的野心。2 如果稱帝,他會陷入眾叛親離的地步,在蜀漢集團,他幾乎沒有自己的親信 位置比較高的就姜維和馬謖 其他人全部都是效忠劉備劉禪,是無法容忍他稱帝的。都會攻打他!3 曹操手下親信無數,一生都沒有稱帝,加封魏王都遭到了荀彧的殊死抵抗,說明人心向漢!何況諸葛亮還不如曹操的稱帝環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