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海水是鹽的「故鄉」,海水中含有各種鹽類,其中百分之90左右是氯化鈉,也就是食鹽。另外還含有氯化鎂、硫酸鎂、碳酸鎂及含鉀、碘、鈉、溴等各種元素的其他鹽類。氯化鎂是點豆腐用的滷水的主要成分,味道是苦的,因此,含鹽類比重很大的海水喝起來就又鹹又苦了。
如果把海水中的鹽全部提取出來平鋪在陸地上,陸地的高度可以增加153米;假如把世界海洋的水都蒸發幹了,海底就會積上60米厚的鹽層。
海水裡這麼多的鹽是從哪兒來的呢?科學家們把海水和河水加以比較,研究了雨後的土壤和碎石,得知海水中的鹽是由陸地上的江河通過流水帶來的。當雨水降到地面,便向低處彙集,形成小河,流入江河,一部分水穿過各種地層滲人地下,然後又在其他地段冒出來,最後都流進大海。
水在流動過程中,經過各種土壤和岩層,使其分解產生各種鹽類物質,這些物質隨水被帶進大海。海水經過不斷蒸發,鹽的濃度就越來越高,而海洋的形成經過了幾十萬年,海水中含有這麼多的鹽也就不奇怪了。
sagecrow 說的好些是錯的,樓主不要參考,「人類又從海水中提取鹽分,所以海水鹽含量相對平衡」,這句話就不對了,雖然說每年人類用的鹽非常多,但是這根本起不到為海洋分擔鹽分過多的重擔(假設鹽真的太多了)。這就好比是氧氣,你說這麼多人無時不刻的在呼吸,而世界的綠化面積在急速減少,我們空氣裡的氧氣怎麼沒有減少呢!
「海洋生物由於長期的進化,細胞內液濃度高於海水濃度,所以不會脫水而死」,這也不對。的確,海洋生物是長期進化了,但也不至於內液濃度高於海水濃度,要是真的高於,那可想而之,它們都會漲死的。
所以說,海洋的生物之所以能存活,是因為它們的細胞液濃度與海水濃度差不多,能保持相對的一樣。
參考資料
2樓:小熊地理
介紹了我國四大鹽場的位置和鹽場選址條件。並且現場採訪如果下雨如何應對呢?
3樓:大貓_忍者
1、混合物:晒,使勁晒,直到晒乾!
2、純淨物:用針對特定鹽的特定試劑,進行化學反應轉換,然後再晒,使勁晒!
從海水中提取鹽的方法?
4樓:小熊地理
介紹了我國四大鹽場的位置和鹽場選址條件。並且現場採訪如果下雨如何應對呢?
5樓:範培勝念庚
提取的方法是將海水引入海灘上的鹽田裡,利用日光和風力逐漸使水蒸發,慢慢濃縮,使食鹽呈結晶析出
從鹽滷中提取氯化鉀晒鹽後剩下的鹽滷中含有氯化鉀、氯化鎂,還含有少量氯化鈉。可利用三種物質溶解度的不同將它們分離開來。分析三種物質
的溶解度可知,室溫(20℃)時,氯化鎂的溶解度(54.3克)大於氯化鉀和氯化
鈉的溶解度。因此,在室溫時向混合物中加適量水,就可將大部分氯化鎂溶解在水中,從而可分離除去氯化鎂。然後根據在27℃以下氯化鉀的溶解度小於氯化鈉的溶解度的特點,向剩餘的混合物中第二次加適量水,就可將氯化鈉溶解於水,從而得到氯化鉀粗品。
將粗品氯化鉀進一步進行結晶和重結晶,可得到精製的氯化鉀。
古代人是怎樣從海水中提取鹽的?
6樓:石油工業出版社
海鹽,也就是利用海水生產的食鹽,產地主要在沿海地帶。海水富含鹽分,古人在地勢較低的地方造晒鹽池,將海水引入,經過風吹日晒,海水逐漸蒸發,留下來的白色結晶就是鹽。除了晒鹽,古人還會用熬煮海水的方式來獲得食鹽,不過這種煮鹽的方式產量並不高。
古代人民如何從海水中提取鹽?
