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是否真的做成了傳國玉璽,我只想問一句和氏璧到底是怎樣做成傳國玉璽的?

時間 2021-08-11 18:07:01

1樓:懶散的時光

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在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鎮國之寶。據《戰國策》載:

「周有砥厄,宋有結綠,樑有懸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沒有經過琢磨的玉。 關於和氏璧的最早記載,還於《韓非子》、《新序》等書,並且情節大致相向。

後來這塊玉璧被秦始皇得到了,秦始皇將其雕成了傳國玉璽,命丞相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但這塊傳國玉璽在唐朝末年,公元907年石敬瑭陷洛陽,李從珂**,於是傳國玉璽失蹤,又成就千古疑案。這些都是在中國史書上明確的記載著的。

估計現在這塊玉璧肯定還存在於世界上,只是不知道在世界上的那個角落而已。

我只想問一句和氏璧到底是怎樣做成傳國玉璽的?

2樓:micky刪私

只是傳說的。 趙國被秦國吞併,趙幽王投降,獻出了和氏璧。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強大的秦王朝,和氏璧最終落到了秦王嬴政的手裡。

但從此以後,和氏璧便從歷史記載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有一種說法認為: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後,命玉工將宰相李斯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為皇帝的玉印,這樣和氏璧就成了國璽,代代相傳。

秦始皇死後,趙高利用和氏璧篡權。劉邦率兵攻入咸陽時,國璽落到了他的手中,劉邦建立漢朝後就把玉璧作為漢朝的國印,從此和氏璧成為「傳國璽」。劉邦之後,傳了九代皇帝。

但是,歷史文獻中關於秦國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記載得比較詳細。《晉書·輿服志》、唐徐令信《玉璽譜》等記載「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指明它是用藍田玉製成的,因此用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和氏璧真的是傳國玉璽嗎?

3樓:生活de正能量

按照民間傳說和氏璧是傳國玉璽。

4樓:錢江新地方

和氏璧,秦王政將之雕刻成「御璽」,即成為國家象徵。秦末,劉邦攻入咸陽,秦王子嬰繳呈御璽。而後,「御璽」在兩漢四百年內代代相傳到漢獻帝劉協禪讓給曹魏、魏帝曹奐禪讓給晉朝司馬炎。

隨著五胡亂華,「御璽」隨著「衣冠南渡」來到江南,南朝代代相傳;楊廣攻滅陳朝,「御璽」歸隋朝,延續到唐朝。最後,「御璽」在五代期間流失。

因此,和氏璧被雕刻成「御璽」而傳承上千年,當之無愧的「傳國玉璽」。

5樓:小甜菊試卷

傳國玉璽在東晉時期失蹤了。再也沒有出現。

6樓:劇菁英

傳說和氏璧是秦始皇做成了傳國玉璽。

7樓:世事難料難設想

是的,秦始皇是把和氏璧打造成國璽。

8樓:風過煙文

我認為傳國玉璽並不是用和氏璧做成的,而是用和氏璧一樣的材料做成的。因為當初有一個叫做卞和的人抱著一塊玉石,這塊玉石非常的大,在之後有一部分玉石就被做成了傳說中的和氏璧,而剩下的材料就被當做寶貝一樣放在了楚國的皇宮裡面,一直到後來秦國攻打了楚國,並且成功佔領將這塊剩下的玉石拿來做了傳國玉璽。因此在大多數的觀點中,看來傳國玉璽和和氏璧他們出自於同一塊玉石,但是傳過玉璽並不是用和氏璧打造的,他們互為表裡的關係,但是又各自存在,而和氏璧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也消失了,傳國玉璽的下落我們也不得而知,但雖然說在近代的一些考古發現中,我們得到了漢朝的玉璽,但是究竟是不是傳說中的第1塊傳國玉璽,那就不知道了。

但是楚厲王認為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並且認為卞和欺騙了他,就將卞和的左腳給砍掉了,面對這種情況卞和不放棄,又在後來楚武王的時候,再一次將這塊石頭交了上去,結果又被認為是欺騙,結果他的右腳又被看到,為了能夠證明這塊石頭是真的玉石,卞和第3次將這塊石頭獻給了楚文王,並且說明了自己的緣由,這一次楚文王非常認真仔細地檢查了這塊玉石,最終得出了這是一塊無價之寶,於是為了能夠紀念卞和的這種執著和忠貞。將這塊玉石打造成為了和氏璧。

但是打造和氏璧所用的材料並沒有全部用完,剩下的材料就被放進了皇宮之中,一直到後來秦國統一了六國,將這些天下將的寶物收入到尋找的皇宮裡面,這也讓剩下的材料打造成為了傳國玉璽,但是在當今社會中,傳國玉璽來下落也不得而知了。

我只有一個問題:和氏璧能做成傳國玉璽嗎?

