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科舉制的特點 作用及考試內容

時間 2021-06-29 23:13:54

1樓:匿名使用者

1樓 「宋代的選官制度」,當時並沒有八股選士的說法,其官吏的選任,沿用唐代的科舉制度,但宋代由於經濟上的發展和門閥制度的衰落,科舉考試向庶族地主及中小地主知識分子廣泛開放。對於士大夫,正如陳傅良在《答林宗簡》所說的「家不尚族譜,身不重鄉貫」,只要文章、詩賦合格,就可錄取。這是擴大統治階級基礎的重要措施。

有常科、制科和武舉。考試的科目:《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經、明法等科。

考取的人,稱為進士,考試內容著重詩賦。除進士科外,諸科則重帖經、墨義。

神宗年間,王安石變法,廢除考詩賦、帖經、墨義。每個考生在《易》、《詩》、《書》、《周禮》、《禮記》中任選一經,兼治《論語》、《孟子》,每試四場,考試方式是試策、試論、及**大義。王安石著手整頓太學。

將太學生分為三等:外舍、內舍和上舍。以考試的成績和平時的表現作為升舍、應試和授官的根據。

這種制度稱為「三舍法」。

而後,司馬光執政,將王安石的三舍法廢除,將進士分為經義和詩賦兩科,罷試律義。這樣一來,進士便分為兩種,一曰經義進士,一曰詩賦進士。

直至南宋未年,選舉制度又反覆過幾次,終於在南宋建炎二年(公元2023年)恢復司馬光時的詩賦和經義兩科進士,至宋末不革。

謝謝採納!!!

2樓:匿名使用者

▲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改革時期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

"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

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範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等;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範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

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

二、三百人,甚至

五、六百人。對於屢考不第的考生,允許他們在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叫特奏名。也可奏請皇帝開恩,賞賜出身資格,委派官吏,開後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試製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製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

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幹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科舉考試製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

宋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分三甲放榜。

南宋以後,還要舉行皇帝宣佈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於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後各代仿效,遂成定製。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

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從宋代開始,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並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從隋唐開科取士之後,徇私舞弊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此,宋代統治者採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謄錄制度的建立。

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宋太宗時,根據陳靖的建議,對殿試實行糊名制。後來,宋仁宗下詔省試、州試均實行糊名制。

但是,糊名之後,還可以認識字畫。根據袁州人李夷賓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謄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

這種制度,對於防止主考官徇情取捨的確產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於政治日趨腐敗,此項制度也就流於形式了。宋代在考試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沒有革除科舉的痼疾,反而使它進一步惡化。

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革。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

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

熙寧八年,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

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

後來隨著政治鬥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宋朝科舉制的作用

3樓:匿名使用者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

"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

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範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等;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範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

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

二、三百人,甚至

五、六百人。對於屢考不第的考生,允許他們在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叫特奏名。也可奏請皇帝開恩,賞賜出身資格,委派官吏,開後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試製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製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

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幹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科舉考試製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

宋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分三甲放榜。

南宋以後,還要舉行皇帝宣佈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於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後各代仿效,遂成定製。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

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從宋代開始,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並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從隋唐開科取士之後,徇私舞弊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此,宋代統治者採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謄錄制度的建立。

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宋太宗時,根據陳靖的建議,對殿試實行糊名制。後來,宋仁宗下詔省試、州試均實行糊名制。

但是,糊名之後,還可以認識字畫。根據袁州人李夷賓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謄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

這種制度,對於防止主考官徇情取捨的確產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於政治日趨腐敗,此項制度也就流於形式了。宋代在考試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沒有革除科舉的痼疾,反而使它進一步惡化。

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革。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

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

熙寧八年,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

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

後來隨著政治鬥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4樓:旅元德

在全國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了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5樓:牛津中階

促進了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6樓:令狐天冷小童鞋

北宋是科舉制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北宋科舉制較之唐代日趨成熟,而元明清三代之科舉制也基本依於北宋的模式。本文擬從公開考試、公平競爭、公正錄取三方面對北宋科舉制的科學性進行分析與歸納,從一個新的角度重新看待科舉制。

7樓:匿名使用者

進一步加強了**集權,從宋開始的糊名制有效的抑制了考生因恩因感謝考官形成朋黨,對**構成威脅。廢除了唐的詩賦考試,讓**更加務實的,增強了**的行政素質。

8樓:匿名使用者

宋朝是中國封建時代科舉制度的重要轉折時期,已然變化了的社會政治、經濟情況,對科舉考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宋朝科舉考試打破了門第限制,以個人才能為錄取標準;同時,考場規則進一步完善,考試內容更關涉治國安民之策,以便於選拔到真正有用的人才。科舉制度的這些變革,對當時社會的價值取向也產生深遠影響,形成公正平等、崇文重學、經世致用和憂國憂民的價值觀,並以此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宋代科舉制的優劣 10

9樓:孫瑞灃

宋代科舉的好處:

1、英雄copy不問出身,誰都可以參加考試,尤其是草根階層,科舉成了他們改變人生命運的唯一機會

2、擴大了錄取人數,吸引全國人民參加考試,從而全國掀起了讀書熱,文化開始繁榮

3、採用了殿試製度,糊名法、譽錄法、別頭試、複試權貴子第等改革措施最大限度保證了考試的公平,限制了權貴子弟進入官場

弊端:1、錄取人數過多,導致宋朝的官僚體系十分龐大,養這麼多官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

2、導致社會重文輕武,軍人地位和待遇都低,因而打起仗來往往出工不出力,最後宋朝亡於外敵入侵

3、讓很多有其他本事卻考不過科舉的人得不到重用,他們就會反對朝廷,引起社會不穩定

科舉制誕生時,統治者選拔人才的考試內容是A儒家經書B對時事的看法C科技知識D風俗民情

9點說史 a 儒家經書 隋朝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制度。唐代,明經 進士兩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 墨義。帖經與墨義,都需要熟讀經傳和註釋,詩賦則需要具有很高的文學才能。宋代,王安石把 易官義 詩經 書經 周禮 禮記 稱為大經,論語 孟子 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

唐朝科舉制考試內容有沒有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明清時期科舉的內容,稱為 八股取士 肯定有,四書五經是根本! 肯定有啊!著名的八股文啊!朱元璋大興 吶! 中國封建王朝通過設立各種科目公開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創始於隋,形成於唐,完備於宋,強化於明,至清趨向衰落。歷經1300餘年,對中國封建社會中 後期的政治 經濟 教育 文化觀念和社會風尚...

為什麼說宋朝的科舉考試最簡單?宋朝科舉制度是什麼?

科舉制自隋朝開創以來,對中國文明歷史有著承上啟下的影響,到了宋朝,科舉制度打破了階層限制,不再由貴族把持,滿城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因為宋朝當時的皇帝非常尊重讀書人,只要是有文化的知識分子,無論年齡有多大,當時的考試隨便答答題,就可以保送他們到朝廷,謀一個小小的官職。中超的科舉考試已經沒有之前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