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安史之亂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其中,安指安祿山.史指安祿山的部將史思明.二人先後發動叛亂.攪得中原大地民生凋敝.
安史之亂起於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結束於763年(唐代宗寶應元年)前後近八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過程:玄宗晚年,也就是天寶年間,已經失去了開元年間的進取心,朝政腐敗,任用奸臣,如李林輔,楊國忠等人.結果導致軍閥擁兵自重.
安祿山就是其中之一.於是他乘中原地區兵力空虛,發動了叛亂.
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當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天寶十五年佔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唐玄宗於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了安祿山反叛的訊息,相當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準備防守;接著任命他的第六皇子榮王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
隨著長安的失守,玄宗逃亡蜀中,急忙讓位於太子,於是呼唐肅宗即位,繼續指揮唐軍平定叛亂的戰爭, 由於安祿山的叛亂不得人心,且自身好享樂,沒兩年,他就被他的兒子安慶緒所殺,安慶緒畢竟不如其父,即位之後,屢戰不勝.敗退鄴城.不料被其部將史思明所殺.
史思明繼承了叛軍的軍隊,繼續發動叛亂.可是他犯了和安祿山一樣的錯誤,不喜長子,喜幼子.結果他和安一樣,被兒子所殺,他的兒子史朝義所殺,史朝義繼任大燕皇帝,由於史朝義殺父不被其他叛軍擁戴,結果叛軍內部紛爭,屢被唐軍所敗.
,直到763年,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這就是安史之亂的基本經過.
2樓:小小小白
唐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叛亂。玄宗後期,政治黑暗,**實力削弱,藩鎮握有重兵。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偽稱奉密詔討楊國忠,率藩、漢十五萬軍於范陽(今北京)起兵叛亂,連敗唐軍,攻入洛陽。
次年正月,自稱雄武皇帝,佔有河北大部州縣。至德二年(757),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唐將郭子儀等與回紇援軍收復兩京,安慶緒退至鄴城(今河南安陽)。次年,安祿山部將史思明覆叛,並南下救援安慶緒,解鄴城之圍,幹元二年(759)殺安慶緒於范陽,自稱燕帝,再度南下攻入洛陽及附近州縣。
上元二年(761),叛軍**,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所殺。寶應元年(762)十月,唐軍收洛陽,叛軍北逃。次年正月,史朝義窮蹙自縊,叛亂始平。
叛亂歷時七年餘,嚴重破壞社會生產,唐朝從此由盛轉衰,北方形成藩鎮割據局面。
3樓:原上的風
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指安祿山(也指安慶緒),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義),安史之亂是指他們起兵反對唐王朝的一次叛亂。安史之亂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結束,前後達7年之久。
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
主要有幾個大過程:祿山起兵、唐軍抵抗、長安失守、肅宗即位、祿山被殺、思明覆叛、思明稱帝、平定亂事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4樓:嶳鵀蠞
5樓:茅好慕淵
安史之亂起於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結束於763年(唐代宗寶應元年)前後近八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過程:玄宗晚年,也就是天寶年間,已經失去了開元年間的進取心,朝政腐敗,任用奸臣,如李林輔,楊國忠等人.
結果導致軍閥擁兵自重.安祿山就是其中之一.於是他乘中原地區兵力空虛,發動了叛亂.