9樓:扶默

傳國玉璽確實是四方形的

因為王莽篡權的時候還被摔掉了一角

如果不是四方的,那麼就不是摔掉一角了

具體是怎麼製作的

現在以無可考證了

10樓:

不行,說傳國玉璽是用和氏璧做的完全是古代的帝王為增加其神祕性和合法性編造的謊言.璧,在古代指扁圓形,中間有孔的玉,而自秦以後璽的形狀都定形為方形(正方形),四方實際上是代表東南西北四方國土,亦即皇帝管理天下四方領土。許多史藉提到傳國璽的大小,如《隋書.

禮儀制》《北齊書》《文獻通考》均稱傳國璽「方四寸」,《玉璽記》則說秦璽「其圍四寸」。那麼秦代的四寸相當於現代的多少呢?根據出土的文物估計:

滿城漢墓出土西漢錯銀鐵尺長23.2釐米。漢離秦最近且在它的後面,所以用1尺等於23.

2釐米比較合適,4寸即為9.28釐米,從尺寸上看決不可能.現在很多專家考證:

秦的傳國玉璽是用其國都附近的藍田玉製作的,藍田玉的質地和品質完全滿足製作玉璽的要求.

11樓:

傍有軍士指曰:「殿南有五色光起於井中,」喚軍士點**把,下井打撈。撈起一婦人屍首,雖然日久,其屍不爛:

宮樣裝束,項下帶一錦囊。取開看時,內有硃紅小匣,用金鎖鎖著。啟視之,乃一玉璽:

方圓四寸,上鐫五龍交紐;傍缺一角,以**鑲之;上有篆文八字雲:「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得璽,乃問張遼。遼曰:「此傳國璽也。

此玉是昔日卞和於荊山之下,見鳳凰棲於石上,載而進之楚文王。解之,果得玉。秦二十六年,令良工琢為璽,李斯篆此八字於其上。

二十八年,始皇巡狩至洞庭湖。風浪大作,舟將覆,急投玉璽於湖而止。至三十六年,始皇巡狩至華陰,有人持璽遮道,與從者曰:

『持此還祖龍。』言訖不見,此璽復歸於秦。

明年,始皇崩。後來子嬰將玉璽獻與漢高祖。後至王莽**,孝元皇太后將璽打王尋、蘇獻,崩其一角,以金鑲之。

光武得此寶於宜陽,傳位至今。近聞十常侍作亂,劫少帝出北邙,回宮失此寶。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別圖大事。

」密諭軍士勿得洩漏。

12樓:長風大哥

不要拿凡品來和和氏璧相提並論。如果和氏璧和普通的璧一樣,那就沒有自己的特色了。

和氏璧之所以與眾不同,除了它有與眾不同的材質之外,還有其他與眾不同的地方。和氏璧不是正圓形的,而是半圓形的,當然,這樣就沒有了孔。同時,和氏璧還比較大,比較厚,被打磨成四寸(大約現在的9.

28釐米)見方還是可以的。

13樓:匿名使用者

事實證明,可以,而且人家確實做了

14樓:匿名使用者

貌似玉璽就是用荷示閉做的

15樓:慕毅堯寶

傳國玉璽就是用和氏璧做的.

傳國玉璽真的是和氏璧嗎?還是說每朝都不一樣呢?

16樓:半月正當空

一、秦王玉璽下落不明二、自唐朝起各朝各代都會自制玉璽三、李世民自造玉璽典故

唐滅隋後,楊政道攜玉璽逃至大漠。於是李世民登基時沒有傳國玉璽。便巧言辯解道:

傳國玉璽乃不祥之物,自秦至隋。江山還是盡落於我李家。於是便命人重新制作玉璽。

不想李世民之辯語被日後得到傳國玉璽當場打臉。自唐後傳國玉璽下落不明,宋微宗也有如此觀點。

17樓:思君也可追

傳國玉璽不是和氏璧,歷史上第一塊玉璽是秦國的,是工匠用藍田白玉做的。後來這塊玉璽下落不明,後面每朝每代皇帝都命令工匠根據這塊玉璽來打造本朝的玉璽。

18樓:不知道幾千裡也

傳國玉璽是和氏璧製造的,上面還有李斯親手寫的字;從秦始皇到後唐末帝李從珂為止傳國玉璽都是同一個,之後的就可能每個朝代都不一樣了。

19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而且基本上每朝都是一樣的,傳國玉璽是和氏璧製造的,上面還有李斯親手寫的字;從秦始皇到後唐末帝李從珂為止傳國玉璽都是同一個,之後的就可能每個朝代都不一樣了

和氏璧是什麼時候成為傳國玉璽的?又是大概什麼時候失蹤的?

20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和氏璧的最早記載,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並且情節大致相向。(以下部分文字譯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春秋時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說荊山(今湖北南漳縣)看見有鳳凰棲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鳳凰不落無寶之地」之說,他認定山上有寶,經仔細尋找,終於在山中發現一塊玉璞。厲王命玉工檢視,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逐出國都。

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璞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檢視,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

楚文王繼位後,卞和懷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滿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問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為什麼只有你如此悲傷?

