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陽光照窗簾
作為秦始皇長子的扶蘇,因為直言進諫,觸怒秦始皇,受命至上郡,協助大將蒙恬修築長城。
秦始皇37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臨終之前曾下詔,名扶蘇繼承帝位。詔書未發出之時,秦始皇病逝,趙高李斯合謀篡改秦始皇遺詔,扶植皇十八子胡亥登基,並偽造了一封命扶蘇與蒙恬自殺的假遺詔。
胡亥派使者將遺詔送至上郡,扶蘇悲傷中沒有辯出真假,哭著就真的準備自殺。蒙恬阻止道:“現在皇上在外,尚未立下太子,而我率軍三十萬鎮守邊關,怎麼能因為一個使者到來,僅憑一封書信,就可以自殺呢?
我請您再去請示一下”扶蘇卻沒有再想,對蒙恬說:“既然父親讓兒子自殺,還有什麼要請示的呢?”說完扶蘇就拔尖自刎了。
司馬遷《史記》評價:"扶蘇為人仁。" "剛毅而武勇, 信人而奮士"。
扶蘇死後,胡亥登基,成為秦二世。
扶蘇賢名流傳,百姓都聽說扶蘇賢名,在陳勝、吳廣起義時,曾想冒用扶蘇與項燕的名聲來起勢。
2樓:十里長安
秦始皇的嫡長子是扶蘇,扶蘇從小也學習了帝王之術,秦始皇遺詔上的繼承人也是扶蘇。
秦王讓扶蘇到上郡去監軍並非是真的對他失望,秦王是想讓扶蘇多一些歷練同時也能結交在上郡把守的蒙氏家族,為以後登基打基礎,秦始皇沒有想到的事情有兩個,一是自己竟然會在平原病逝,二是李斯竟會答應趙高謀反。胡亥當時隨秦始皇出巡,小兒子近在眼前,而嫡長子遠在上郡,奸臣趙高狼子野心,想著胡亥小,自己又是胡亥的老師,以後方便把握朝政,便勾結李斯篡改詔書,恨只恨李斯只看眼前利益,不管秦國危亡,與趙高篡改詔書,遂有扶蘇自殺,胡亥登基,秦國危矣。個人認為,李斯居相位,大可殺趙高,立扶蘇,也不失成龍之功,但他只想著趙高承諾的祖祖輩輩的榮耀,棄帝國危亡於不顧。
秦國,成也李斯,敗也李斯。
3樓:奮鬥
總的來說,秦始皇雖然暴戾成性,但是他還是能分得清小人和人才的,扶蘇為人正直且仁義,敢於進諫,秦始皇對扶蘇寄予厚望,扶蘇雖辜負了他卻是沒有辜負天下人的期望。
公元前210年10月,秦始皇在微服出巡的過程中,病情變得越發嚴重,最終救治無效,駕崩於沙丘宮,下旨傳位於長子扶蘇,要求扶蘇回咸陽主持葬禮。但是這個訊息還未被扶蘇得知,趙高便說服李斯篡改聖旨,假傳訊息。於是扶蘇看到的聖旨便是,秦始皇令他自縊。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雖蒙恬大將軍懷疑旨意有假,極力勸阻扶蘇,卻低估了秦始皇對扶蘇的影響,雖在生前極力反對勸阻始皇,現在卻一反常態選擇聽從他的旨意,最終一杯毒酒而亡。天之驕子至此隕落,世上再無公子扶蘇,秦朝的滅亡之路也由此開始。
4樓:渣翔鴛鴦鍋
據說作為秦始皇長子的扶蘇公子,有野心,玉樹臨風,文武雙全,還有天才伴讀甘上卿。人生比他爸還做過人質的嬴政順風順水多了。
據僅有史料推測,扶蘇無法繼承皇位的原因主要有兩個1.手足相殘。秦始皇給扶蘇添了不少弟弟妹妹,也有不少等閒之輩,不過最後出名的還是胡亥。
胡亥的好吃懶做,苛刻暴怒已經人盡皆知,在秦始皇晚年,胡亥趁秦始皇駕崩後,把對自己有威脅的兄弟姐妹全部清除,這其中就肯定包含扶蘇公子了
2.政治鬥爭。趙高作為無人不知的奸臣,指鹿為馬一事就可以看出他的野心和權力。
在秦朝後期,趙高在朝廷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趙高為了謀權篡位,掌控朝廷,在挑選皇位繼承人作為傀儡時,肯定會挑軟柿子捏,而嫡長子絕對不是一個軟柿子,所以他選了胡亥,為了排除異己,在秦始皇駕崩前,
肯定要除了他
5樓:匿名使用者
公子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作為秦始皇的兒子,他的身份是特殊的。這位公子與秦始皇的性格有些不同,秦始皇是眾人眼裡的暴君,而公子則仁愛,素有美名。
相傳扶蘇的名字是秦始皇親自為其取的,扶蘇本有枝繁葉茂的寓意,香草佳木之意。秦始皇為長子取名“扶蘇”,可見對長子的關心和極高的期望。
扶蘇,出生於公元前241年,秦始皇長子,嬴姓,趙氏,名扶蘇。古時候的名字跟現在的不一樣,古代的男子稱氏不稱姓。公子扶蘇雖然是趙氏、贏姓,不被稱呼為趙扶蘇、嬴扶蘇。
被稱作公子扶蘇,或扶蘇公子,公子扶蘇是一位正直之人。太史公對他的評價是:“扶蘇為人仁。
