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犍陀羅藝術如何為後世繼承和發展

時間 2022-08-02 03:15:10

1樓:漫閱科技

犍陀羅藝術為後世繼承和發展。在笈多王朝時期,隨著印度教的復興,印度教神像雕刻也蔚成風氣。毗溼奴、溼婆、黑天、太陽神、難近母等男女諸神的雕像紛紛問世。

毗溼奴、溼婆等印度教諸神及其化身的大量精美雕像,構成了印度教影象的岩石百科全書。約開鑿於8世紀的第16窟凱拉薩神廟規模最為巨集大。同期開鑿的象島石窟是純粹的印度教石窟。

門廊兩側與窟內巖壁上刻有表現溼婆諸相的9塊高浮雕,其中《溼婆三面像》最為著名。

印度教神像雕刻是怎樣繼承發展犍陀羅藝術的?

2樓:中地數媒

犍陀羅藝術為後世繼承和發展。在笈多王朝時期,隨著印度教的復興,印度教神像雕刻也蔚

內成風氣。毗溼奴、溼容婆、黑天、太陽神、難近母等男女諸神的雕像紛紛問世。毗溼奴、溼婆等印度教諸神及其化身的大量精美雕像,構成了印度教影象的岩石百科全書。

約開鑿於8世紀的第16窟凱拉薩神廟規模最為巨集大。這座溼婆神廟高30米,進深達90米。溼婆神像及表現其功業的雕刻類乎鬼斧神工。

同期開鑿的象島石窟是純粹的印度教石窟。門廊兩側與窟內巖壁上刻有表現溼婆諸相的9塊高浮雕,其中《溼婆三面像》最為著名。在中印度和南印度,大量印度教神廟都有著極其豐富多彩的雕刻,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令人目不暇接。

與佛教雕刻不同的是,印度教雕刻以造型誇張、動感強烈和變化豐富為特徵。

古代印度雕刻藝術得發展史是怎樣的?

3樓:海黃斯德

印度佛教雕刻藝術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即:1、早期王朝時代;2、貴霜王朝時代;3、笈多王朝時代。早期王朝時代特點是表現得最多的是佛傳和本生,溫和平靜,富於親切溫馨的人情味,多使用隱喻和暗示的手法。

貴霜王朝時代特點是既具有印度傳統的藝術特色,又融合了西方的藝術風格。笈多王朝時代特點是具有印度式的生命感,肅穆靜雅,富於超然的理想美。

印度雕刻取得了哪些矚目的成就?

古印度的犍陀羅藝術有哪些特點?

4樓:漫閱科技

犍陀羅藝來術的創

造者們在吸源收外來文化營養的同bai時du,既延續了印度風zhi格手勢和坐姿的固定模式dao,又吸收生活中舞蹈、戲劇在表達人物內心世界的獨特的手語,創造了佛像手勢和坐姿的標準格式。這種格式在以後形成了亞洲各國佛像形象的標準模式。

古印度犍陀羅藝術是什麼?

5樓:漫閱科技

犍陀羅藝術是以希臘藝術風格表現佛教內容的一種雕刻藝術,代表了古代印度雕塑藝術的最高成就,是印度藝術與西方藝術融合的結晶。

佛教藝術雕塑史上的犍陀羅風格是怎樣形成的?

6樓:額度是對方

絲綢之路是古老的東西方**之路,是橫貫亞、非、歐三洲的一條重要的陸路通道。幾百年來,絲綢之路對沿線不同地區間的文化交流與互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將東亞、東南亞與東非、西亞和南歐貫通起來。

在這條古道上留下足跡最多的是商人和駝隊,但最早和最堅毅的是西行學法和東遊弘法的佛教徒。西行學法的最著名的就是高僧法顯、高僧玄奘等人,而東遊弘法的強大推手卻是一位國王,他就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這些西行東遊的佛教徒的弘法求法來回往返過程中,也讓世界各地的雕塑工藝匯聚、融合在古印度的佛教中心——犍陀羅。

從而形成了一種舉世聞名的佛教雕塑工藝風格——犍陀羅風格!

