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正面評價 秦始皇在位之時,吞併六國,併發兵南征北討,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北擴千里」「秦王掃六合」。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範圍擴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設定郡縣」,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制度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的愷撒只重征服,不重製度建設;因此使統一的土地統治穩固,這才為中國現在的版圖奠定了基礎。
後人認為,「功莫大過秦皇漢武」。意指秦始皇在功績方面,排在漢武帝之前,歷史上無出其右。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嘆「若與其同遊,則無恨矣」。
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秦始皇雖**,認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國。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
而並非如後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官逼民反。後世儒家倡導人治,治國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決,而至今日人治之風,馬屁之風猶在。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
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採用郡縣制這種先進位制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個必要條件。同時期的羅馬不能有效控制佔領區,只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一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於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後來**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郡縣制是一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驁等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能拜相拜將),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一大歷史進步。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之後近一千七百年的時間,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先進於西方,從而比西方發達奠定了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都行秦政法」。兩千年的皇權時代的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詩《古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
近代的章太炎在202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讚揚秦始皇。 負面評價 因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其後中國曆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
如賈誼的《過秦論》等。 《史記·秦始皇本紀》引賈誼《過秦論》: ⒈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⒉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學家看作是一個暴君,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
萬里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的規模均極為龐大,勞動舉國的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但另一方面卻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為史學家對於秦始皇功大還是過大的爭論點。
2樓:匿名使用者
利: 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多民族統一的**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 ⒈統一文字,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並延用至今; ⒉廢分封,立郡縣,成為以後中國統一後管理的標準模式,歷時數千年之久; ⒊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在商業上大大便利國內交流.; ⒋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交通; ⒌焚六國史書,客觀來講統一了思想,避免因為歷史問題而導致國家**;但是毀掉的各國古籍使得中國相當部分古文化斷層、古代史斷代,這點確是遺憾; ⒍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⒎修建長城,使其成為農業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長城長期成為國界; ⒏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弊
3樓:匿名使用者
秦始皇的功勞,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統一了中國,不但是疆土上的統一,更是文化、思想、制度、習俗上的統一,這就避免了中國像歐洲大陸一樣,**為許多小國家,而是逐漸形成了一個泱泱大國。
