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霽雨若初
1、貞觀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為尚書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於臥榻召見魏徵詢問得失,魏徵直言不諱,前後上諫兩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納。
2、同年,河北一帶原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舊屬因玄武門事件搞的人人自危,李世民派魏徵前往河北進行安撫。路上魏徵正好碰見太子千牛李志安、齊王護軍李思行被押往京城,魏徵讓將二人釋放,仍舊任命官職,這樣河北太子舊屬才會相信李世民是真的要赦免他們。
3、貞觀三年(629年),魏徵被任命為祕書監,開始參預朝政。魏徵上奏李世民帶領學者將古籍分為四部,並對其進行校定。
4、貞觀五年(631年),李世民與魏徵談及了選人為官一事,魏徵說先要了解他的才能,然後稽核他的品德,以及愛好這些。長樂公主李麗質因長孫皇后所生,李世民對她特別鍾愛,將她許配給長孫無忌之子長孫衝。
5、貞觀六年(舊唐書魏徵傳為貞觀五年)開始準備嫁妝,唐李世民對眾臣說「長樂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並所鍾愛。今將出降,禮數欲有所加」。大臣紛紛表示「陛下所愛,欲少加之」,於是進言請求雙倍於永嘉長公主,李世民欣然同意。
然而魏徵對此表示反對。因為永嘉公主乃是長樂公主的姑姑。此舉逾越了禮制。李世民回宮把此事告訴了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得知此事後感嘆魏徵能「引禮義抑人主之情」,並對他大加讚賞。特地派人前去賞賜給魏徵絹四百匹、錢四百緡,並傳口訊說:「聽聞你正直,現在見識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變」。
在李世民並未有所表示的時候,長孫皇后直接對魏徵加以賞賜,並暗示自己會給予支援,可謂給魏徵注入了強心劑。也正是因為有長孫皇后這樣的靠山,魏徵的正義直諫才會這般順利。不久魏徵晉升爵位為郡公。
拓展資料: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鉅鹿下曲陽(現晉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建立「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諡號「文貞」。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2樓:匿名使用者
魏徵剛正不阿,直言進諫,輔佐當朝忠心耿耿。
3樓:柏清俊
kkk哦就kkk咯骷髏王我餓
魏徵進諫的故事
4樓:
1、魏徵進諫,凡是他認為正確的意見,必定當面直諫,堅持到底,決不背後議論。
有一次,唐太宗對長孫無忌說:「魏徵每次向我進諫時,只要我沒接受他的意見,他總是不答應,不知是何緣故?」未等長孫無忌答話,魏徵接過話頭說:
「陛下做事不對,我才進諫。如果陛下不聽我的勸告,我又立即順從陛下的意見,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豈不違背了我進諫的初衷了嗎?」
太宗說:「你當時應承一下,顧全我的體面,退朝之後,再單獨向我進諫,難道不行嗎?」魏徵解釋道:
「從前,舜告誡群臣,不要當面順從我,背後又另講一套,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現,而是陽奉陰違的奸佞行為。對於您的看法,為臣不敢苟同。」太宗非常讚賞魏徵的意見。
2、在國家大政方針上,尤其是大亂之後撥亂反正,魏徵主張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緩。唐太宗即位之時百廢待興。
一天,他問魏徵:「賢明的君主治理好國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徵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說:
「聖明的人治理國家,就像聲音立刻就有迴音一樣,一年之內就可見到效果,二年見效就太晚了,怎麼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
尚書僕射封德彝嘲笑魏徵的看法,魏徵說:「大亂之後治理國家,就像餓極了的人要吃東西一樣,來得更快。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事在人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
」太宗聽從了魏徵的意見,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只過了三兩年,唐朝就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
