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熔岩狀態
蘇軾的出仕之路只能算是一條屢遭貶謫之路。這官,蘇軾當得太不痛快了。
二十一歲,蘇軾就考中進士,如果能夠謹小慎微,前途是不得了的。但問題是要那樣,蘇軾就不再是蘇軾了,而應該是一個當官當得非常不錯的我們所不知道的什麼人。
首先是反對變法。要說蘇軾與王安石同為文人,應該是很容易走到一起的。王安石變法的本意也是想富國強兵。
可是文人辦事總有一種浪漫的想法,有些問題欠考慮,變法太急,就產生了一些弊端,事情朝相反的方向發展了。這時蘇軾站出來了,反對新法。於是就遭到多次貶謫。
兩次被貶杭州,他也不以為意,而是認真地做起了小官,領人在西湖築堤,這就是有名的「蘇堤」。從杭州他又到過密州、徐州、湖州。就在湖州,蘇堤被捉拿到御史臺審問。
原來,一些反對蘇軾的人在他的詩文裡斷章取義地摘取一些句子對其設計陷害。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蘇軾以為自己這次必死無疑。
於是告訴為他送飯的弟弟說,平時不要送魚,若聽說我要被判處死罪再送魚。有一次,他弟弟病了,託人送飯,那人不知情,送了魚,害得他虛驚了一場。後來還是王安石一句話:
「哪有盛世而殺才士乎?」蘇軾才得以出獄。
出獄之後,蘇軾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表面上,雖然是個小官,實際上處於地方官的監管之下。言論行為都受到束縛。
他的散文代表作前後《赤璧賦》都是在偷偷摸摸的情況下寫成的,「必深藏之不出也」,一般人是難以見到的。
後來,哲宗即位,太后聽政,司馬光掌權,蘇軾被召回朝廷。司馬光全盤否定變法內容,這時,蘇軾又站出來了,認為變法中有些內容還是值得參考的。結果是,他又被下放。
七年後,太后死,哲宗親政。宰相是從前主張變法的章敦,於是,又打擊司馬光那一派的人。蘇軾因為在司馬光時代被召回朝廷做過翰林,因是又被當作了打擊的物件,被貶到惠州。
因為看到蘇軾字子瞻,緊接著又被貶到了儋州(現海南)。一直到六十六歲才遇到大赦天下才被調回。但是還沒有走到朝廷就死在江蘇常州。
在死前兩個月,北歸途中,途經鎮江,看到李龍眠為他畫的像,即席寫了一首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以被貶的三個主要地方的地名來作為自己平生功業的總結,其中的悲苦是難以言傳的,同時也顯得是那麼的瀟灑、從容、寡淡、曠達、幽默。這就是蘇軾,歷經艱難而始終不失真率之心,始終向權貴高昂不屈的頭顱。我想這可能就是蘇軾以及作品千古不朽的原因。
在蘇軾的作品始終存在著一種永恆的東西。他總是能讓人們從個體與時代的侷限中跳出來,從而沉入廣袤無垠的宇宙和歷史大背景之中。從而在真的、善的、美的詩意中痛快地活著。
2樓:
我覺得望簡單說蘇軾沒有政治頭腦,分不清誰是敵誰是友,而且有點恃才傲物和顧影自憐的情愫。一個人政治素質如果不行,是不適合作官的。像他那樣的文人,安心做皇帝的寵物還差不多,他非要有什麼政治理想~~~~
3樓:mars獸神
首先,他是司馬光最大的敵人,司馬光當時得勢。後來司馬光**,他復出,沒想到,皇帝又要那一套了,可憐啊!
4樓:
餘秋雨散文看過嗎?
因為他 才氣 太過出重。
遭到奸臣小人排擠,從而被貶黃州作下千古名詩 後赤壁賦
5樓:匿名使用者
在一起就好了?在家裡面沒有任何的地方沒有去愛一次機會好不了自己這麼多年一直陪伴你說了什麼的親請.是.是的……不能放縱一起玩
6樓:匿名使用者
反觀 王安石的變法跟司馬光的執政 都有弊端 , 然而 蘇軾的政治思想更合理比王安石保守比司馬光激進。多次被貶說明他意志堅定,君子不黨。還有就是王安石跟司馬光都是很欣賞蘇軾的。
7樓:
蘇軾的逆境人生和文化內涵探微
蘇東坡寫了哪些詞?蘇東坡為什麼屢屢遭貶?