7樓:匿名使用者
古時的人並不將天然鹽看作是鹽,而是稱之為滷。古代人工最早採製的鹽,可能是海鹽。古籍記載,炎帝(一說神農氏)時的宿沙氏開創用海水煮鹽,史稱「宿沙作煮鹽」。
宿沙氏其人,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實際上用海水煮鹽,應當是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經過長期摸索和實踐創造出來的。也許宿沙氏將煮鹽的方法提升推廣,後人也就將採製海鹽的發明權歸到了他的頭上。
湖鹽又稱池鹽,內陸的鹽湖,由於受乾燥氣候影響,能夠自然生成結晶鹽。歷史上古老的河東鹽池,就是藉助風和太陽的蒸發作用,自然生成食鹽,史稱「解鹽」、「潞鹽」或「河東鹽」。河東鹽池很早就出現在史籍的記載中,鹽池採鹽的歷史也許並不比海鹽晚。
現在青海省境內的察爾汗鹽湖、茶卡鹽湖即盛產這種池鹽。池鹽具有自然結晶的特點,晉人王著《洛都賦》雲,「河東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沃,成之自然」,是說池鹽不需火煮,自然可得。河東鹽池地處黃河流域,可見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古代先民,應當很早就接觸到這種天然池鹽。
現在很難確定池鹽與海鹽的發現及食用孰先孰後,因為海鹽也可由滯存淺灘的海水經風吹日晒,因蒸發作用而自然結晶生成。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也會很早發現並食用這種自然結晶生成的天然海鹽。
自然生成的池鹽和海鹽,以及露出地表的岩鹽,自然溢流外洩的鹽泉和隨地可得的土鹽,只要在生成這些天然鹽的地域內有人類活動,先民總會或遲或早發現它。只是由於時代久遠,也就不易判定池鹽與海鹽發現的時序先後。
井鹽出現也許稍晚一些,依文獻記述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巴蜀地區。《華陽國志》說是知天文地理、識水脈的李冰發明了鹽井開鑿技術。李冰在治水的同時,勘察地下鹽滷分佈狀況,鑿出了鹽井。
成都等地曾出土一批鹽井畫像磚,形象地再現了古代井鹽生產。
古代採鹽之法
中國古代的海鹽、湖鹽、井鹽,大體都是取滷做原料,或柴火煎熬,或風吹日晒,水分蒸發後便能得到鹽。
宋代以前的海鹽製造,全出於煎煉。海鹽是刮土淋滷,取滷燃薪熬鹽。海鹽鍋煎之法和用具,歷經元、明、清各代更替,並無明顯差異。
嶗山青鹽遲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鹽民才用溝灘之法,改煎為晒,從而結束了煎鹽的歷史。
煎鹽耗費大量柴草,費工費力。從北宋開始,海鹽出現晒法,由於技術的原因,效果並不太好,所以煎鹽仍多於晒鹽。到了清末,海鹽各產區大都改用晒制之法,技術逐漸完善起來。
那些沿海岸線架設的燃燒了幾千年的燒鍋煎鹽裝置,自然成了歷史的陳跡。
在南方如海南島地區,陽光充足,是晒鹽理想的場所。最簡便的方法是用經過太陽晒乾的海灘泥沙澆海水過濾,製成高鹽分的滷水,再將滷水存在池中,在陽光下蒸發結晶成鹽。
井礦鹽的生產分為採滷和製鹽兩個環節,古代提取天然滷法的方法多為提撈法,現代則有氣舉法、抽油採滷法、自噴採滷等方法。在岩鹽型礦區大多采用鑽井水溶開採方法,有的採用單井對流法,有的採用雙井水力壓裂法。古代井鹽製鹽採用煎法,與海鹽煎法相似。
湖鹽分為原生鹽和再生鹽,主要採用採掘法或灘晒法生產。有些鹽湖經過長期蒸發,氯化鈉沉澱湖底,如柴達木盆地的鹽湖,歷經數千萬年變化形成了幹湖,鹽晶暴露在表面,不需經過加工即可直接挖取。湖鹽生產採用灘晒法的歷史悠久,與海鹽早期生產工藝不同。
海陸取滷,日晒火煎,煮海熬波,滷水成鹽。讓人頗費思索的是,煎鹽那樣費力,歷史上卻一直在採用這個方法。在西南有的井鹽區因為煎鹽,將周圍的樹木砍伐光了,不僅造成了環境的破壞,最後也使得鹽井因缺乏燃料而停產。
當然那也是不得已的事情,西南井鹽產區光照少,鹽工們不可能想到讓太陽來晒鹽。不過東部海鹽產區並不缺少光照,但晒鹽開始的時間依然很晚,似乎不完全是技術問題。倒是池鹽的晒鹽技術出現很早,發展也很成熟。
可是這進步的技術,為什麼沒有在更早的時候影響到海鹽生產呢?