安史之亂簡介(背景、內容及影響)
6樓:匿名使用者
安史之亂簡介: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擴充套件資料:
背景:唐代經歷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的“治巨集貞觀,政啟開元”“貞觀遺風”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後,成為了一個國富民強的國家,經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達至鼎盛。安史之亂髮生後,對唐朝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內容:1、藩鎮崛起
安史之亂前的唐朝疆域
隨著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間屢次開疆拓土,先後平定遼東、東、西突厥、吐谷渾等地區,使唐朝成為一個國境極為遼闊的國家。同時,為了加強**對邊疆的控制、鞏固邊防和統理異族,唐玄宗於開元十年便於邊地設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
此等每以數州為一鎮的節度使不單管理軍事,而且因兼領按察使、安撫使、支度使等職而兼管轄區內的行政、財政、人民戶口、土地等大權,這就使得原來為一方之長的州刺史變為其部屬。據《新唐書 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
節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為唐皇室隱憂。
2、外重內輕
唐初,全國實行府兵制共置634個折衝府,其中有261個位於保衛京師長安的關中,故軍力是外輕內重,保證唐室有足夠的兵力保衛京師及其政權。唐玄宗開元十年設定節度使,許其率兵鎮守邊地,軍力日漸強大,漸有凌駕**之勢。開元十四年時,京師守衛改由彍騎負責。
而天寶年間,邊鎮兵力達50萬。而安祿山一人更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這三地之間地域相連,兵力又於諸鎮之中最強,擁兵20萬,實力強大。
相反,**兵力則不滿8萬,形成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面,漸漸形成地方反過來威脅**的危機。
從貞觀年間開始,任用將領裡的蕃將如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都是因為忠誠效力而獲得提拔,但是仍然不能當上將,皆由大臣控制,所以上面還有餘權可以節制下屬。先天、開元年間,大臣中如薛訥、郭元振、張嘉貞、王晙、張說、蕭嵩、杜暹、李適之等人,都是從節度使而升為宰相的。
李林甫擔心儒臣因籌劃方略而得戰功,又得高位,因而想杜絕這一條升官接近皇帝的路,好鞏固自己的權勢,於是勸說唐玄宗:“以陛下的雄才大略,國家富強,而夷狄還有沒被剿滅的原因,都是因為文官為將,他們不敢冒矢石身先士卒。
不如任用蕃將,他們生的雄健,哺養在馬背上,成長在行陣中,天性驍勇。如果陛下能感化他們而任用之,他們定能效死,夷狄就不愁不能剿滅了。”唐玄宗同意他的說法,因而讓安思順代替李林甫統領節度,提拔安祿山、高仙芝、哥舒翰等專為大將。
林甫看中了這些人都不是漢人,沒有入朝當宰相的資格,因此之故安祿山能專控三個道的精銳部隊,十四年不遷動。唐玄宗信任李林甫的策略,不懷疑。
3、玄宗怠政
開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國家無事,唐玄宗逐漸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加腐敗。唐玄宗更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安祿山為自保和升官拜楊貴妃為母親。
由提倡節儉變為揮金如土,如曾將一年各地之貢物賜予李林甫。
他又把國政先後交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劍的宰相,任內憑著玄宗的信任專權用事達十九年,杜絕言路,排斥忠良。楊國忠因楊貴妃得到寵幸而繼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財,以致群小當道,國事日非,朝政腐敗,讓安祿山有機可乘。
4、將相不和
安祿山兼三大兵鎮獨掌大軍,其中精銳唐朝正規軍已達到15萬,擁兵邊陲,其手下驍勇善戰,甚獲玄宗寵信,引來宰相楊國忠忌恨。兩人因而交惡,而唐玄宗又對此不加干預。安祿山久懷異志,加上手握重兵,意圖以討之名舉兵叛唐。
影響:一、社會混亂;
二、藩鎮割據;
三、剝削加重;
四、邊疆不穩;
五、經濟重心南移;
六、西域得失;
七、佛教復興。
安史之亂的簡介
7樓:淚
簡介: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朝發動,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由於發起反唐者乃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背景簡介:
唐代經歷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的“治巨集貞觀,政啟開元”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後,成為了一個國富民強的國家,文治武功在唐玄宗開元年間達至鼎盛。安史之亂髮生後,對唐朝的經濟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8樓:張風富志勇
杜甫在安史之亂中去哪兒了,安史之亂,杜甫流落到哪
一開始漂泊無依,有一段時間被叛軍虜去長安,其間寫下 春望 後來出來了,在友人幫助下住於一草堂中,有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為證。 很明顯三,成都。杜甫草堂。 四處飄零,後來在現在的成都杜甫草堂那裡安家 安史之亂,杜甫流落到哪? 月似當時 浣花溪。杜甫草堂是唐代詩人杜甫,安史之亂後流寓成都時的故居,又稱浣...
為什麼出現安史之亂,為什麼會爆發安史之亂呢
京城 老炮兒 李隆基執政時,番邦勢力逐漸增強,產生了外重內輕的軍事格局,再加上執政懈怠,沉陷與美色之中難以自拔,給了安祿山等人以可趁之機。 原因很多,但都逃不過一條 被逼的 森華皓 鮮卑人宇文泰為了得到中原正統性整合漢人,於是決定復周禮,但周禮是貴族主導的一種禮儀行生活方式。但漢人貴族已經都在魏晉墮...
杜甫描寫安史之亂的名句,杜甫在安史之亂時寫的古詩
袁梓巖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