3、對於唐太宗的品德修養,魏徵也很重視。他直言不諱的對太宗說:「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他還引用荀子的話告誡太宗:「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這句話對唐太宗震動很大,他一直牢記在心。一次,太宗問魏徵怎樣做一個明君而不要做一個暗君,魏徵就講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虞世基專門投隋煬帝所好,專說順話,不講逆耳之言;專報喜,不報憂,結果隋朝滅亡。
由此魏徵得出了一個著名的結論,即「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4、魏徵主張取信於民,不要朝令夕改,讓人無所適從,唐朝原定18歲的男子才能參加徵兵服役。一次,為了多徵兵鞏固邊境,唐太宗要求16歲以上男子全部應徵,魏徵堅決不同意。他說:
「涸澤而漁,焚林而獵,是殺雞取卵的做法。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為了充數把不夠年齡的人也弄來呢?況且這也是失信於民。
」唐太宗問自己是否有失信於民的事,魏徵舉了三個例子。太宗雖然覺得言詞尖刻,難聽刺耳,但心中仍很高興,認為魏徵忠於朝廷,是以精誠之心輔佐自己以信義治國。於是便下令停止執行徵召中男入伍。
同時獎賞魏徵金甕一口,以資鼓勵。
5、在個人享樂方面,魏徵經常犯顏直諫。有一次,唐太宗從長安去洛陽,因為當地**的東西不好,唐太宗很生氣。
魏徵對太宗說:「隋煬帝就是因為無限制的追求享樂而滅亡的。現在因為**不好就發脾氣,以後必然上行下效,各地方拼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滿意。
**是有限的,人的奢侈慾望是無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劇又該重演了。」太宗聽了這番話肅然心驚,以後很注意節儉。
5樓:那一抹彩虹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漢族,唐鉅鹿人(今河北邢臺市鉅鹿縣人,又說河北晉州市或河北館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
貞觀中後期,整個社會的形勢越來越好。李世民對創業之初的困境漸漸淡忘,勵精圖治的銳氣也漸漸消磨了,滋長了帝王的奢侈之心。飽經憂患的魏徵,看在眼裡,急在心頭。
有一次,唐太宗去洛陽,路上住在顯仁宮(今河南宜陽縣)。大隊人馬安頓下來,侍女奉茶,太宗一看茶盤、茶杯都是幾年前來這兒用過的舊銀器,心中很是不快,命人把總管叫來,狠狠地訓斥了一通。總管心想:
貞觀初年,皇上您自己省儉得很,怎麼如今嫌這嫌那的呢?心裡不明白,嘴上卻只好認錯,趕忙命御廚將皇上的晚餐多加了幾樣海鮮。晚上,太宗來到餐桌前,瞥了一眼,又大為不悅:
「怎麼搞的,海味不見薪奇,山珍又少得可憐,總管**去了?快把他貶為百姓!」說罷拂袖而去。
第二天,魏徵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便來到太宗的內宮。這時的魏徵已是唐太宗的寵信之臣,進出較為方便,與太宗講話亦自在得多了。敘過君臣之禮後,魏徵轉入正題:
「陛下,臣聞皇上為總管侍奉不好而發脾氣,臣以為這是個不好的苗頭。」
唐太宗不解:「我大唐國家殷實,多花幾個小錢有什麼了不起?再說,我可是一國之君啊!」
魏徵深感唐太宗「當局者迷」,便決計為他指點「迷津」:「陛下,正因為您是一國之君,所以您一開頭,馬上上行下效,整個社會就要形成一種奢靡的風氣,那就糟了。」
「愛卿,請不要把話說得這麼嚴重。國君就我一人,其他人誰敢向我看齊?」
魏徵越發感到問題的嚴重性,他想:皇上經常把隋亡的教訓掛在嘴上,何不以此來警策皇上呢?
「陛下,當年隋煬帝巡遊,每到一地,就因地方上不獻食物或貢物不精而被責罰。如此無限制地追求享受,結果使老百姓負擔不起,導致人心思變,江山丟失。皇上怎麼能效法隋煬帝呢?」
這一著真靈,唐太宗果然大為震驚:「難道我是在效法隋煬帝嗎?」
「是的,陛下!像顯仁宮這樣的**,如果知足的話,會很感滿足的。但如果煬帝來,即使**再豐盛精美一萬倍,也難填他的欲壑。」
唐太宗聽了既震驚又感動:「愛卿,除了你,其他人是講不出這種話的啊!」
在封建時代,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自命為「真龍天子」,傳說龍喉下有逆鱗,如有誰撫之,就要被殺,故批評皇帝就叫「犯龍鱗」,很危險。魏徵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和黎民百姓的安居樂業,不畏「犯龍鱗」,剛直敢言,勇於諫諍,檢點太宗的過失,這該要有多大的勇氣啊!作為一個明君,有時也免不了對魏徵不顧「天子」面子,當面「揭短」而大光其火。
有一次,魏徵又在朝廷上把唐太宗弄得很尷尬。退朝之後,太宗發狠道:「魏徵每次上朝都掃我的面子,我早晚要殺了他!
