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

時間 2022-08-02 02:20:10

1樓:業騰騫

近代中國工業化開始於19世紀60年代,在近代工業化的發展過程中,其總是遭遇一些制約障礙,這些障礙嚴重地影響著近代中國工業化的順利進行和其水平的提高。在近代中國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其所遭遇的最主要的障礙有兩個:一是沒有足夠的資本積累,另一是沒有一個保護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強大的**。

經濟學家認為,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其工業化開始之前,某些重大的障礙必須清除,而另一些有利的因素則必須創造出來。他們認為,任何單一的「障礙」或「先決條件」,都有辦法避開或找出替代辦法,但存在許多障礙或缺乏各種所必需的前提條件,將會給經濟發展造成重重困難,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將無法發展。

開始於19世紀60年代的近代中國工業化,從其發動之初就面臨著諸多障礙的約束。這些障礙的存在,使得近代中國工業化取得的成果十分有限。當時,幾乎與中國同時起步的日本,在20世紀交替之際基本實現了工業化,而中國則遠未實現。

美國學者費維愷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幾十年中,中國尚未像日本那樣由一個農業國轉變為一個工業國,不過也有了一些工業化的成果,但規模有限,大約相當於日本發生鉅變的明治維新時代。」 中國工業化發展水平落後於日本的根源就在於這些難以逾越的障礙約束與阻滯。

在諸多障礙中,對中國工業化發展影響最大的障礙主要是兩個,現分別論述如下:

1、沒有足夠的資本積累,使中國近代工業化建設總是經常遭遇資本瓶頸的制約。

幾乎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經歷都證明了這樣一個規律:工業化開始前需有一個資本積累的過程,而工業化開始後則必須保持資本的持續供給。然而,中國工業化建設,不僅開始前沒有一個資本積累的過程,而且開始後也不能保證資本的持續供給。

造成中國工業化建設資本瓶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則有三:

一是有限的社會剩餘通過不平等條約而被列強剝奪、侵佔,使得中國可能有的社會剩餘不是轉化為了本國工業化建設的資本而是成為了諸列強資本積累的一個**。鴉片戰爭結束時簽定的《南京條約》開西方列強向中國**直接索要戰爭賠款之先河,自此之後,向中國**索要戰爭賠款的噩夢連連,綿延不絕。概略統計,西方列強索要的主要賠款大致有:

《南京條約》英國索賠2100萬(銀)元;《北京條約》英法兩國各索賠800萬兩;《馬關條約》日本索賠2億兩,另加「贖遼費」3000萬兩;《辛丑條約》各列強共索賠4.5億兩,分39年付清,年息4釐,本息合計9.82億兩。

當時,清**全年財政收入(銀)僅8000餘萬兩,僅庚子賠款,就須付出12年以上的全部財政收入。為了償還庚子賠款,清**不得不下令各省分擔以湊足款數。僅庚子賠款一項就成為中國****和地方**財政的沉重負擔,更何況還有其他賠款呢?

所以,通過不平等條約所強加給中國的賠款,使中國人喘不過氣來。 美國經濟學家吉爾伯特·羅茲曼等人說:「在義和團事件之後的年代裡,中國每年償還外債的數字是4200~4300萬兩**。

此數幾乎佔到****微薄收入的一半,超過了100年前清廷的全部歲入。」 為了償還因賠款而造成的外債,清**除了動員一切社會剩餘外,還不得不借附有高額利息等條件的外債,僅1894~2023年的8項借款(匯豐銀行、匯豐鎊款、瑞記借款、克薩鎊款、俄法借款、英德借款、英德續借款、庚子賠款借款)所付本息銀數,在2023年均佔歲入額的25.9%,佔歲出額的22.

8%,到2023年約佔歲入額的41%,佔歲出額的31%。 因而,面對著西方列強咄咄逼人的戰爭賠款,中國社會很難有足夠的剩餘轉化為資本積累,進而保證工業化發展的資本需要。

二是缺乏社會剩餘向資本積累轉化的意識和機制,使得中國即使在近代及近代以前的時期出現了社會剩餘,也沒有向資本積累轉化,從而使得中國在工業化開始時並沒有一個資本積累過程。雖然按照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等人的觀點,進入近代之前的中國已陷入了「鎖定」狀態,但並不是說近代之前的中國就完全不發展了,甚至沒有任何社會剩餘了,而事實則恰恰相反。有人計算過,在英國發生工業革命的18世紀中晚期,清朝財政收入大約為4500~5000萬兩**(不包括地方和省級**留用的額外附加稅收)。

其中,1000萬兩用以維持****開支(3/4為軍費),大約2500萬兩用於省級和地方**開支(3/5用於軍費)。****積累的剩餘額正常為每年700~800萬兩。 應該說,這個剩餘額是比較大的,但是,清**並沒有把它轉化為發展經濟所需的資本積累,而是將其中的大部分用以津貼世襲的滿族旗軍,它們根本就沒有要將社會剩餘轉化為資本的意識。

進入近代以後直至清朝末年,農業生產還是有剩餘的,而且,在經濟學家看來,農業剩餘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工業化最為重要的資本**。 根據王業鍵的研究,即使到清末年,農業畝產為243斤,當時的耕地面積為12.1億畝,在正常的情況下應該收谷2940.

3億斤的糧食。當時人口為4.1億人,假定每人1天消費1斤糧食,則一年的糧食總消費量為1496.

5億斤,約為生產量之半。這是正常狀態下的情形。中國的天災人禍幾乎連年不斷,收成只能以七成計算,約為2058.