8樓:匿名使用者
也是晒的啦!讓海水蒸發就是鹽了!跟現在一樣只是古時的鹽沒有淨化消毒而已!
9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人和現在人一樣都是用晒得辦法,晒鹽一直都沒改變,就是通過晒來把水分蒸發掉,剩下的就是鹽!
10樓:匿名使用者
鹽,有三種,一種是海鹽,用晒的方式提煉,一種是井鹽,一般用煮的方式提取,當然還有最後一種,就是天然的食鹽,直接可以食用。
鹽是怎樣從海水中提煉出來的
11樓:無法無天的漢子
現在的工廠化製鹽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傳統的製鹽工藝,一種是現代的真空製鹽工藝。
從海里抽上來的是滷水,滷水10度左右,抽上來的滷水直接輸送到蒸發池,從蒸發池一步一步再蒸發下去,為什麼要上這幾步池子蒸發呢?一個去雜質,再一個提高濃度,濃度達到24度左右才能進入結晶池去結晶,上邊這一塊屬於滷水蒸發。低度滷水蒸發的同時,也把滷水中的雜質逐步過濾沉澱下去,然後,更高濃度的滷水才能進入結晶池,結晶成鹽粒。
從上邊蒸發池的滷水濃縮成24度飽和液後,直接灌入結晶池,進入結晶。當鹽結晶到足夠大的時候,就可以豐收了。工廠化製鹽到現在只完成了一半的工序,在工廠裡,原始的大粒鹽還要被粉碎清洗,然後再進入離心機裡甩幹加碘,最後才被輸送出來包裝。
現在我們所吃的合格碘鹽是通過真空的工藝生產的。 真空製鹽的原料是以優質地下滷水為原料,經提取、蒸發、濃縮後所製得飽和滷水做為真空製鹽的原料滷水。原料滷水在進入車間後,分別經過四步:
第一步是蒸發濃縮,滷水分別入三個灌以後,經過被蒸汽加熱,逐步濃縮,最後在這出了鹽。第二步是鹽的洗滌,鹽漿被送入洗鹽器中,被沉澱的化鹽滷水進行洗滌,可以這樣洗滌,可以洗除鹽表面的可溶性雜質,可增加鹽的白度也可使氯化鈉的濃度增高,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鹽的純度高。
經過前邊兩個環節被洗滌後的鹽,再進入第三個環節在離心機裡脫水,脫水後對鹽進行加碘工作,加完碘的鹽再經過乾燥床烘乾後,進入震動篩,對鹽進行篩選,將大顆粒的鹽篩出,使鹽的顆粒比較均勻。在這裡要注意的是,由於加碘這一環節採用的是全自動加碘機,所以這項工作是既簡單又科學的。 全自動加碘機,所採用的方法是溼法加碘,就說咱們購進的碘酸鉀是一種粉末狀的固體,首先要把它按比例配成4%的溶液才可以。
在配置溶液的過程當中,要注意三方面的問題,第一就是它所配置的溶液必須是4%的,如果是高於這個高度的話,那麼有一部分碘酸鉀就溶解不了,甚至會造成一定的浪費,如果說低於這個濃度的話,那麼就會增加食鹽中的含水量,影響產品的質量。第二個應該注意的方面就是溶解碘酸鉀的水溫是60度以上,那麼說低於這個60度,碘酸鉀有一部分溶解不了。第三個應該特別注意的方面就是在溶解碘酸鉀過程中必須要充分攪拌,使它新增到鹽中的含量保持均勻,只有注意到這三方面,並完全做到這三方面,才能保證鹽的加碘量均勻,也就說才能達到國家要求的每公斤食鹽中含有20—50毫克碘這一標準要求。
12樓:匿名使用者
鹽的利用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周禮》中的鹽人就是當時掌管鹽務的官職。漢代就設定了鹽官管理鹽稅。
歷代封建王朝都把鹽稅作為一種剝削和掠奪人民的方法,國外也是這樣。古代的不少民族,往往為了鹽而引起戰爭。公元98年,為了搶奪鹽的資源,日爾曼民族的哈脫和希連朋兩個部落之間發生戰爭,結果哈脫部落被滅絕了。
在鹽的發展史上,經歷了很多次的演變,主要有以下三次大的革命:
第一次:能吃就行。在這個時期,人們對於食鹽的組成基本上沒有標準,只要乾淨,苦味低些,是鹹的就可以了。
這種食鹽很多都是從海水中提煉出來的,沒有經過其他處理,質量很差,其中還含有一些有害物質。
鹽依照自然存在的狀況,鹽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和礦鹽四種。我們都知道鹽是通過對含鹽的滷水或海水進行結晶後加工提煉獲得的。但是,真正食鹽的提煉方法並不是如此簡單的。
例如: 在四川自貢市仍有一口至今仍延續著古法制鹽的古井。從那裡我們可以瞭解到古代井鹽得製作方法。
?煉製井鹽的工序繁多。
首先需要配滷,它的原料是滷水,分為黃滷和黑滷兩種,黃滷是種成褐色的溶液,其中含有大量的鋇離子,用它煮出的鹽味苦而且有毒;黑滷則是一種黑色的溶液,它含有大量的硫酸根離子,也是種對人體不利的物質。那麼如何煉製出可以食用的井鹽的呢?
