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大權在握,卻不敢稱帝,他有個永遠消滅不了的對手是誰

時間 2022-01-18 00:20:30

1樓:阿狸愛小小云

1.多爾袞大權在握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他是十四個兒子中極為出色的,也是後來努爾哈赤去世後,大臣們所推崇的繼位者之一。十六歲的多爾袞就隨皇太極出征蒙古,立下了功勞被賜號為「墨勒根戴青」,這有著睿智的意思,當時的皇太極就認識到多爾袞的聰明才智。之後多爾袞還成為了鑲白旗旗主,並且開始了他建功立業的征程。

在2023年,多爾袞立下了一個特殊的功勞,那就是在他出征討伐蒙古殘部時,他收穫了失蹤多年的「傳國玉璽」,他將這枚玉璽獻給了皇太極,因此皇太極登上了大清的皇帝之位。

不得不說,多爾袞的政治頭腦和功績是有目共睹的,這些都讓皇太極對他十分器重,也讓他贏得了極高的威望和地位。

2.多爾袞未被推舉為繼承人

在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曾經去問過當時皇太極信任的大臣關於繼位的內容,當時索尼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先帝有兒子在,必立其一。「話到此處,多爾袞就離開了三官廟。

其實按照當時的地位、能力等考慮,多爾袞應該是最適合做繼承人的,但是大清在當時已經有著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了,認為必須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

本來按照多爾袞的能力,他是可以直接稱帝或者篡位的,但是他沒有這樣做,這是因為皇太極的兒子中有一位他的對手,這個人也十分的有能力。

3.皇長子豪格

在皇太極的所有兒子中,作為皇長子的豪格是最被看好的,而多爾袞比較忌憚的一個對手也是豪格。

豪格是皇太極兒子中最出色的,豪格在戰場上勇悍無比,有些人認為他只是一個武夫,其實不是,他的戰略眼光也特別獨到,而且也有著自己的想法,不然他是怎麼成為四大親王之一的呢。

雖然多爾袞沒有稱帝,但是他也阻止了豪格當上皇帝,兩個人一直在較勁。

2樓:無可替代

作為皇長子的豪格是最被看好的,而多爾袞比較忌憚的一個對手也是豪格。

3樓:老貓的社會閒談

我覺得是當時非常厲害的皇太極的兒子

4樓:來自雲峰峽谷天真活潑的紅柱石

豪格是皇太極兒子中最出色的,豪格在戰場上勇悍無比,有些人認為他只是一個武夫,其實不是,他的戰略眼光也特別獨到,而且也有著自己的想法,不然他是怎麼成為四大親王之一的呢。

5樓:來自太姥山憐香惜玉 的北落基山狼

其實按照當時的地位、能力等考慮,多爾袞應該是最適合做繼承人的,但是大清在當時已經有著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了,認為必須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

6樓:

此人是代善!代善和他的兒孫都擁護皇太極的兒子繼位!

7樓:陌路人

到皇太極去世時,豪格作為四大親王之一,已經成為大清位高權重的人物,而皇長子的身份,更令他具有了包括多爾袞在內的其他宗室諸王都不具備的優勢。

8樓:威風

他將這枚玉璽獻給了皇太極,因此皇太極登上了大清的皇帝之位。

9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多爾袞不敢稱帝的對手是他自己的出身,努爾哈赤去世時他太小沒機會,皇太極對漢文化的推崇,在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的身份有點尷尬,優先父死子承,其次才會兄終弟及,皇太極有兒子,長子豪格比他大三歲,並且豪格還很優秀,雖然不如多爾袞也差得不是太多,這讓他的支持者除了他們兄弟他手下的兩白旗外寥寥無幾,最後為了各派利益平衡順治繼位,他失去了天時地利,到他大權在握時算想稱帝已經沒有可能了,歷史上王爺謀反基本上都是天下穩定才出現,當時清朝剛平定中原,他想篡位豪格代善都會反對,一但打起來他們不是失去皇位這麼簡單,而是失去整個天下,這個罪人他不敢當,註定了他沒有當皇帝的命。

10樓:德雲小飯桌

在皇太極的所有兒子中,作為皇長子的豪格是最被看好的,而多爾袞比較忌憚的一個對手也是豪格。

皇太極猝死,手握重兵的多爾袞為何不趁機稱帝?

