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天使歐羅拉
清軍於2023年(明崇禎十七年)入關時曾頒發「剃髮令」,因引起漢人的不滿和反抗,於是公開廢除此令。2023年清兵進軍江南後,漢臣孫之獬受到其他漢大臣的排擠,惱羞成怒之下向攝政王多爾袞提出重新頒發「剃髮令」。於是,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規定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髮垂辮,不從者斬。
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滿人稱之為:
金錢鼠尾。後來經過了200年,才逐漸演化成清末時期的剃半光頭。 清兵攻陷廣州時,滿清頒佈剃髮易服令說:
金錢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帶,實亡國之陋規。
2樓:匿名使用者
統治清代的滿族原生活於我國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自然環境造就了他們漁獵、耕種、採摘的生活方式。為了行動快捷,便於騎射,滿族男女都有辨長盤髻的習慣。即將頭髮集於頭頂編一長辨,盤一圓髻。
當時無論身份高低,貧富貴賤,髮式統一。到後來努爾哈赤建後金國,始建冠服制度。宮廷后妃命婦為了大典時戴朝冠的需要,將頭頂之盤髻鬆散於腦後。
清初,再次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禮時後妃戴朝冠外,喜慶節日後妃要戴鈿子。戴上鈿子,腦後再垂髮辨就不適應了。
於是,后妃們梳兩個橫長髻,形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戴上鈿子十分穩固。摘下鈿子,這種抓髻式的髮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為這種髮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宮內后妃稱其為「小兩把頭」。
清初的幾位皇太后、皇后生活節儉,梳小兩把頭時,只戴鮮花,不佩首飾。「小兩把頭」在清宮流行很久,直到乾隆朝,孝賢皇后也僅僅是戴通草,不戴金銀首飾。用以敦促宮中后妃以節儉為本。
「小兩把頭」的特點,是用本人頭髮梳成,無法戴份量重的金銀首飾。「小兩把頭」的出現,是從實用出發的,隨著清朝統治的鞏固,經濟發展,后妃髮式也出現了由小到大,由實用型向著美容、美飾的審美型發展。
清中期,是史稱乾隆盛世的**時代。在此期間,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發展,首飾製作工藝亦不例外。清代宮廷處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國各地的名貴首飾源源不斷地貢進清宮,大大刺激了宮廷后妃追求美飾的心理。
但是,要這些份量可觀的金、銀、玉、珍珠、寶石的首飾戴在頭上,「小兩把頭」髮髻就顯出許多不足之處。如「小兩把頭」低垂,幾乎捱到耳根,髮髻鬆,稍碰即散。如何將這些美麗的首飾戴上去呢?