”秦國的第一大奸臣趙高,對他的仁義讚不絕口。
陳勝、吳廣起義也要打著公子扶蘇的口號,由此而得到天下人的支援。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
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扶蘇為人仁,對人處事都十分謹慎、謙恭的人。雖然扶蘇並不如其父親有為政的天賦,秦始皇的二十多個兒子裡,只有扶蘇才最具備儲君資格。扶蘇其人是政治英才不錯,他欠缺一個帝王應有的心術。
秦始皇三十五年,盧生、侯生等儒生對秦始皇的**進行譏諷,指責始皇**也因此逃亡。始皇得知後震怒,下令御史逮捕所有的儒生,並對他們嚴加拷問,在嚴酷的刑法下,儒生之間便相互檢舉揭發,秦始皇親自判處四百多名儒生,把他們全部活埋在咸陽,以示天下。對於父皇“焚書坑儒”的做法,扶蘇自覺父皇在決策上欠妥,他直言進諫,因而觸怒秦始皇,秦始皇便有意疏遠扶蘇,將扶蘇打發到邊遠的地方去協助蒙恬修築長城抵禦匈奴。
公子撫蘇他仁義,稍微顯得軟弱,他不適合當帝王的一個因素。公子撫蘇對於秦始皇的**是有深刻認識的,在始皇帝焚書坑儒的時候,扶蘇會挺身而出,直言進諫。扶蘇是個遵從傳統和規則的人,他遵從孝道、禮儀、誠信和傳統,體恤百姓疾苦,多次上書秦始皇施仁政,屢建戰功的蒙恬將軍支援他,他是有機會修正秦始皇**的合法繼承人。
終究被父親的怒火給壓制了。
秦始皇是很生氣公子扶蘇在自己氣頭上跟他作對,一定程度上看出來了,秦始皇也並非一直不喜歡扶蘇,趁著這個機會,扶蘇大有可能子在邊遠地方,磨鍊磨鍊,也是秦始皇的初衷。像扶蘇素有賢名的公子,秦始皇不會不知道,扶蘇在民間的名氣。扶蘇沒能繼承王位,是天意啊!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甚是。
6樓:清晨海上觀日出
現在沒有確切的直接證據可以證明,秦始皇打算傳位給長子扶蘇。我國幾乎所有的歷史,都是後來的朝代為先前的朝代修史的。在一些敏感性的問題上,難免摻雜有意識形態上的衝突和主觀臆斷。
唯一能夠揭開謎底的只有依靠考古發現,以確切的直接證據,或者佐證來來說明真相。從當時發生的歷史事件來看,秦始皇對長子扶蘇非常不滿,因為雙方在治國理念上存在嚴重分歧。秦始皇主張以嚴刑峻法,推行強權政治,依靠鐵腕手段治國理政。
而長子扶蘇則提出相反的意見,主張依靠實行仁政,推行儒家的仁義道德來治理天下。結果觸怒了秦始皇,因為秦始皇最討厭,最反感,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儒家推行的意識形態。根本觀念上的不同,使得父子之間根本沒有調和餘地。
剛愎自用的秦始皇最終拋棄了長子扶蘇,罰扶蘇和蒙恬一起去修長城。從此扶蘇遠離了政治核心。其實秦始皇對胡亥同樣頗有微詞,但是秦始皇更看重胡亥的脾氣性格,行事作風。
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否則秦始皇也不會重用那麼多小人,而且還一直把胡亥留在身邊。由此可見秦始皇很可能想培養胡亥作為**人。
西漢時期,執政理念同秦朝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在修訂秦史的時候同樣會把自己的觀念摻雜其中。宣揚胡亥篡位,扶蘇才是**人,實際上是在否定秦朝的治國理念,宣揚和肯定自己的政治主張。
什麼叫歷史?
7樓:小笑聊情感
歷史有三層含義: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程序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
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對映,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
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8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是很難定義的兩個字,有很多不同分類方法,從相對的層面來講,有學術歷史與通俗歷史,有歷史哲學與歷史考據,有正史和野史。