21億斤,還是足夠食用而有剩餘。如果能利用此500億斤的剩餘糧食充作發展工業用的資本,顯然是一筆可觀的數字。 但是,中國的清**並不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沒有人想到以農業補貼工業、進行資本的積累與轉化。

對照日本的工業化,可以看到,其工業化資本的最重要**便是農業。根據明治**的財政收入決算報告,土地稅收入(主要是農業稅收)佔**全部稅收收入的比率在2023年以前並不很多,如2023年12月—2023年12月為6.1%,2023年1月—2023年9月為9.

7%。而從2023年起,這一比率便急劇上升,如2023年10月—2023年9月即達到71%,以後兩年分別為80.9%和78.

5%。在直接稅的總額中,農業負擔的比率在1883~2023年是87%,到2023年時仍在50%以上,而農業在國內淨生產中的比率1883~2023年只有44%,2023年時只有30%。 具體而言,農業部門為日本工業化提供的剩餘,1888~2023年間為6200萬日元,1898~2023年間為10600萬日元,1908~2023年間為16100萬日元,1918~2023年間為29900萬日元。

從1888~2023年,由稅收調動的農業剩餘資源約要佔到非農業投資的近60%。 由此可見,農業剩餘對日本工業化的貢獻有多大!

三是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均以及「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使得本來數量就不是很大的社會剩餘不是轉化為了工業資本,而是變成了土地資本,沉澱在土地中。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除了勉強滿足自己的日常開支之外,小農幾乎很少有剩餘。而出租土地的地主,依靠超過50%以上的地租率,聚斂了不少錢財,形成中國社會的分配不均。

據研究,2023年的全國生產毛額為27.8億元。紳士竟然佔了6.

75億元,高達24%。 而紳士僅有800萬人,不過全國人口的2%。2%的人口占有了社會財富的24%,社會的財富分配是十分不公平的。

按照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的理論,社會的分配不公,應該是有利於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的。而中國的1/4財富集中於極少數的紳士手中,他們是絕不可能將24%的生產毛額都消耗掉的。如果以10%的數字投資生產,便是一個高投資率的國家。

但這只是一個假設,整個清朝時期中國並沒有出現這種情況。

為什麼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而未形成有利於工業化發展的資本積累呢?這是與中國傳統的「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分不開的。傳統時期的中國人,認為土地是唯一的具體財富,有了錢便購買土地。

即使不買土地,也是將現金窖藏起來,而鮮有以之投資一般工商業者。這個根深蒂固的觀念阻礙了中國有限的社會剩餘向工商業資本轉化,使得工商業的發展始終無法擺脫資本瓶頸的制約。這種狀況一直到近代後期才有所改觀。

2、沒有一個保護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強大的**,從而使得發展經濟失去了其所需要的穩定、良好的環境。

經濟學家阿瑟·劉易斯曾指出:「國家越落後,一個開拓性**的作用範圍就越大」,「軟弱的**不能維持自己境內的秩序。」 羅斯托也說:

「在政治方面,建立一個有效的**集權的民族國家是(起飛)前提條件階段的一個決定性的因素,而且差不多普遍是起飛的一個必要條件。」 為了促進經濟發展或發動工業化,一個強大的**是所必須的。一般來講,一個強大**的其功能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創造經濟增長的初始條件,推動資本積累,確定「增長極」,制定經濟計劃,維持政局穩定,創造良好環境,制定相關制度和經濟立法,解決社會衝突等。 在近代中國,軟弱無能的**根本無法為工業化的啟動和建設提供服務和保護,中國近代的工業化在驚濤駭浪中曲折前行。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政局的相對穩定是經濟繁榮的前提條件,近代中國因沒有一個強大的**,從而無法為工業化建設創造一個穩定、祥和的環境。

總的來說,近代中國社會是一個充滿了動盪和災難的時代。戰火綿延,不絕於天。就其大者,各類戰爭不下十餘次。

僅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就有: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2023年日本侵華戰爭、1937-2023年日本侵華戰爭;此外,國內還爆發了諸如太平天國戰爭、義和團運動等;為了爭權奪利,北洋軍閥以及新軍閥混戰又長達數十年。據統計,辛亥革命以後,1912~2023年10年間,全國發生的有一定規模的內戰179次,幾乎每個月一次;1912~2023年的16年間,北洋政權更換了13任**,46屆內閣,平均15個月一位新「元首」上臺,四五個月一個新**宣誓就職。

所有這些,使得近代中國工業化建設猶如風雨飄搖中的一艘隨時可能沉沒行船,密佈風險。

2樓:法國波爾多

原因:一.列強忙於一戰暫時放鬆對中國的侵列 二.辛亥革命頒佈的一些法令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 三.當時掀起的事業救國和抵制日貨都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的條件。

中國近工業是怎樣的,中國近代工業是如何起步的?

山東省飛飛 中國近復代工業化起步制於洋務運動時期。洋務企業bai 中國近代工du業化的起步 zhi1 近代軍事工業的創辦dao 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 自強 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設的安慶內軍械所 李鴻章成立的江南製造總局 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

中國是先發展的重工業還是輕工業,中國近代化的特點不是從輕工業開始然後向重工業發展的嗎?

末你要 中國是先發展的重工業。先發展了重工業才能使得國家長期穩定的發展,確定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主要基於中國工業的基礎極其薄弱。發展重工業戰略與落後的農業之間的矛盾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合作化程序。優先發展重工業需要直接或間接從農業方面積累,這就要求實行農產品的低價政策。新中國成立後在經濟發展戰略上基本...

2023年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重要階段,對

哧血狂龍 政治方面 1 產生了一個新的階級,為推翻封建統治做好了經濟鋪墊.2 增強了中 國的經濟實力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了外國侵略者。3 使中國的社會性質有所改變。思想文化方面 1 物質決定意識,新的民族工業出現必然會產生一批相關階級的隊伍,同時會出現相應的階級文化,對封建文化進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