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綠油油蘿蔔頭
準確的說,是勞動人民。當然主持修建的最早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燕、趙、秦等國,燕國的秦開、趙武靈王和秦昭王都修過長城。再後來,就是眾所周知的秦始皇修長城。
之後歷代都修過長城,特別是在明朝,更是大規模地將長城由過去的「土夯版」升級為「磚石版」。但清代統治者果斷地停止了修築長城的活動。2023年,有一個「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活動,一些地方對長城進行了較大規模地整修。
2樓:笨笨
秦朝秦始皇下令修建了萬里長城,是為了抵禦匈奴人的進犯。明朝時為了防止北方韃靼、瓦剌等少數民族的進犯,也修建了長城,明朝200多年的歷史中,從來沒有停止過。
3樓:荒野中的祈禱
歷朝歷代都有修建,最早可追溯到春秋。
4樓:
中國至周以來就不停地修建長城,最大規模的修建工程是在秦。後面的朝代毀毀修修,現在世界聞名的長城是明長城,也是最接近完工定義的長城。另,對長城破環最嚴重的時期是新中國建立以後...
5樓:雨夜中的柔情
由秦朝時勞動人民付出血淚和生命建的。
6樓:
秦始皇命令勞動人民建的
7樓:秦時明月
不同的朝代都修過,但是秦始皇時期和明朝時期修的最多最好。
8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後,為了防禦匈奴,秦始皇32年(前215年)在北方大規模修築長城。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
中國的長城是什麼時候修建的誰造的
9樓:利樹花堅衣
中國長城是與春秋戰國時期建成的。為的防禦「匈奴人」
至於現在的長城則是秦朝秦始皇建成!
長城最早是誰修建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據文獻記載,最早修築長城的是楚國。楚長城在歷史文獻記載上稱作"方城"。《左傳》上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
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齊國要進兵攻打楚國,軍隊已經到了陘這個地方,楚成王派了屈完去迎敵,到了召陵地方,屈完對齊侯說,你如果真正要想打一仗的話,楚國有方城可以作為城防,有漢水作為城池,足可以抵擋一陣子的。齊侯見楚防禦工事果然堅固,只好收兵。
11樓:努力做素燒餅
二個性化驗結果發現我在外面吃飯店的人呢都要…
12樓:冷暖自知大燈泡
長城東起秦皇島的山海關,西到嘉峪關,中國的長城有一萬里長,所以稱為萬里長城。它蜿蜒盤旋在起伏連綿的山丘上,就像是一條巨龍在中國的土地上奔騰翱翔。長城多麼雄偉壯觀,這是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蹟,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我愛祖國的長城,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更愛我們的祖國!
請問長城最初是誰修建的?
13樓:勿忘心安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而修建的。
長城資源主要分佈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
其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 [3-10]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
1萬千米。
名稱由來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時期長城的修築基本上都有記載,但各朝各代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這些不同的名稱,有的在同一歷史時期互相通用,有的僅在某個歷史時期或某個地域用過。
1、長城
長城之稱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是長城最通用的稱謂。《史記·楚世家》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
2、方城
稱長城建築為方城,只在春秋時楚國用過。《漢書·地理志》載:「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方城。」
14樓:匿名使用者
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了長城的建築。現在留有遺蹟的有魏長城、燕長城,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又大規模的建築長城,最後是明朝的長城,也就是現在人們看到的長城,東起河北省的山海關東邊的渤海邊,西到甘肅省的嘉峪關。
15樓:匿名使用者
六國時候北面三個國家秦,趙,魏,後來秦滅六國,再在中間險要的地方加築長城,就變成現在的萬里長城了
16樓:不要放棄我
萬里長城,是秦始皇之前的500年前,
那時候就是春秋時代,一個女的建的
17樓:海闊天空o追逐
你們都不如我家孩子說的好,是古代勞動人民建造的。秦始皇只是策劃或領導者,不是建造者
18樓:
萬里長城是勞動人民創造的
19樓:在南溪書院看美麗人生的埃及狼
秦始皇好像是修長城不是建長城
長城是誰修建的,哪個朝代的
20樓:鏡花gu水月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佈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0000多千米。
