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澗淥冰泮香
韓信用兵時,即使不背水用險,也是危局難勝,如陳涉雲,等死。。。所以背水一戰勝
馬謖用兵時,蜀軍若當道則穩,馬謖是多餘冒險,可以不背水一戰,卻非要背水一戰,士兵怎麼能有士氣?
馬謖失街和韓信背水一戰都是根據兵法"置之死地而後生"為什麼結果會不同呢?原因?
2樓:匿名使用者
置之死地而後生 要看雙方將領的水平, 聽一些念史的人說, 這玩意有好多水平不足的將領亂用, 都弄到大敗. 要敵方輕敵, 己方的主將又能大振軍心才可行. 韓信的背水陣跟曹操10面埋伏破袁紹的背水陣, 都有2個共通點, 就是先假裝軍弱, 敵方將領上釣, 之後士兵突然發現後無退路, 主帥這時激起大家不死戰則死亡的心態, 陣法才成功.
只要對方的主將及時驚覺, 改追擊為嚴守出口困敵, 敵方的軍隊在短時間內無法擺設死地, 就會因為缺糧缺水所做成的體力不足, 再加上恐慌而失去戰鬥力. 街亭一戰, 張郃是經驗老到的將領, 馬駿入地死是自討苦吃, 一開始就讓人知你入了死地, 張郃就困住你, 讓你軍隊慢慢失去戰力再攻你. 高明一點的, 什致會鼓勵對方士兵投降, 令對方士兵原本被激發的死志變成降志.
垓下之圍, 韓信和張粱的破敵之法就是用"四面楚歌"來令楚軍徹底崩潰. 孫子提出置之死地而後生, 吳子因此提倡圍城留缺, 即是圍城時刻意不圍一邊, 令敵軍還有逃生路線而不全力抵抗, 再在那條路上埋伏....但不知是否這個操作比較困難還是什麼, 易有人逃出, 還是後來的將領變得不想顧及城中百姓的死活, 感覺後世很多將領都不會採用, 圍城往往最後是城中百姓因為缺糧而大量死亡.
大約自3國時代司馬懿攻遼東起, 很多時圍城軍是挖溝圍城, 再築一重土牆, 令圍城中的人插翼難飛.
3樓:狂奔的野鼠
馬謖失街亭是形而上的思路,馬謖這個人好紙上談兵,但是缺乏實戰經驗,他主動選擇不利地形紮營(缺乏水源的山頭)降低了本方軍隊的勝算,為魏軍留下了可乘之機,這是一種呆板僵化的作戰思路,最後失敗是理所應當;
而韓信背水一戰其實充滿事前詳盡的謀略,是一種大智若愚的作戰策略,有意以背水的不利形勢誘敵,其實伏兵於敵人大營側後,在敵人攻擊本陣時伏兵突擊佔領了敵軍大營,隨後裡外合擊,成功將敵軍至於鉗形攻勢下,此戰說明韓信熟讀兵書,善於因地制宜,審時度勢。雖然韓信比馬謖年代更為久遠,但作戰策略高明巧妙,且善於變通,不拘於兵書一格。孫子曰:
兵者,詭道也。……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觀韓信戰例,可知已領悟孫子精髓。
綜上,兵書是古典史籍,和現實情形自有一番差距,何況通過綿延的戰爭史,兵家公認作戰是一門高風險,多變數的藝術,事前的詳盡謀略,也是有可能完全不適應瞬息萬變的戰場態勢的,因此一位成功的將帥,必定不是一個僵化迂腐的書呆子,而是一位智勇兼備,有行動力有遠見,不墨守成規的俊傑。
4樓:小趙飛超
我說說我的個人認為的吧:第一點,兩者性質不同,韓信是置之死地,馬謖沒有,他把兵聚攏在高地(山上)以為可以掌握更好的地形,有利於戰鬥,這才被敵人圍困;第二點,人心不齊,天時地利人和,人和最重要,韓信背水一戰可以激勵將士不前進就死,馬謖自己困在山上已經受到大家反對,明明可以據城而戰卻自找死路,人們會自然而然的怨恨他。同樣的事像司馬昭被姜維圍困在山上斷水斷糧,但是他卻能激勵將士的鬥志突破重圍,也是因為將士忠於他。
總而言之我認為打仗還是幹什麼都是人心所向的事,人心齊再難也能成功,心有芥蒂再好的形式也不靈,解放戰爭是再好不過的例項。馬謖不顧當時的形勢周圍的勸解,失去了人心就沒有人願意捨生忘死的追隨,自然達不到置之死地而後生。
個人見解而已。。。
5樓:海之聲兒童中心
馬謖紙上談兵啊,沒本事,就算給他背水一戰也贏不了。能跟韓信比嘛?