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說文解字》
歷史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更是我們承續祖先遺志的載體。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馬克思主義提出唯物史觀,其學說認為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野史即所謂的與正史相對的民間編纂的歷史,其大部分是根據傳聞、神話等編寫,有的具有真實性,而有的則有待考察。
9樓:寶依白頓赫
定義歷史:history
historical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範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係: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
“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裡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徵問”、“問而知之”。
[編輯本段]歷史學的功用及方法
歷史學的功用
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迴旋詩。”
歷史,它往往會以驚人的相似度再次出現,如何從過往相似的歷史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如何利用古人的智慧應對今天的現實生活?答案是,學習研究歷史。
也因此,歷史學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鑑”,“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當一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將是整個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為什麼嫡長子繼承製是宗法制的核心
宗法制是按照血統遠近以區別親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時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為一種維繫貴族間關係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現,則是周朝的事情。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礎,它是根據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來決定繼承權力的制度 特點 嫡長子繼承製度 嚴格的大宗 小宗體系 同時大小宗地關係是相對的 血緣關係與政治關係結...
嫡長子在古代是什麼地位,為什麼古人都很重視嫡長子?
古代人非常重視宗法的次序關係,嫡子也就是第1個出生的兒子。對於第1個到來的兒子,作為家長的當然非常重視了,畢竟這是他們第1次當父母,然後就對他們抱有太多的期待,希望他們長大之後能夠成為一個怎麼怎麼樣的人。也希望他們能夠成為弟弟妹妹的好榜樣,所以嫡長子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嫡長子在古代的地位非常高,相當於...
隋朝楊廣怎麼繼承皇位,法律為什麼具有繼承性?
楊廣是隋文帝楊堅的第二個兒子,又名楊英。楊堅建立隋朝後,楊廣被封為晉王,當時只有十三歲。除了王位外,還讓楊廣做幷州 現在的山西太原市 的總管。隋朝滅陳統一中國時,剛滿二十歲的楊廣是統帥,但真正領兵作戰的是賀若弼和韓擒虎等將領。滅陳後,楊廣表現得很有氣度。進駐建康 今南京 只殺掉了陳後主的奸佞之臣,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