修建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紀的周代。當時周宣王為防禦北方民族的侵襲曾修建了列城和烽火臺。公元前七八世紀,許多諸侯國都修建了自己的長城,以防鄰國的人侵。
最早建築的是公元 7世紀的楚長城,其後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長城以自衛。據文獻記載和遺蹟顯示:楚長城西起湖北竹山,跨漢水,越鄧縣、內鄉嶽山至沁陽,總長近500千米;齊長城起於今山東平陰,經泰安、萊蕪、章丘、淄川、臨胸、安丘、諸城,至膠南入海,總長達500千米;魏長城起自華山,沿黃河北行,長300千米;燕長城有兩道,南長城長約250千米;北長城長約650千米。
這時的長城長度都較短,從幾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史稱「先秦長城」。
公元前22l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為了鞏固統一帝國的安全和生產的安全,防禦北方強大匈奴遊牧民族奴隸主的侵擾,便大修長城,在把秦、燕、趙等國北部的長城連線起來的基礎上,還加以增築、擴建,築成西起臨洮東達遼東的秦長城。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
秦長城只有遺蹟殘存。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其中以漢、金、明三個朝代的長城規模最大。
漢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全長近一萬公里,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至今,散佈在新疆至河北數省、自治區之間的漢長城烽火臺遺蹟仍處處可見。此後,北魏、隋朝都有修築長城的記載。
公元5~7世紀,北魏、北齊、北周相繼修築的長城各有650、l000和l500千米。公元l2世紀,金代也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至外貝加爾地區修築長4000多千米。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工程延續200多年。
明朝初期修建的長城東起鴨綠江,西達祁連山麓,全長7300多千米;中葉以後經過修繕的自山海關至嘉峪關一線的長城比較完好,便被人誤為是歷史上長城的起點、終點。清朝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現存長城主要為明長城。
長城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臺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以明長城為例,在萬里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區來分段防守和修繕,稱作「九邊重鎮」,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
明代長城沿線約有100萬人的兵力防守。總兵官平時駐守在鎮城內,其餘各級**分駐於衛所、營城、關城和城牆上的敵樓和墩堡之內。
修築長城的工程量非常巨大,僅以明代修築的長城估算,需用磚石5000萬立方米,土方一億五幹萬立方米。如用來鋪築寬l0米、厚35釐米的道路,可以繞地球兩週有餘。歷代為修築長城動用的勞動力數量也十分可觀。
據歷史文獻記載:秦代修長城除動用三十至五十萬軍隊外,還徵用民夫四五十萬人,多時達到一百五十萬人。北齊為修長城一次徵發民夫一百八十萬人。
隋史中也有多次徵發民夫數萬、數十萬乃至百萬人修長城的記載。
中國古人在2000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首先是在佈局上,充分考慮環境的地形地貌特徵,遵循「因地形,用險制塞」的原則。長城在重要的道口、險峻山口、山海交接處設定關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
在跨越河流的地方,長城下設水關,使河水通過。出於防守的需要,在城身上每隔不遠處建有突出的牆臺,便於左右射擊靠近牆體之敵;相隔一定距離又有敵樓,用來存放**、糧草和供守卒居住,戰時又可用作掩體。在長城沿線還建有獨立的烽燧、烽臺,用於在有敵來犯時,舉火燃煙,傳遞資訊。
其次,在建築材料和結構上遵循「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合等結構。在西北黃土高原地區,長城大多用夯土夯築或土坯壘砌,其堅固程度不亞於磚石。
如甘肅的嘉峪關長城牆體,修築時專門從關西十多公里的黑山挖運黃土,夯築時使夯口相互咬實,這種牆體土質結合密實,牆體不易變形裂縫。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在今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新疆境內還儲存了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城的遺蹟。明代修築長城以用磚、石砌築和用磚石混合砌築為主。
牆身表面用條石或磚塊砌築,用白灰漿填縫,平整嚴實,草根、樹根很難在縫中生長,牆頂有排水溝,排除雨水保護牆身。
21樓:楊陽校
三十多萬工人修建的,六國君主下令修的
22樓:呼市的韓琛
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遊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歎它的磅礴氣勢、巨集偉規模、艱鉅工程與防患意義。
