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和春秋五霸分別是誰,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是什麼?

時間 2021-06-18 08:13:10

1樓:糾纏ow03櫛

英文:the seven states in the epoch of warring states. 定義:戰國七雄指歷史上東周戰國時期七個最強的諸侯國的統稱。

春秋時期(5個)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七個諸侯國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被史家稱作「戰國七雄」。 別稱:七個諸侯國之中,除秦國在崤山以西之外,其餘六國均在其東。

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都城: 國名||都城||現今所在地 楚國||鄢郢||湖北江陵西北 齊國||臨淄||山東淄博 燕國||薊||河北北京一帶 韓國||新鄭 ||今河南新鄭 秦國||咸陽||陝西咸陽 魏國||大梁||前都城安邑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至今河南開封 趙國||邯鄲||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 秦始皇,是姓嬴的後裔,姓嬴名政,據史記記載,他當時叫嬴政,因出生在趙國,母親是趙人,又稱趙政。

秦昭襄王(公元前324——前251年),秦武王之異母弟,名則,一名稷,戰國時秦國的國君,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初由其母宣太后當權,外戚魏冉為相,史稱「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魏冉舉白起為將,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的河東和南陽、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公元前266年,昭王聽信魏人范雎的話,奪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權,拜范雎為相,改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公元前256年又滅亡東周,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秦孝公(前382-前338)前361年即位,在位24年。 秦孝公嬴渠樑,秦獻公子,即位時秦國比較落後,遭東方各國歧視,他任用衛鞅為相,實行變法,即「商鞅變法」,鼓勵生產,**行賞,實行連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國廢除奴隸制的過程,國力提高很快,秦孝公死於前338年,時年45歲。

他死後商鞅被殺,但變法的成果被繼承下來,秦國逐漸發展成為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齊威王(-前320)前356年即位,在位36年 齊威王田因齊,齊國國王本是姜姓,是姜子牙的後人,齊威王的祖父廢掉齊王,自立為齊國主,齊威王即位時已三世。他很注意選拔人才,用孫臏為軍事,兩次大敗魏軍,並在馬陵射殺魏將龐涓,從此魏國一蹶不振。

齊威王還從諫如流,鄒忌諷齊王納諫寫的就是齊威王。他在位36年,死於前320年。 魏惠王(-前319)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魏惠王魏塋,魏武侯子。

即位時魏國是鼎盛時期,但在以後的戰爭中,大敗於齊國,開始衰弱,他死於前319年。 燕昭王(-前279)前311即位,在位32年 燕昭王姬職,周召公三十八代孫。燕國在戰國七雄中最小,屢次敗於齊國,燕昭王發誓報仇,他以重金求賢才,招到樂毅等人,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趙,楚,韓,魏諸國大舉伐齊,大敗齊軍,陷齊城七十餘。

燕昭王死於前279年。 趙武靈王(-前295)前325即位,在位27年 趙武靈王趙雍。趙國是經「三家分晉」後建立的諸侯國,趙武靈王即位時屢受匈奴侵擾,他進行改革,「胡服騎射」,獎勵耕戰,國力日強,前298年,他讓位與兒子何,後因內亂死於沙丘宮中,趙國大亂。

2樓:鏡音雙子

齊、楚、燕、韓、趙、魏、秦 戰國時期,諸侯國已經為數不多了,有七個諸侯國歷史上稱它們叫「戰國七雄」。你們知道戰國七雄是哪七個國家嗎。有齊、楚、燕、韓、趙、魏、秦等七個。

西邊是秦國,齊國在東邊,燕國在東北面,趙國在北面,楚國在南面,魏國和韓國夾在中間。 ************************* 關於春秋五霸的問題,原創者孟子並未說明五霸具體是說哪五人,因此後人諸多猜測,單就戰國及漢代至少已有四種不同的排列: 墨子、荀子稱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為五霸; 《左傳》、《史記》、應劭、趙岐以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為五霸; 《白虎通義》以齊桓、晉文、秦穆、楚莊、吳闔閭為五霸; 《漢書》顏師古注引江以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吳夫差為五霸。

3樓:手機使用者

春秋五霸: 一說: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 二說: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hé lǚ),越王勾踐 戰國七雄 齊、楚、燕、韓、趙、魏、秦

4樓:遊恨

戰國七雄」指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齊、楚、燕、韓、趙、魏、秦 「春秋五霸」 一種說法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人基本確定,其歷史功績也不容置疑,但史學界多傾向於前者。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是什麼?