8樓:匿名使用者
蘇東坡屢屢遭貶的原因應該是政治原因,他和當時先後2大執政領袖王安石還有司馬光都存在政治的分歧,形象的說,王是極左,司馬是極右。反觀他應當是最清理的。遺憾的,在那樣一個政治經濟都高度發達的時代,他沒有能發揮出他的才幹,我一直想如果那時候是他改革,或許北宋的歷史會有些改觀。
個人從初中時候,就比較喜歡他。頂下。
9樓:
其弟轍說:東坡何罪之有,獨以名太高,
可見被貶之因啊
10樓:
東坡被貶主要是與當時的政見不和,先是和司馬光等一起反對宰相王安石的改革,後來王安石倒了,司馬光當宰相費除了王安石的一切改革措施,東坡又覺得他做過了,其實王的很多措施是很對的,又反對司馬光,所以又被貶了,得罪兩大宰相,豈有不被貶之理。
11樓:匿名使用者
他是傑出的文學家,但他算不上傑出的政治家.
文人就是這樣,自以為文章寫得好就能治理好國家.
李白的才華超出了他的時代,他總是在抱怨自己不能一展抱負.但是他又有什麼抱負呢?他留下的創作中從來沒有提過具體要怎麼治理國家的策略,他從沒有關於強國富民的見解.
就讓他坐上宰相的位置,他也未必能治理好當時的大唐,況且,以他那種恃才自傲的心性,不在官場中碰得焦頭爛額才怪.
12樓:咕咕在飛
赤壁賦,明月幾時有等等啦~
蘇軾為什麼老被貶官?
13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他站錯了黨派,不是司馬光那一派的 元豐二年(1079)四月蘇軾由徐州改知湖州(今浙江吳興),他在《湖州謝上表》中寫道:「伏念臣性資頑……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新進一詞在北宋新舊兩黨之爭時,是個非常敏感的詞,在當時特指突然升遷的無能後輩。這個例行公事的謝恩表觸怒了—群朝廷上的「新進」。「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語,並媒櫱所為詩以為訕謗,速赴臺獄,欲置之死。
」(《宋史?蘇軾傳》)這就是史稱「烏臺詩案」。(「烏臺」為御史臺別名)七月二十八日朝廷太常博士皇甫遵領檯卒到湖州捉拿蘇軾。
在「烏臺詩案「」中,舒亶、李定等人不僅從蘇軾的謝恩表中找出了「譏切時事,包藏禍心,怨望其上,訕瀆漫罵, (舒亶上神宗表章語)的內容來,而且從蘇軾大量詩文屮,挖掘出反對變法.甚至對皇帝大不敬的話來, 「蓋陛下發錢(指青苗錢)以本業貧民,則曰『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課試郡吏,則曰『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陛下興水利,則曰『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陛下謹鹽禁,則曰『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其他觸物即事,應口所言,無一不以譏謗為主。」甚至挖掘出蘇軾有不臣之舉,如蘇軾有《王復秀才所居雙檜》二首,其一是:
『凜然相對敢相欺,直於臨空未要奇。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此詩竟被分析成了」陛下飛龍在天,軾以為不知己,而求知地下之蜇龍,非不臣而何?
」這種欲加之罪,羅織罪名的做法,連宋神宗也感到穿鑿附會,荒唐至極,駁斥道:「詩人之詞安可如此論,彼自詠檜,何預朕事!」從《宋史?
王安石傳》中,我們還知道,宋神宗本不想嚴懲蘇軾,他曾對王安禮(王安石之弟)說:「朕固不深譴也,行為卿貰之。卿第去,勿漏言。
軾方賈怨於眾,恐言者緣以害卿。」這就說明神宗下蘇軾烏臺,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了平息「新近」們的怨恨。而蘇軾在獄中「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而作詩二首給弟弟蘇轍,神宗閱後也產生憐憫之心,第一首是: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在蘇軾被關押烏臺的四個月中,遇上了太皇太后病篤,在彌留之際,她告誡神宗:「不可冤濫,致傷中和」,並親自為蘇軾求情。
元老重臣範鎮、吳充以及很受神宗信任的王安禮都多次上奏章,請求減免對蘇軾的處罰。王安石也勸神宗說:聖朝不宜誅名士。
因此這個案件並沒有按照那些宵小之徒的意願置蘇軾於死地,二是一直拖到年底,才由神宗皇帝下旨,責授蘇軾為檢校水部外郎,黃州團練副使。蘇軾出獄之後,於元豐三年(1080)大年初一,就帶著長子蘇邁離京,至二月一日到達黃州,正式開始了黃州的貶謫生活。在元豐五年(1082)七月,蘇軾在遊賞黃岡城外的赤壁磯後,寫下了《念奴嬌》這首豪放詞,而其下闋的感傷語句正反映出「烏臺詩案」在詩人心中投下的陰影。
以上所談。應是蘇軾之貶的真正原因。
14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他與宰相不在同一陣營,觀點不同,自然會被擠壓
蘇軾為什麼被貶謫
15樓:楊子電影