它融匯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故此,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蹟,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力量與智慧的結晶。
唐長城牡丹江邊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23年,***正式把中國長城遺址牡丹江邊牆三段列入中國長城資源調查專案的一部分,這就意味著有著「唐長城」之稱的牡丹江邊牆,這也是牡丹江市乃至黑龍江省第一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專案。
牡丹江邊牆是渤海時期為防禦北方黑水靺鞨而修築的一條防禦體系,是和中國長城具有同等性質的軍事防禦工程。經過調查發現的牡丹江邊牆長約100公里,由三段構成。牡丹江邊牆一段長50公里,位於三道關一線,東起江西村西溝北山主峰,蜿蜒起伏向西北伸展,終止於西大砬子北坡。
牡丹江邊牆二段長30公里,位於寧安江東段,起自寧安鎮牡丹江向北轉彎處右岸,向老虎洞溝轉向東南繼續發展,調查終止於寧安良種場東側。牡丹江邊牆三段長20公里,位於鏡泊湖,起自城牆砬子對岸湖邊,越過湖邊山,穿過201國道,在江山嬌林場東南側山上向東南發展。
據悉,牡丹江邊牆於2023年被批准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2023年開始,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已開始組織文物保護專業隊伍對牡丹江邊牆三段進行更深入調查,從而進一步瞭解牡丹江邊牆具體長度等概況。
2023年11月6日,享有「唐長城」之譽的牡丹江邊牆與秦長城一樣已被正式列入中國長城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齊長城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而又儲存段落或遺蹟較多的古長城,原長度1000多公里。
關於齊長城,最早的是公元前555年(靈公二十七年),《左傳》上記載:「晉侯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這是齊國在平陰修築的一道防禦工事,防門後來一直是齊長城的一道重要關口。
齊長城《史記·楚世家·正義》引《齊記》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修建的記錄更清楚了。大概是從春秋戰國開始,到齊威王和稍後建築完成的。
齊長城是西起濟南長清區,東至青島市黃島經濟開發區,橫穿山東半島。
春秋戰國時期修築的齊長城和楚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最古老的長城。其中的千里齊長城距今已2500多年。齊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時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千萬米以上。
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中國東北遼寧省的鴨綠江邊,長635萬米。
燕長城《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7]。遼寧境內的燕長城,經北票市、阜新縣、彰武縣,到瀋陽境內的法庫縣[7]。
2023年,在瀋陽高坎鎮發現4座戰國兩漢時期的烽火臺遺址,是最早發現的燕長城遺址[7]。
早期長城
在玉門市境內發現早期長城牆體2400米、烽火臺4座。
長城是誰修建的
超絕至精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築連續排列的城堡 列城 以作防禦。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為了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邊境上修築起長城,最早建築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 楚方城 其後齊 韓 魏 趙 燕 秦 中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了 諸侯互防...
中國長城是什麼時候修建的 長城從什麼時候修建的?
最早在戰國時代,有20多個諸侯國修築過長城。當時築城有 互防 和 拒胡 兩類。前者如楚國 齊國 燕國 魏國 韓國 趙國 秦國等,為了互相防禦在各自的邊境修築長城,史記 記載 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 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 後者如秦 趙 燕三國為了防止北方的匈奴 東胡 林胡 樓煩等遊牧民族的侵襲...
形容中國長城的詩句,關於讚美長城的詩句
1 長城哭崩後,寂絕至如今。周樸 秋深 2 容顏離別盡,流恨滿長城。崔湜 同李員外春閨 3 血染長城沙,馬踏徵人骨。蘇拯 古塞下 4 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貫休 杞梁妻 5 雲雨一乖千萬裡,長城秋月洞庭猿。武元衡 塞外月夜寄荊南熊侍御 6 黯黯長城外,日沒更煙塵。高適 薊門行五首 不到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