6樓:匿名使用者
真實的滅趙之戰,根本不是《淮陰侯列傳》記載的那個樣子
7樓:匿名使用者
馬謖是事急從權,韓信是謀定後動,結果怎麼會一樣。
8樓:匿名使用者
預先在河邊擺好陣勢等敵人來攻是有打贏可能。詐敗被敵人追擊再擺陣,時間上是否充裕?
9樓:華山家園
結果會隨著時間,環境變化而變化,
10樓:匿名使用者
韓信背水一戰的關鍵是避實擊虛,馬謖行麼?
為什麼韓信可以置之死地而後生(背水一戰)、而馬謖卻不行呢?
11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雙方的境地都不一樣,韓信可以置之死地而後生背水一戰是因為真的沒有退路了,加上他舉世無雙的軍事才能(重點)馬謖卻只是一名大將,沒有過多經驗 敵人也比他強大太多~悲劇通常只這樣造成的 沒有看清自己!
12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兩人帶兵經歷不同,韓信明顯更有威信;其次,兩人對手不同,韓信對手一般而馬謖對手是赫赫有名的武安侯白起。so~
為什麼馬謖會失敗
13樓:青妍知識屋
1、原因
馬謖剛愎自用,紙上談兵,未聽軍師副將之勸。馬謖仗恃南山的地勢,不在山下據守城邑。張郃斷絕馬謖取水的道路,發動進攻並大敗馬謖。
2、人物簡介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三國時期蜀漢**、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蜀漢丞相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
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向來對他深為器重,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到黑夜。
3、人物結局
建興六年(228年),馬謖在諸葛亮北伐時,因違背諸葛亮作戰指令,而導致街亭失守,撤軍後被諸葛亮斬首。
14樓:匿名使用者
想來根本的是馬謖缺乏實戰經驗,只會死搬教條,不考慮具體形勢,所統兵力也大大少於對手司馬,與部下也缺乏磨合,威信也不怎麼高嘛,他的話對下邊並不是非常有威嚇力,看他的多處表現都有點新手上陣,手忙腳亂的跡象.
所謂的從高處往下衝多是指別人攻你時你守容易,而馬謖是被別人困在高處,人家不攻他,斷了他的水,他要下來攻的話,人家又不怕他,優勢喪盡.
再說他的兵並沒有存必死之心,而是開寨門投降了,置之死地的用處一點也體現不出來.
計是死的,人是活的,即使是一模一樣的計,一模一樣的地利,一模一樣的人和,今天用,明天用,這裡用,那裡用,或者說一個小時前用和一個小時後用,這個人用那個人用,結局都可能是完全相反.
馬謖的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後生嗎?
15樓:淺陋無知
這個我覺得還是有一定可行性的。一般來說居高而下,如果敵軍沒有防備這就可以產生震懾的效果,此消彼長之下敵軍必敗;但是此時敵軍是隨時防備突圍的,肯定設定了許多的障礙,這個可以抵消以上凌下的心理優勢,除非山上有足夠的精騎擾動敵陣配合正面迎擊進而合圍敵軍,否則只有集中精銳幾路突圍,不然就會時間一長不戰而潰了
16樓:張楚蒙
只能說有可能突圍出去,畢竟他的戰術從一開始就是錯的。背水一戰只是利用士兵的勇氣消耗一下敵人的時間和精力,要想取勝還是得看有沒有出奇制勝的謀略。
為什麼說「置之死地而後生」?置之死地而後生是什麼意思?
就是詐屍。被埋的人了,卻又活了過來!置之死地而後生是什麼意思 原指作戰時把軍隊佈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死戰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後比喻做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楚漢爭霸時期,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軍攻打趙國,趙王歇和大將陳餘率20萬大軍在井陘口迎戰。陳餘不聽謀士李左車的建議,與...
置之死地而後生歷史成語
暖暖炊煙裊裊 成語 置之死地而後生 拼音 zh zh s d r h u sh ng 解釋 原指作戰把軍隊佈置在無法退卻 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後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出處 孫子 九地 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舉例造句 若我不先發制人,終必為人所制,置...
同同樣是單倍行距為什麼間距會
頁面設定,調整為無網格,然後再調整行距。如果你使用預設的,那調行距是不行的。 檢查你的文件內容中是否有鑲嵌式插入的 或者文字框?以及上下標這些特殊標記?如果有,那就是這些特殊的排版元素造成的行距的差別。另外,如果你使用了非預設的5號宋體,例如小四號字 4號字。以及文件中有標題1 標題2這樣的特殊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