戰國時期的七國文化不同,又相互制衡,如果照此下去,中國也很有可能像歐洲一樣,形成多個國家並存的局面。正所謂合則強,分則弱,一個四分五裂的中國是根本不可能創造後來那些輝煌的歷史的。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始皇嬴政挺身而出,承擔了引領中國走向統一的歷史重任。當然,他本人不可能意識到他當時的行為給後世帶來的巨大影響。
秦國之所以在紛亂的戰國時代脫穎而出,得益於其所採用的實用主義法家思想,法家的主要思路,正如商鞅所說「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在這個思想指導之下,秦國毅然打破了國籍的界限,不拘一格的招攬他國人才以為己用,比如穆公時的百里奚,孝公時的商鞅,以及嬴政時期的尉繚、李斯、韓非、呂不韋等等。同時,秦國以全民皆兵的軍事思想治國,以致兵強馬壯,同時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軍事人才,比如王翦、蒙毅、蒙恬、王賁等。
而商鞅變法大大打擊了奴隸制經濟,使秦國走上了封建制經濟道路。這一切大大提高了秦國的國力。
然而秦國畢竟是偏遠之國,國內的奴隸主勢力還很強大,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法家嚴重觸犯了他們的利益,因此成為他們的眼中之釘,故而他們不遺餘力地進行阻撓,商鞅被處死就是一例。
嬴政親政後,以嚴酷的手段肅清了長期把持朝政、的已經成為阻礙嬴政施展自己抱負的擋路石的呂不韋,同時解決了穢亂後宮且覬覦皇位的醪毒,為自己一統天下鋪平了內部道路。
就在這時,秦國國內的奴隸主勢力藉機上書,要求秦王驅逐居住在秦國的他國客卿,理由是這些人極可能像呂不韋一樣擾亂秦國內政,遺毒無窮。而多年來一直生活在韓國人呂不韋陰影下的嬴政,想想也覺不寒而慄,於是答應了這一要求,開始「逐客」。
如果這一條令實現下去,秦國將會失去其辛苦積累下來的人才儲備,隨著大批官職空缺被秦國舊勢力補充,商鞅此前所做的種種革新也將付之東流。這時,客卿李斯向嬴政獻上了一篇可以說改變歷史的千古名文---《柬逐客書》,痛陳利弊。而嬴政此時展現了一個卓越政治家的頭腦,立刻撥亂反正,廢除了逐客令。
同時重用李斯、尉繚、韓非等法家代表,這就一舉奠定了秦國堅持走法家治國路線。法家固然有其侷限性,但是在戰國這個「棄仁義而用詭譎,捐禮讓而貴戰爭」的特殊時期,法家的實用無疑是最合適的。秦國從此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
此後,贏政採納了尉繚的建議,攻佔巴蜀地區,富庶的巴蜀從此成為了秦國的後防物資**基地,極大地提高了秦國的經濟實力。
接下來,嬴政又採取了「遠交近攻」的正確策略,籠絡實力較強且與秦接壤的楚國,同時打擊趙魏韓等國,此計很見成效。原屬晉的三國逐漸衰落,而和秦國走的很近的楚國也失去了其餘諸國的信任,無法繼續擔當六國盟主,而位於山東半島的齊國對合力抗秦一直並不熱心,北部的燕國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此時的六國形如一盤散沙。
從此,六國與秦的差距漸漸開始拉大。待到時機成熟,嬴政以王翦為大將,開始了滅六國的軍事行動,秦軍勢如破竹,迅速將六國逐個攻陷。
但是,佔據了土地並不意味著最終的統一,想後世的成吉思汗雖然建立了地跨歐亞的大帝國,然而不過百年就煙消雲散,主要是他並沒能使這些國家的文化思想制度等方面達到統一。
六國曆經多年發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風格,頗似後來中世紀的歐洲,大大小小的諸侯國林立,而且各自有自己的文化偏好和治國方針。
比如齊國以開放著稱,有點像中世紀的荷蘭、西班牙等國,海港文化和通商文化極其發達;
楚國則是文學風氣濃厚,很似法國;
而魏國尚武,尤其在任命著名將領龐涓後曾一度傲視天下,然而卻引起公憤,導致馬陵大敗,一蹶不振,很有點後來德意志的味道;
而趙國是山東六國中抗秦最為堅決的一個,其境內鹽鐵發達,兵器犀利;
韓國則較為弱小,治國策略上也是長期搖擺不定,且錯過了韓非這個法家人才,境況有點類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沒能好好利用機遇;
燕國地處北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比如荊軻,但是因地處苦寒偏遠之所,作物難以生長,故國力較弱,很似北歐諸國。
更甚者,這些國家的經濟制度不同,民間習俗不同,政治制度也頗有相異,甚至連文字也不相同,就像《英雄》這部電影裡對「劍」字寫法的刻畫便可見一斑。
國家剛亡,人心思舊,稍有不慎就可能重新陷入**的局面。因此嬴政開始了一系列改革,他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實行**集權制,劃分行政區域,設立郡縣,修建官道。
這一系列措施牢牢地控制了天下局勢,同時也為後世提供了參考的範本,以致後來劉邦建國時,在州縣設定上就是隨秦制,而後世的政治制度大多是秦制基礎上的修補和革新罷了。
最重要的是,通過一系列改革,大大提高了原屬各國的臣民的向心力,使得他們彼此融合在一起,對這個統一的國家逐漸有了認同感。
正是這個認同感,使得後來的中國儘管歷經了多次「合久必分」,但是終將會再次統一為一體。儒家後來的「大一統」思想,也正是**於此。
秦始皇修建長城的利弊各是什麼?
萬里長城是不是由秦始皇修建的,秦始皇是什麼時候修建萬里長城的?
我國北方的長城,開始於戰國秦 趙 燕三國。一 秦 趙 燕在北邊修築長城的原因 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隨著各國之間政治 經濟關係的加強,諸夏文化與秦 楚 吳 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
如何看待秦始皇修長城,秦始皇為何要修長城?
凋零的楓葉 雖然勞命傷財,但是萬里長城至今仍在,也算是文物古蹟了。但是個人還是認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萬里長城雖然能夠抵禦外侮,但卻抵不住民心。因此實施仁政,還是很關鍵。 大路五點一刻 秦始皇修長城,可以說也是衡量了全國的人力財力,與匈奴對抗的情況對比。如果與匈奴對抗的話,可以說秦國是很吃虧的。用匈...
秦始皇為什麼會修築長城?為什麼秦始皇要修長城?
他是為了扺御匈奴的入侵,是軍事設施,現在是文化建築遺產,始皇三十二年 公元前215年 秦始皇東巡求仙,見今山海關一帶地勢險要,便下令修築了 史記 蒙恬傳 中唐代 正義 所注的 始皇長城東至遼水西 今綏中金牛洞 南至海之上 在今山海關東歡喜嶺南老龍溝入海 的兩段 始皇長城 今山海關南秦皇拜荊處的荊條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