辯才天女浮雕 犍陀羅風格

其實,犍陀羅藝術風格並不是一古印度原生的藝術風格。它是在古印度原有的佛像、佛塔的雕塑技藝的基礎之上,受到了來自中國、波斯、羅馬和希臘等不同文明的雕塑技藝影響之後融合而成的。而它之所以被命名為「犍陀羅風格」,這與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有著重大的關係。

位於南亞的犍陀羅地區是當時的佛教聖地、佛教中心。正是因為它是佛教的聖地、中心,所以這個地方在阿育王推動對佛塔的崇拜之後,便對佛像、佛塔之類的宗教物品有著極大的需求,在需求的拉動下犍陀羅地區便順理成章的成為了佛像和佛塔的最重要的生產地和主銷地(佛像、佛塔大多由石頭雕刻而成,犍陀羅地區的石材適於雕琢,又處於佛教中心,對佛塔和佛像有大量的需求。因此犍陀羅地區也就成了佛塔、佛像的主產地和主銷地)。

悉達多誕生浮雕 卡拉奇國家博物館

佛塔崇拜與佛陀時代之前的古印度習俗有關,在佛陀時代之前的古印度就有在亡者遺骸之上建塔或修墓的習俗。關於這一習俗,在佛陀涅槃後的文獻中這樣記載,據載:人們在佛陀舍利之上建造佛塔用於崇拜,共建八座,而這八個佛塔分佈在八個主要部落。

於此相似,關於佛塔崇拜的記載也可以在數千年後西行求法朝聖的中國高僧法顯和玄奘的西行遊記中看到,在他們的遊記中記述了:在舍衛城附近的一座小邑中存有佛舍利,其上矗立著與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等過去七佛有關的古佛塔。而這兩段記載則有力的說明了,為亡者建造紀念塔已然是古印度一項古老的習俗。

但是,早期佛教文獻並沒有關於阿育王之前民眾或者僧侶們對佛塔進行大規模崇拜活動的記載。

所以說自佛陀涅槃後,建造在佛陀舍利之上的八座佛塔雖然一直是僧侶們崇拜的物件,但崇拜佛塔這一風俗在阿育王弘法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是一種默默無聞的、小範圍的、自發性的活動。直到阿育王時代它才成為佛教徒們明顯的大規模進行崇拜活動的物件。因為如果早期的僧侶確實有大量崇拜佛塔等紀念物的活動的話,那麼文獻肯定會對此有所記載。

但就目前的文獻資料來看,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佛塔在阿育王之前就被公認為佛教信仰的標誌。

而關於阿育王推動佛塔崇拜的舉措主要歸功於他開啟了上述的八座佛陀舍利塔中的七座,並將這七座佛陀舍利細分給了王國中所有的主要城市,並在每個主要城市的舍利上都建造了巨集偉的佛塔之後,佛塔才成為真正的佛教信仰標誌。因此阿育王才是推動佛塔崇拜的第一人,才是犍陀羅風格的催化劑!

7樓:迷人的小

當時各種宗教融合碰撞,還有一些外來的先進思想,才形成了獨特風格。

8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的早期形象起源於the陀羅地區,這是一個歷史選擇,自亞歷山大大帝佔領該地區以來,它由馬其頓王國的希臘人統治多年,然後在希臘人中延續。

9樓:塵埃開出花

公元1世紀中後期,在波斯、希臘和羅馬等外來文化的影響和互動作用下,印度佛教雕刻藝術發生迅速變化。在此背景下,舉世聞名的犍陀羅藝術產生了。

10樓:樓蘭and破

是民族風情,也算是本地的風土人情吧,自然形成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是依據當地的風土民情,所以才慢慢的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