於是,一種新的梳頭工具——發架應運而生。發架有木製的,也有鐵絲擰成的,形似橫著的眼鏡架。梳頭時,先固定頭座,再放上發架,把頭髮分成左右兩把,交叉綰在發架上。
中間橫插一長扁方(插在發架的兩個孔內),然後用針把發稍和碎髮固定牢,戴什麼樣的首飾都捉得住。兩把頭後面的耳邊的垂髮,梳成扁平狀,末端用髮帶束起,微微上翹,形似燕尾。整個髮髻象個待飛的燕子,清代后妃還因年齡而異梳頭戴首飾。
年紀輕的,戴豔麗的珍寶首飾,顯出年青活潑的朝氣。年老的梳「兩把頭」,首飾選質地高貴的,體現出老年婦女端莊、穩重。皇家女子頭上梳兩把頭,插戴上貴重的首飾,與腳下穿著高底鞋相呼應。
走起路來上身直立挺胸收腹,似有節奏,頭節、脖梗不能左右搖晃,來回擺動。為封建社會樹立了婦女行動規範的最佳形象。
到清代晚期,清宮后妃又風行頭套式的「大拉翅」髮型。「大拉翅」是一形似扇面的硬殼,高約一尺餘,裡面用鐵絲按照頭圍大小做一圓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外邊包上青緞和青絨布,做成一個固定的純裝飾性大兩把頭。
需用時,戴在頭上,不用時,摘下擱置一邊。既能美飾頭髮,又摘戴自如,可謂兩全其美。《清宮詞》曰:
「鳳髻盤出兩道齊,珠光釵影護蝤蠐。城中何止高於尺,叉子平分燕尾底。」大拉翅取代了用發架梳的兩把頭,據說是慈禧的獨創發明,與她在清宮中的地位有關。
她所處地位與清代的皇太后、皇后都不同。加之她奢侈無度、生活靡費。衣食住行都要符合她追求「美」的標準。
清代后妃髮式從簡單的「小兩把頭」到「叉子頭」、再到「大拉翅」都有明顯的滿族傳統特色,點綴這幾種髮式的頭飾,也有其獨特的民族風格。下邊分別敘述:扁方:
扁方是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時主要首飾。在載濤、鄆寶惠合著的《清末貴族之生活》一書中,曾講到「滿族女子平時梳『兩把頭』,式樣簡樸。皆以真發挽玉或翠之橫『扁方』上」。
扁方一般長32—35釐米之間,寬4釐米。厚0.2—0.3釐米。呈尺形,一端半圓,一端似卷軸。
梳「叉子頭」或「大拉翅」,都起到橫向連線的作用。漢代男子盛行戴冠、弁、冕作裝飾,裝冠、弁、冕連線在一起的是一件12寸長的大簪,從左穿到右。
清代滿族婦女的扁方與漢代長簪有類似的作用,且尺寸相同。只是使用物件不同罷了。由此可推斷,扁方可能由長簪演變而來的。
但是扁方也有尺寸小的,如遇到喪事,妻子為丈夫戴孝。放下「兩把頭」,頭上插一個3寸左右的骨小扁方。兒媳為公婆戴孝,則要插一**或白銅小扁方,以示區別。
清代后妃戴的扁方質地很多,有金、銀、玉、翠、玳瑁、伽楠香、檀香木、珍珠、寶石等。其製做精細為天下罕見。如金縲絲加點翠、銀鑲嵌寶石、金鏨花、玉雕刻多種多樣。
在扁方僅一寸寬的狹面上,能製做出花鳥魚蟲、亭臺樓閣、瓜果文字等維妙維肖的精美圖案。后妃們戴扁方、故意露出兩端的花飾,有的還在扁方一端的軸孔中垂一束綠穗,走起路來,行動有節,增添女人端莊美麗的儀態。
簪:簪的使用很早,在新石器時期的仰韶文化中,就有圓椎形的骨簪出土。春秋戰國時期,金簪、玉簪相繼出現併成為奴隸主貴族身份的象徵。
帝王飾玉簪、后妃飾金簪。其次象牙簪、玳瑁簪均為臣子戴的簪。從清代后妃遺留下來的簪飾來看,不外實用型和裝飾型兩種。