」當然,唐太宗最終沒有殺魏徵,想通之後,反而更加信任魏徵了。在魏徵為代表的大臣帶動下,貞觀群臣爭相諫諍的空前絕後的局面,它是貞觀之治形成的重要因素。
魏徵也因此得到了唐太宗的特別器重,官至二品,封為鄭國公。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重,唐太宗不斷派人送去藥品和食物,並遣專人到魏徵家中看護,隨時稟報病情。太宗還兩次到魏徵家中探望。第二次,太宗還帶上太子和衡陽公主。
魏徵勉強地拜見了太宗。太宗憂傷地安慰魏徵,叫他好好養病,並流著淚問他有什麼要求。魏徵強支病體說:
「我不愁別的小事,只擔心國家的興亡。」作為太宗的肱股大臣,魏徵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啊!
第二天,魏徵便溘然長逝,享年64歲。
唐太宗悲痛萬分,罷朝五天致哀,命以一品官禮葬,還把魏徵像畫於凌煙閣,經常前往弔唁賦詩,以示紀念。
太宗曾在魏徵像前說:「我用銅作鏡子,可以正衣冠;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知興衰;用人作鏡子,可以瞭解得失。今天魏徵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啊!
」唐太宗把魏徵看作是瞭解自己得失的一面鏡子,這既是對他們君臣關係的生動概括,也是對魏徵的公正評價。
在魏徵進諫的故事裡魏徵是怎樣進諫唐太宗的
6樓:笑談古和今
魏徵是一位剛正不阿,敢於當面指責皇帝錯誤的大臣。但鮮為人知的是,魏徵其實還有「阿諛奉承」的一面,並且用「拍馬屁」勸諫唐太宗改正錯誤。
大約在貞觀十年(636年)前後,太子李承乾的地位出現動搖,崛起的魏王李泰試圖要奪取太子之位。但是以魏徵為代表的不少宰相級重臣堅持「嫡長子繼承製」的禮法,反對魏王李泰當太子。因此李泰總想找個機會壓壓魏徵他們的「囂張氣焰」。
有一次,李泰便跟唐太宗打「小報告」說:「朝廷三品以上(宰相級)的大臣對我不尊重,在路上遇到我都不下車或者下馬行禮!」根據當時唐朝的立法,宰相級別的**只有在見到皇帝和太子的時候才要下車馬行禮,由此可知李泰此言的用心。
但愛子心切的唐太宗一時沒想到這點,還在朝廷上跟宰相發脾氣道:「隋文帝當年放縱自己的兒子,甚至讓他們可以當街毆打宰相。我如今好好管教我的兒子,結果反而放縱了你們這些宰相,在路上見了我的兒子竟敢不下車馬行禮。
」沒想到魏徵說道:「根據禮法,三品以上**(宰相)和皇子親王的地位相等,就不應該下車馬行禮,三品以上**(宰相)並沒有不尊重魏王。隋文帝就是因為不遵守禮法而放縱自己的兒子,結果隋朝滅亡了,兒子們也都死於非命。
」唐太宗聽完魏徵的話後,覺得自己既然是已經超越隋文帝的「千古聖主」,當然不能出現這種事情。於是跟大臣們說:「我本來還以為自己這次為兒子說話是有理的,聽完魏徵的勸諫後才知道自己竟然差點犯下了嚴重的錯誤。」
名人的故事有哪些,名人故事有哪些?
一次老舍家裡來了許多青年人,請教怎樣寫詩。老舍說 我不會寫詩,只是瞎湊而已。有人提議,請老舍當場 瞎湊 一首。大雨洗星海,長虹萬籟天 冰瑩成舍我,碧野林風眠。老舍隨口吟了這首別緻的五言絕旬。寥寥20宇把8位人們熟悉並稱道的文藝家的名字,瞎湊 在一起,形象鮮明,意境開闊,餘味無窮。青年們聽了,無不讚嘆...
歷史故事有哪些,中國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1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藉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 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2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
星座的故事有哪些,星座有哪些神話故事???
黑風 赫五力是宙斯與凡人的私生子,他天生具有無比的神力,天后希拉也因此妒火中燒。在赫五力還是嬰兒的時候,就放了兩條巨蛇在搖籃裡,希望咬死赫五力,沒想到赫五力笑嘻嘻的握死了它們,從小赫五力就被奉為 人類最偉大的英雄 希拉當然不會因為一次失敗就放棄殺死赫五力,她故意讓赫五力發瘋候打自己的妻子,赫五力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