」卞和感嘆道:「我並不是因為被削足而傷心,而是因為寶石被看作石頭,忠貞之士被當作欺君之臣,是非顛倒而痛心啊!」(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

)於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為獎勵卞和的忠誠,美玉被命名為「和氏之璧」,這就是後世傳說的和氏璧。

和氏璧是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傳的數百年間,被奉為「價值連城」的「天下所共傳之寶」,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愛惜,都捨不得雕琢成器,就奉為寶物珍藏起來。又過了400餘年,楚威王為表彰有功忠臣,特將和氏璧賜予相國昭陽。昭陽率賓客遊赤山時,出玉璧供人觀賞,不料眾人散去後,和氏璧不翼而飛。

50餘年後的公元前283年,趙國人繆賢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購得一塊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經玉工鑑別,此玉就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

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和氏璧最終還是落入秦國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從此從歷史記載中消失了。傳說中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和氏璧製成了傳國玉璽。

姑且不論傳國玉璽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確實曾令玉工雕琢過一枚皇帝玉璽,稱之為「天子璽」。據史書記載,此璽用陝西藍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鈕,一說龍魚鳳鳥鈕玉璽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

和氏璧是扁平環狀的,為什麼能做成傳國玉璽?

21樓:18cm的小男孩兒

據記載,秦始皇的玉璽綠如藍,溫暖而有光澤。它是通過打磨整塊玉石雕刻而成的。它的半徑是4英寸,大約11.

2釐米。它可以說是非常大的。然而,不要低估和赤壁的大小。

和氏璧玉璽有10釐米厚。它非常大。此外,秦始皇的玉璽並不完全用於和氏璧,因為它太浪費了。

和氏璧最初是由工匠從玉的最精華部分中提取出來,製成古今聞名的「和氏之璧」

極有可能根據最高規格將胡志碧製成直徑為9英寸的牆壁,即和赤壁的直徑為18釐米。至於和赤壁的厚度,離考古發掘和現存春秋戰國時期的玉璧不到0.5釐米,就當時的製作工藝和氣氛而言,和赤壁不可能比這厚。

在李周未完全毀滅的時代,根據禮制,和赤壁的大小直徑為18釐米,中間的洞約為6釐米,厚度約為0.5釐米。

根據南北朝的記載,皇家印章的邊長是4英寸的正方形。南朝和北朝有所不同。因為它是在北朝的歷史記錄中發現的,所以在北朝帝國印章的邊長是1英寸,即2.

9釐米。也就是說,皇家印章應該是邊長為11.6釐米的立方體。

我不知道聖旨的厚度,但有必要刻上「新教盤龍」,刻上它,還有必要承受王太后鄭鈞對王莽的陷落,所以厚度絕對不會太薄,否則缺的不是一個角落。

沒有歷史記載表明傳國玉器是由和赤壁製成的。還有記錄顯示,該法令是由陝西藍田白玉製成,與和赤壁無關。之所以說和赤壁是為了增加玉璽的神奇色彩。

所謂的法令有其始有終,就像歷代傳下來的法令一樣。

作文 我做成了楊浦大橋,作文 我做成了楊浦大橋350字

1997排長 難道不倒翁真的不會倒嗎?今天,我也要做一個不倒翁.我從冰箱裡拿出一個生雞蛋,拿起剪刀,在雞蛋尖頭上戳出了一個小洞.我見狀,急忙把雞蛋對著碗,可是蛋清蛋黃沒有出來,原來還有一層薄膜,我捅破了膜,白的蛋清慢慢地流了出來,可蛋黃堵在洞口,怎麼也出不來,我用筷子捅進雞蛋,搗了一下,這才把蛋黃給...

耶律德光死後,為何被做成了木乃伊

身在上京的述律太后得知這個訊息之後甚是悲痛,下令 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但是河北距離內蒙還有好長一段距離,再加上當時又正好是酷熱的夏天,所以隨行 在得到這個懿旨之後也是犯了難。最後他們為了防止耶律德光的屍首發生腐壞,就按照類似於醃肉的方法將他的屍首製作成了木乃伊。由於天氣炎熱.為防止屍體腐敗,契丹人將...

樑的箍筋四肢箍做成了兩肢箍怎麼辦

上賊船莫怕死 箍筋的肢數與樑寬和肢距有關係。一般截面寬度小於350mm時,用2肢箍 350 600之間,用4肢箍 650 800用6肢箍 構造要求是樑寬度大於等於350時必須用四肢箍,350寬以下的樑可以用兩肢箍。300寬的樑,可採用3肢箍,但需注意,當頂部鋼筋為奇數根時,底部鋼筋也應為奇數根。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