實用簪多為光素長針挺,質地多為金、銀、銅等,在盤髻時起到固定頭型的作用。裝飾型簪多選用質地珍貴的材料製成圖案精美的簪頭,專門用於髮髻梳理後戴在明顯的位置上。清宮后妃頭簪多用金、玉珠、寶石製作,工藝考究,造型精美。
如故宮現存「白玉一筆壽字簪」,就是用一塊純淨的羊脂白玉雕刻成一筆寫成的「壽」字,簪挺就是「壽」字的最後一筆。用同樣方法雕制的翡翠盤腸簪,紅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飾中的佳作。金鏨福字簪,喜鵲登梅簪、五蝠捧壽簪等以雕刻精細、玲瓏剔透而聞名。
再有,在金、銀底上鑲嵌各種珍珠、寶石的頭簪,多是簪頭與針挺兩部分組成。簪頭以不同粗細的銅絲做花葉枝杈,再將寶石做成的花辨、花蕊的底部鑽上孔,穿細銅絲,繞成彈性很大的彈簧,輕輕一動,擅擺不停。使飛禽的眼睛、觸角,植物的須葉、枝杈形象逼真,維妙維肖。
戴在女性頭上,無疑增加了幾分嬌態美姿。
頭花:頭花是清宮后妃梳「叉子頭」、「大拉翅」髮髻的主要首飾,大多以珠寶鑲嵌而成。如故宮珍藏的紅寶石串米珠頭花、羽毛點翠嵌珍珠歲寒三友(鬆、竹、梅)頭花、藍寶石蜻蜓頭花、紅寶石花迭綿綿頭花、金鏍絲雙龍戲珠頭花、金嵌米珠雙錢頭花等等,都以製作精緻,形象逼真而著稱。
清宮后妃喜戴頭花,因花朵大、覆蓋面大,戴在「兩把頭」正中,顯得富麗堂皇。清代后妃戴頭花有美飾髮髻的用意,亦有顯示身份、地位的意思。在慈禧的許多畫像、**中,都能見到她髮髻高聳,頭戴大朵頭花的形象。
慈禧不但喜歡珠寶頭花,還喜歡戴大朵絨花。這是因為漢語中的「絨花」與滿語中的「榮華」近音,戴絨花即有榮華富貴的意思。因此,清宮后妃一年四季都戴絨頭花,以求吉祥。
尤其應時節順序戴應季絨花:立春日戴絨春幡,清明日戴絨柳芽花,端陽日戴絨艾草,中秋日戴絨菊花,重陽日戴絨朱萸,冬至節戴葫蘆絨花……
流蘇:2023年,美國女畫家卡爾為慈禧畫了幾幅油畫像,其中一幅身穿黃底繡紫藤蘿團壽衣氅衣,頭上梳的「大拉翅」,簪插了許多珠翠首飾:翠簪、鳳釵、金扁方、寶石頭花、珍珠頭箍及下垂的一串串流蘇,為慈禧增添了雍容富貴之感。
流蘇與古代八大首飾中的步搖極為想象。「步搖者,貫以**珠玉,由釵垂下,步則搖之之意。」步搖始見於漢代宮廷后妃的禮制首飾。
漢代以後,步搖逐漸流行民間,成為婦女喜愛的首飾之一。清宮后妃稱步搖為流蘇。其形式多種多樣,頂端有龍鳳頭、雀頭、蝴蝶、鴛鴦、蝙蝠等,或口銜垂珠、或頭頂垂珠。
珠串也有一層、二層、三層不等。在故宮珍寶館展出的一件「米珠雙喜字流蘇」,是同治帝大婚時,皇后戴過的。流蘇頂端是羽毛點翠的大蝙蝠,其嘴裡銜著兩個小金套環,下面銜接一個羽毛點翠的如意雲頭。
如意雲頭下平行綴著三串長珍珠。每串珍珠又平行分為三層,層與層之間用紅珊瑚雕琢的雙喜字間隔。串珠最底端用紅寶石作墜角。
整個流蘇長二十八公分,戴在髮髻頂端,珠穗下垂與肩平。是流蘇中最長的一件。清宮珍藏的流蘇多為皇后所戴,以鳳銜滴珠的數量最多。
如一龍一鳳對峙的稱為「龍鳳呈祥」,雙鳳對立的稱「綵鳳雙飛」,牡丹花與鳳凰的是「丹鳳朝陽」、「鳳穿牡丹」等等。皇帝自喻真龍天子,皇后就是鳥中之王的鳳凰。封建帝王希望自己多子多孫,所以皇后頭飾中鳳凰及鳳鳥育雛的題材就很多。
此外,后妃頭飾中還有勒子、鈿花、疙瘩針、老鴉瓢、耳挖勺等滿族特色的首飾,都是清宮后妃梳「兩把頭」用以固定、裝飾髮髻的。隨著滿漢風俗習慣、服飾文化的融合,清宮后妃頭飾逐漸被民間所吸收,由此演變出許多深為婦女喜愛的頭飾,流傳至今影響很深。
清朝人的髮型有什麼意義嗎?