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些話被新黨抓了辮子,說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說他「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諷刺**,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了。
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這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上任才三個月,就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 烏臺詩案」(烏臺,即御史臺,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臺)。
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其散文著述巨集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16樓:蝴蝶之贊
蘇軾的出仕之路只能算是一條屢遭貶謫之路。這官,蘇軾當得太不痛快了。
二十一歲,蘇軾就考中進士,如果能夠謹小慎微,前途是不得了的。但問題是要那樣,蘇軾就不再是蘇軾了,而應該是一個當官當得非常不錯的我們所不知道的什麼人。
首先是反對變法。要說蘇軾與王安石同為文人,應該是很容易走到一起的。王安石變法的本意也是想富國強兵。
可是文人辦事總有一種浪漫的想法,有些問題欠考慮,變法太急,就產生了一些弊端,事情朝相反的方向發展了。這時蘇軾站出來了,反對新法。於是就遭到多次貶謫。
兩次被貶杭州,他也不以為意,而是認真地做起了小官,領人在西湖築堤,這就是有名的「蘇堤」。從杭州他又到過密州、徐州、湖州。就在湖州,蘇堤被捉拿到御史臺審問。
原來,一些反對蘇軾的人在他的詩文裡斷章取義地摘取一些句子對其設計陷害。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後來還是王安石一句話:
「哪有盛世而殺才士乎?」蘇軾才得以出獄。
出獄之後,蘇軾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表面上,雖然是個小官,實際上處於地方官的監管之下。言論行為都受到束縛。
他的散文代表作前後《赤璧賦》都是在偷偷摸摸的情況下寫成的,「必深藏之不出也」,一般人是難以見到的。
後來,哲宗即位,太后聽政,司馬光掌權,蘇軾被召回朝廷。司馬光全盤否定變法內容,這時,蘇軾又站出來了,認為變法中有些內容還是值得參考的。結果是,他又被下放。
七年後,太后死,哲宗親政。宰相是從前主張變法的章敦,於是,又打擊司馬光那一派的人。蘇軾因為在司馬光時代被召回朝廷做過翰林,因是又被當作了打擊的物件,被貶到惠州。
因為看到蘇軾字子瞻,緊接著又被貶到了儋州(現海南)。
一直到六十六歲才遇到大赦天下才被調回。但是還沒有走到朝廷就死在江蘇常州。
在死前兩個月,北歸途中,途經鎮江,看到李龍眠為他畫的像,即席寫了一首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以被貶的三個主要地方的地名來作為自己平生功業的總結,其中的悲苦是難以言傳的,同時也顯得是那麼的瀟灑、從容、寡淡、曠達、幽默。這就是蘇軾,歷經艱難而始終不失真率之心,始終向權貴高昂不屈的頭顱。我想這可能就是蘇軾以及作品千古不朽的原因。
在蘇軾的作品始終存在著一種永恆的東西。他總是能讓人們從個體與時代的侷限中跳出來,從而沉入廣袤無垠的宇宙和歷史大背景之中。從而在真的、善的、美的詩意中痛快地活著。
蘇東坡寫了哪些詞?蘇東坡為什麼屢屢遭貶
蘇東坡屢屢遭貶的原因應該是政治原因,他和當時先後2大執政領袖王安石還有司馬光都存在政治的分歧,形象的說,王是極左,司馬是極右。反觀他應當是最清理的。遺憾的,在那樣一個政治經濟都高度發達的時代,他沒有能發揮出他的才幹,我一直想如果那時候是他改革,或許北宋的歷史會有些改觀。個人從初中時候,就比較喜歡他。...
如何看待蘇軾的曠達,為什麼蘇軾如此曠達
緋瞳晴雪 看 林語堂的 蘇東坡傳 個人認為一句話足以概括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為什麼蘇軾如此曠達 一個人要是學到精學了 把眼開闊了 心也跟著寬了 看他寫的 赤壁賦 就知道了 能夠引古懷今就是看得開 主要也就幾個字,人要是沒有了欲 那就昇華了 要不曠達都不行了 軾學識淵博,思想通達,在北宋三教合一的...
為什麼蘇軾要寫題西林壁,蘇軾的《題西林壁》是什麼情況下寫的
在飲冰室下廚做飯的木星 蘇軾與友人到廬山遊玩,因為廬山的風景而陶醉,於是寫下了題西林壁。 大愚若智 創作背景 蘇軾於神宗元豐七年 1084年 由黃州 治所在今湖北黃岡 貶所改遷汝州 治所在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蔘寥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