勞動人民發現要想把黃滷中的鋇離子和黑滷中的硫酸根離子去掉,只要把黃滷和黑滷按一定的比例調配在一塊,這樣鋇離子和硫酸根離子結合生成白色沉澱(現代化學檢驗硫酸根的方法,硫酸鋇白色沉澱),然後把沉澱物去除。
之後,使用反串「滷水點豆腐」的方法,用豆漿來洗滷水,這樣可以使滷水渣淨水澄。由於滷水中有大量的雜質存在,這些雜質包括一些**離子雜質和固體雜質,它們影響了井鹽的質量和顏色,而豆漿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蛋白質可以於這些**離子反應產生能被過濾掉的沉澱,同時蛋白質的表面還有吸附作用,能吸附固體殘渣,所以加入豆漿不但能去除**離子,還能去除殘渣,可謂一舉兩得。
之後是煮鹽,為了縮短煮鹽時間,往往還在熬製過程中加入一種叫「母子渣」的渣鹽,其實就是種已結晶的成鹽,它能誘導鹽滷加速結晶。這樣就得到了潔白的結晶體--井鹽。
第二次:越白越好。19世紀工業革命以後,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提煉鹽的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人們對食用鹽的要求發生了變化,標準是顏色越白越好,顆粒越細越好,純度越高越好,雜質越少越好。
第三次:健康第一。最近幾十年來,有大量醫學研究表明,食鹽攝入過量容易引發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等疾病。
不同生活習慣的人也逐步達成了共識,要避免對食鹽的過度攝入。專家建議每人每天的食鹽攝入量最好在5克以下,因此發明出低鈉鹽,在食鹽中新增鉀之類的替代物。當人們意識到通過在食鹽中新增各種微量元素,可以起到補充人體微量元素的作用時,就產生了健康平衡鹽。
如今,各種各樣的保健鹽在人們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鹽是怎樣從海水中提煉出來的,鐵是怎樣從鐵礦石中提煉出來的?
無法無天的漢子 現在的工廠化製鹽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傳統的製鹽工藝,一種是現代的真空製鹽工藝。從海里抽上來的是滷水,滷水10度左右,抽上來的滷水直接輸送到蒸發池,從蒸發池一步一步再蒸發下去,為什麼要上這幾步池子蒸發呢?一個去雜質,再一個提高濃度,濃度達到24度左右才能進入結晶池去結晶,上邊這一塊屬...
java 從String中提取數字
public static void main string args 用split函式,空格作為引數。轉化為字串陣列,再轉為int陣列。intarray i 就是10個int的陣列。 可以先用s1.split 將字串轉陣列,然後遍歷陣列,迴圈出string,用integer.parseint st...
海水中的鹽是怎麼來的
百分百有緣無分 在海洋剛形成時,海水並不像現在這麼鹹,它是後來慢慢地變鹹的。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內部不斷釋放出大量的水蒸氣。這些水蒸氣在天空中遇冷凝結成雨,降落在地表,形成湍流不息的地表徑流。它們穿過千山萬壑,彙集到原始窪地中,形成了原始海洋。那時候,海水中的含鹽量可遠沒有現在這麼高。然而,在漫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