3樓:【小言
不是滿洲人祖宗在林子裡打獵,如果像傳統中原漢人留髮髻,很容易在騎馬疾馳時候被樹枝掛到,所以剃掉了前額的頭髮。
上古時候中國人有很多髮型,北邊民族一般留辮子,長江以南都是短髮,只有中原是髮髻,而且必須束髮戴冠。
孔子說,沒有管仲我們都要左衽披髮了。
左衽是衣服左邊搭在右邊上,披髮就是披散頭髮不紮起來。這是中原傳統漢人的標誌。
日本戰國時代也有剃滿洲人那樣頭,剃光了前額,叫做半月頭,不然頭髮太長,戰鬥鬆散,容易迷住眼睛。
4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都知道的勵志髮型,就是清朝人的髮型,它是把四周的頭髮都剃光,只留中間一點點,然後梳一根大辮子。這是什麼含義呢?其實這就代表著清朝人的一種志向,叫做「削平四夷,定鼎中原」。
就是把四周的敵人全都打敗,雄霸中原。這是一種典型的通過髮型來表達志向的方式,所以清朝人的髮型堪稱經典勵志髮型。
清軍於2023年(明崇禎十七年)入關時曾頒發"剃髮令"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髮垂辮,不從者斬。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清朝由居於中國東北的滿洲人建立。在入關之前,滿族統治者在關外已然推行"剃髮"政策。對被征服的漢人一律強令改變髮式,投降的明朝將士也必須剃髮,作為臣服的標誌。
順治以前為金錢鼠尾,順治初年進入中期,開始流行豬尾,清末演變為半光頭。清朝自建立之日起,一道剃髮令改變了佔全國人口一半以上的全體男性的傳統髮式。將原來明朝時的蓄全髮束於頭頂並挽髻的髮式,一夜之間改為剃髮梳辮下垂的髮式。
由此了清代特有的激烈、殘酷、持久的民族征服與反征服,暴力強權與文明進步的抗爭,構成了清代有別於漢族統治朝代的社會內容。
後金時期以剃髮為漢人歸降的標準,男人的大部分頭髮被剃掉,只留腦後小手指細的一綹,擰成繩索一樣下垂,稱金錢鼠尾式。配合這樣的髮式,鬍鬚只留上脣左右十餘根。
清初時期以剃髮為治國之策,自遼東地區廣大漢族民眾的反抗至清入關後的無數次反剃髮鬥爭,成千上萬的漢人為之付出了巨大犧牲。而此時的蓄髮部位已悄然無聲地逐步由腦後移到了頭頂,但仍可稱金錢鼠尾式。
豬尾摺疊
清代中葉,頭頂著發的部位雖沒有變,但面積已遠不止於一個金錢大,而是足有四或五個金錢大,相當於一掌心的面積,蓄髮數量明顯增加。鬍鬚亦從只留上脣左右幾根變成包括下巴在內的全部。
牛尾摺疊
清代後期,即嘉慶以後男子的髮式逐步演變為將頂發四周邊緣只剃去寸許,而中間保留長髮、分三綹編成辮子一條垂在腦後,名為辮子或稱髮辮。
清朝人有槍嗎,清朝什麼開始用槍的
其實中 隊從明朝前期開始就有裝備火器了,只不過那個時候不叫 槍 叫 火銃 所以清朝時候也有槍只不過比較落後而已! 有的,在鄭成功收臺灣時就有比較先進的西洋 的,但清為了不讓這些東西成為反抗自己的東西,而將它們雪藏不用,最後變成了費物的 都是好貓 當然有,在明朝滅亡前期,滿清的火器一度超越了明朝。但自...
清朝的格格現在還有健在的嗎,現在還有清朝人活著嗎
清朝的格格已經沒有健在的了,即使有,也是血統很偏的。現在也成了90多歲的老人了。沒有,因為清朝已經滅亡一百多年了,沒有人能活到這麼久的歲數。已經沒有了,清朝的格格基本上已經死光,畢竟距離現在已經過了100多年。現在還有清朝人活著嗎 有,1636年 抄1912年為 清朝襲存續時間,因此截至2020年,...
清朝人口激增的原因是什麼,清朝中期人口激增的原因是什麼
有學者認為是因為土豆 玉米和番薯。這幾種美洲傳入的主糧耐旱 耐淹,而且可以與其他作物混種 套種,或者種植於原先難以利用的邊角空地和荒坡陡坎,因而極大地補充了中國農民的口糧 緩解了災荒之年和青黃不接季節的飢餓。清朝穩定的外部環境只是外因,內因則是中國農業產量的增加,新作物的引入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康乾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