11樓:職場沐川

在其他人看來,多爾袞登基是屬於造反的行為,得不到天下人的支援,天下人只會當多爾袞是一個謀權篡位的小人,即使多爾袞手握重權,他也不敢輕易胡作非為,而且皇太極的兒子豪格也是對皇位虎視眈眈的,他們之間的鬥爭必然是少不了的,但是一直鬥下去只會兩敗俱傷,誰也討不到好。而這個時候的多爾袞只能選擇支援福臨登基,否則局勢會更加對自己不利的。

多爾袞根本就沒有那個能力能夠當上帝王,這裡並不是說他的治國能力不夠,他是難得一見的奇才,這點我們都是知道的。但是那個時候的時機不對啊,他要是真的想當帝王,當初就應該和皇太極搶的,他沒能搶過皇太極,那麼也就註定與皇位無緣了。因為沒能取代皇太極成為帝王,他還錯失了自己最愛的女人孝莊。

這麼優秀的多爾袞本來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帝王,但是他卻沒有那個命,他與皇位只有一步之遙,但是自己卻放棄了。他害怕自己繼位時名不正言不順的,害怕被天下人唾棄,更加害怕與豪格的鬥爭兩敗俱傷,自己也撈不到一點好處,那就只能落得個亂臣賊子的罵名。

與其如此,還不如支援年幼的福臨繼位,也總比豪格繼位強,福臨好控制,只是一個小孩子,是最適合當傀儡皇帝的,而且福臨還是孝莊的兒子,是多爾袞喜歡的女人的兒子。福臨繼位以後,多爾袞不但明哲保身,而且還成為了手握實權的人,不是帝王,卻勝似帝王,這就已經足夠了,沒有理由再造反了。

12樓:職場解惑七七

皇太極猝死,手握重兵的多爾袞之所以不趁機稱帝,主要的原因就是這樣得來的皇位是特別不穩定的人,特別容易跨。

13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他怕遭後世說嫌話,再說他手握重兵,把持朝政,何不輔佐一位皇帝,自己當個輔佐皇帝的人,既不用遭人世人說,也可以繼續名正言順的把控朝廷。

14樓:匿名使用者

最主要的原因是坐不穩。

多爾袞可以大權在握,成為攝政王,但絕對不能稱帝,這個是大義問題,一旦稱帝,將推翻清朝的統治秩序,其他旗主是絕對不肯的。

皇太極逝世之初,按照滿清習俗,八位旗主都有繼承皇位的權利。八位旗主身份各不相同,實力也各有不同,除了多爾袞有著兩個弟弟的支援掌控三旗的勢力,其餘五個旗主單打獨鬥都不是多爾袞的對手。

代善雖然支援皇太極,卻看不上豪格,代善的兒子又跑去支援了多爾袞,代善這一票情勢未明。濟爾哈朗是個老狐狸,他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對皇太極忠心耿耿,卻也不想得罪多爾袞遭到清算,因此準備到最後在發表意見。

多爾袞和豪格之間是相持不下,誰都想當皇帝,雙方勢力劍拔弩張,可以說戰況是一觸即發,大清國的內戰眼看就要爆發。這麼危急的時候誰都不肯退步。在這種相持階段下,豪格和多爾袞的矛盾愈發的擴大,雙方都知道,如果對方當上皇帝自己肯定不會有好下場,因此都不肯退讓。