5樓:裝甲擲彈兵水瓶

一、春秋五霸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290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

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歷史上把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其說首見於《左傳》。

關於春秋五霸,各類史家、學者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兩種最具代表性的:

1、《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2、《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二、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戰國時代最後三十多年,山東六國已無力與秦國對抗,秦國不斷向東蠶食六國國土,後來至秦王嬴政在位時,一舉滅六國,一統中國。

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

公元前287年,蘇秦、李兌合齊、楚、趙、魏、韓五國,合縱攻秦,罷於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

公元前286年,齊滅宋,秦遂主謀合縱攻齊。前284年,燕昭王使樂毅為將,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攻入齊都臨淄,佔領齊國長達五年。

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組織**,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這以後秦的對手主要是趙國。秦在進一步削弱楚的基礎上,向東積極發展,與趙形成正面對抗。

公元前262-260年,秦、趙在長平邑(今山西晉城高平市)激戰,秦大敗趙(長平之戰)。

公元前259年,秦進圍趙都邯鄲,達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除邯鄲之圍。趙雖轉危為安,但受創慘重。

公元前251年,燕乘趙國新敗,出兵攻趙,反被趙國擊敗。然而在秦的威脅下,東方六國又結成暫時的聯盟。

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於河外。

公元前241年,趙龐煖合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但為秦所敗。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乘勢各個擊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天下,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

擴充套件資料:

戰國百家爭鳴

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時期,史稱「百家爭鳴」。

以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慎到、樂毅、劇辛、韓非、李斯等人為代表的法家在戰國時期獨步天下。

楊朱學派的為我、貴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

墨子(約前479年—前381年)的墨家主張兼愛、非攻。

張儀、公孫衍、蘇秦和范雎等縱橫家,以謀略遊說天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的儒家主張守舊。

許行的農家主張君民並耕而食。

惠施、公孫龍、鄧析子等名家主張辨別「名實同異」的邏輯。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發展道家的無為而治。

鄒衍(約前305年—前240年)的陰陽家提倡「五德終始說」。

兼取各家學說的雜家,以《呂氏春秋》的帝王學為代表,還有喜歡引用歷史典故和寓言故事的**家虞初、燕丹子,世稱「九流十家」。

戰國時期的連年混戰使軍事理論和技術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孫臏兵法》、《鬼谷子》、《吳子兵法》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

6樓:心願誠帆

春秋五霸是五個君王,戰國七雄是七個國家。

一、春秋五霸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290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

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併,到後來只剩較大的幾個。

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歷史上把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其說首見於《左傳》。

關於春秋五霸,各類史家、學者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兩種最具代表性的:

1、《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2、《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二、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末期(東周滅亡前夕)七個較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無數次兼併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從數百減少到數十。

到戰國後期,僅剩下七個實力較強的周天子分封或自立的諸侯國,分別為燕國、秦國、楚國、齊國、韓國、趙國、魏國,合稱為「戰國七雄」。

在這七雄之中,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燕太子丹謀刺秦王政失敗導致身死國滅後,公元前221年,秦軍進而圍臨淄滅齊,結束戰國群雄割據。

擴充套件資料

春秋五霸,春秋時期五個諸侯之長。霸,政之名,即伯,音轉為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為挾天子以令諸侯。

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此時的諸侯爭霸戰爭,為之後的戰國時期的兼併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國力最強。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由於郡縣制度的加強,以獲取土地、財富、人口的國家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的土地逐漸走向新的時代。

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的文化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時期,史稱「百家爭鳴」。

中原經濟技術的新發展與各國相繼圖強而的舉國變法,名士的縱橫捭闔,宿將的戰場爭鋒,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典故。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是什麼?

春秋五霸是齊桓公 晉文公 楚莊王 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戰國七雄是齊國 楚國 燕國 韓國 趙國 魏國 秦國。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時期稱霸的五個諸侯,分別為 齊桓公 宋襄公 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分別為 齊 楚 秦 燕 趙 魏 韓。在這七雄之中,除秦國以外,...

戰國七雄是哪幾人,春秋五霸是哪些人 戰國七雄又是誰

酸菜魚的娛樂 戰國七雄指的是七個國家 齊國 楚國 燕國 韓國 趙國 魏國 秦國。1 齊國,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姓呂氏齊國和田齊兩個時代。2 楚國,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楚國在周文 武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史稱 大啟...

戰國七雄是哪七雄,戰國七雄,是哪七雄?

歷史知識總是背了就忘,我來教你一招。戰國七雄是哪七雄我有更好的答案戰國七雄指歷史上東周 春秋時代與戰國時代的合稱 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 公元前770 年 公元前476年 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 實力最強的七個諸侯國分別為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