濟爾哈朗知道兩黃旗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只要皇太極的兒子他們都支援,代善不喜歡豪格未必不支援皇太極其他的兒子,在情勢非常危急的時候,濟爾哈朗提出來了一個新的人選,皇太極的第九個兒子,福臨。多爾袞和豪格雖然想當皇帝,可並不傻,八旗內戰破壞的是滿清的內部實力,會嚴重影響八旗進軍關內的步伐。

這之後,豪格退出了爭鬥,多爾袞接受了濟爾哈朗的協議,讓年幼好掌控的福臨當了皇帝,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則順勢當了輔政大臣。多爾袞掌握了實際的大權,當然不會造反。

15樓:d**id烏拉拉

皇太子長子豪格也不是一介武夫,他對當時的形勢的見解一針見血。國不可一日無君,關於皇位繼承人上,大清內部產生了激烈的爭論,「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窺伺神器。」皇太極生前統領正黃旗與鑲黃旗一心擁立豪格。

16樓:日的你喵喵叫

很簡單,他不邁出那一步他可以享受所有的名 利 女人權力。但是如果一旦邁出那一步,他得不到任何好處,名,利,女人,經過皇太極的統治,滿洲貴族人心已經非常認可皇太極這一脈了,而多爾袞並沒有很穩固的基礎和威望。

17樓:橙子是隻狗

想知道多爾袞的內心軌跡,只能採訪當事人。以現在的技術而言還做不到,耐心等待吧,假以時日或許在你的有生之年,有機會穿越過去完成心願。但歷史已經作古無法改變,即便你知道他是如何思想的,對現實生活還會有什麼幫助?

18樓:莫離丶

簡單來說,沒有十足的把握

19樓:

這個事情只有多爾袞自己清楚

其他人的解釋都是扯淡的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多爾袞為何不直接稱帝? 50

20樓:濤哥話古今

多爾袞應該說在滿清的建立過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當時在女真內部其地位也是非常的高。他17歲便追隨皇太極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擔任攝政王,權力和地位都是非常的高,按照當時的情況,他完全可以直接稱帝。

那麼最終多爾袞為何沒有選擇稱帝呢?主要因為這三個原因。

第一、以退為進,攝政稱王

當時在滿清內部還有一位攝政王濟爾哈朗,他與多爾袞的地位差不多,都有稱帝的實力和可能。所以,其實那個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多爾袞他的想法太簡單了,既然他當皇帝我不願意,我當他不願意,咱們各退一步的條件下,咱們就得選一個比較合適的人選,這個合適的人選最好是一個小孩子,而福臨恰恰又小,但福臨這個人當時鄭親王濟爾哈朗一提他就同意,為什麼?他也清楚福臨的特殊地位,確立福臨,雙方都沒問題,這是一個小孩子,我能當攝政王,而且確立福臨還能爭取滿蒙之間的團結,這是太當務之急了,只要爭取了滿蒙之間的團結,我們還有更重要的任務,我們還要滅掉大明朝呢。

所以這才是他心中最重要的一種選擇。

第二、避免內訌,顧全大局

這個大局是什麼呢?就是滿洲人的團結。在這個問題上,他絕對不可以讓豪格當皇上,自己也不能當皇上。

豪格當了皇上那會怎麼算計他啊?死無葬身之地,在這種情況下很好,讓年幼的扶正,我既可以達到滿洲人內部的團結,也可以達到滿蒙的團結,我就可以滅掉大明朝,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接受了濟爾哈朗的意見。結果我們可以看到,多爾袞立福臨為帝,不但達到了整個滿洲人的團結,而且還達成了滿蒙的團結。

第三、多爾袞沒有子嗣

子嗣問題一直是多爾袞永遠的痛,也是他最難與別人言說的東西。誰能想到,堂堂的一個攝政王居然連一個親生兒子都沒有。多爾袞只有一個養子,名叫多爾博,但遺憾的是多爾博年僅十六歲便去世了。

所以就算多爾袞稱帝,他也沒辦法將自己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所以與其自己圖一時的榮耀與地位,不如還是維護內部的團結,謀求更大的疆域。

21樓:從容的糖甜甜

先上結論,非不為也,天不假年而已。先給大家補充一個知識,死的時候是以皇帝之禮傳送的,廟號是成宗義皇帝,(取天下為成讓天下為義)因此對清朝有十二帝和十三帝的說法。從這個廟號看,清廷當時的認知就是天下本來就應該是多爾袞的。

至於多爾袞能不能篡位要從幾個方面來講。第一個是多爾袞是否有相當的實力。相信這點毋庸置疑,皇父攝政王這個頭銜很說明問題了,讓皇帝叫爹豈是易事,更何況還有攝政王的頭銜,妥妥一個訓政太上皇的配置把。

第二點是多爾袞是否有意願。權臣功高蓋主而能全身而退的自古以來可遇不可求,想必多爾袞也明白這個道理吧。換句話是,其實當他坐上皇父攝政王的位子就已經沒有退路了。

第三多爾袞稱帝的阻力有多大。一個高讚的回答列舉了,桓玄,袁世凱的例子,說明實力不夠強行上位旋即失敗的例子。且不說王莽要不是自己作死實際上已經坐穩了皇位,就說細看,多爾袞跟王莽,桓玄,袁世凱有非常大的不同。

最大的不同就是多爾袞是皇太極的親弟弟,地地道道的近支皇親,如果他篡位的話,滿洲八旗,滿洲貴族,甚至皇室的利益都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下來,收到損害的不過是皇太極一系的力量吧。所以可以想象受到的阻力絕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試想一下滿清的大貴族,見了多爾袞也是要叩頭的,滿清的文職**向多爾袞彙報工作的,滿清的武將們也是在多爾袞的指揮下在打仗呢。

所以即使多爾袞篡位,對滿清的整個政治格局也沒什麼了不起的影響。第四點,自古以來權臣篡位的標準步驟是什麼呢?先是封侯開府,然後是封王加九錫,再然後就是加尊號帶劍上朝參拜不名,最後就是三勸三辭了(其實核心就是取得人臣所不應該取得的地位)。

但換到多爾袞這裡,多爾袞發現好像有些什麼不對…這些東西老子都有啊╭(°a°`)╮。這次多爾袞腦洞開的有點大,所以先攝政王,然後皇叔攝政王,再然後皇叔父攝政王,最後是皇父攝政王。雖然跟其他篡位的表現不同,核心是一模一樣的(多爾袞…老子不知道比你們高到**去了ヽ(•̀ω•́ )ゝ)。

滿清在多爾袞時代,那是貴族政治。在貴族政治的框架下,弟弟篡哥哥的位,叔叔接侄子的位,那都是平常又平常的事。看看春秋時代的故事,看看草原世界的故事,看看南北朝的故事,真是例子兩隻手都舉不完。

至於隋文帝的故事,武則天的故事,那更是老丈人要篡位,老婆(老媽)也要篡位呢。多爾袞是以皇父攝政王的身份**皇權的,京城防衛與紫禁城防衛也全在掌握。(歷史上除非自己取得,皇帝是不會讓近支皇親控制皇城防衛的)不誇張的說,小皇帝孤兒寡母的命令能出自己的屋子就不錯了。

如果他能多過一段時間,進行佈局,全力打擊皇太極一系的力量(此前已經幹掉了皇太極的長子 豪格,且並未受到**),到時候轄取天下的巨大戰功,想必黃袍勸進那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吧。但問題是,多爾袞30多歲,忽然病故(普通人在這個年齡也得說一聲正在壯年吧,更不用說長年弓馬生涯的大貴族了)導致權利佈局尚未完成,留下了巨大漏洞,忽然被皇太極一系翻了盤。所以多爾袞沒篡位歸根結底就是活的太短了。

如果天假其年應該又是一個明成祖了吧(兩人廟號都有一個成,也真是有趣的巧合,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