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手機使用者
中國在神
八、神九、神十任務中,將突破無人與有人飛船對接技術,並建設首個名為「天宮一號」的空間實驗室。這是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神七任務總指揮部副總指揮長張建啟在接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專訪時透露的。 「天宮一號」之後,將發射「神八」、「神九」、「神十」與之對接。
關於對接型別,張建啟說,「神八」肯定是無人對接,有人對接是「神九」還是「神十」,主要看「神八」交會對接是否順利,只有3次對接成功,第二步戰略目標才能全部達到。 「交會對接」成功無疑是達成戰略目標的關鍵,而這是舉世公認的航天技術瓶頸,在國外載人航天活動早期,航天器在空間交會對接過程中就曾失敗。比如,俄羅斯「進步m3-4」飛船與「和平」號空間站在對接過程中「相撞」。
對於我國的交會對接技術實力,神舟飛船原總設計師戚發軔說,「神舟」系列飛船從「神舟」八號開始有了許多技術改進,成為一種嶄新的天地往返飛行器。其中,交會對接功能是其最主要的特色,航天員可以根據電檢視像操縱飛船,使其緊跟目標飛行器 。 中國在研的空間實驗室採用兩艙結構,分別為實驗艙和資源艙。
實驗艙可保證艙壓、溫溼度、氣體成分等航天員生存條件,可用於航天員駐留期間在軌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後錐段安裝再生生保等裝置。實驗艙前端安裝一個對接機構,以及交會對接測量和通訊裝置,用於支援與飛船實現交會對接。資源艙為軌道機動提供動力,為飛行提供能源。
2樓:匿名使用者
天宮一號與什麼飛船對接?
3樓:天淵樂園
天宮bai一號2023年11月3日凌晨實現du與神舟八號飛船的對接任zhi務。2023年6月dao18日下午(內14時14分)與神舟九號對接容成功。
天宮一號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於2023年9月29日21時16分3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飛行器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設計在軌壽命是2年,在分別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飛船進行交會對接後,最終將主動離軌,隕落南太平洋。
天宮一號的發射標誌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同時也是中國空間站的起點,標誌著中國已經擁有建立初步空間站,即短期無人照料的空間站的能力。
天宮一號是一個短粗的圓柱體,內部分為兩個艙。前半部分是實驗艙,前端有一個對接機構,還有一些實驗袋,可進行一些醫學、再生生保實驗。
4樓:小墨黑魚
天宮一號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於2023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飛行器全長回10.4米,最大直徑答3.35米,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
它的發射標誌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2023年11月3日凌晨實現與神舟八號飛船的對接任務。2023年6月18日下午(14時14分)與神舟九號對接成功。
神舟十號飛船也在2023年6月13日13時18分與天宮一號完成自動交會對接。
2023年3月16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正式終止資料服務,全面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天宮一號整器結構完整,執行軌道仍在持續、密切跟蹤監視之中,平均軌道高度約370公里,而且正以每天100米的速度衰減,預計2023年下半年隕毀。
5樓:奇奇怪怪到網上
天宮一號2023年11月3日凌晨實現與神舟八號飛船的對接任務。2023年6月18日下午(14時14分)與神舟九號對接成功。神舟十號飛船也在2023年6月13日13時18分與天宮一號完成自動交會對接。
6樓:一壺濁酒
2023年11月3日凌晨實現bai與神舟
八號飛船du的對接任務zhi。2023年6月18日下dao午(14時14分)與神舟九號版對接成功。神權舟十號飛船也在2023年6月13日13時18分與天宮一號完成自動交會對接。
據相關專家透露,天宮一號在壽命末期,將主動離軌,隕落南太平洋。
神八大概多會發**,天宮一號的認務是,期待在某年能看到中國的太空站
7樓:暨
天宮一號發射推遲神八已空運酒泉待發。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1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執行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在發射場的各項... 「天宮一號」發射計劃調整 神八已運抵酒泉。
天宮一號發射或延至9月下旬 具體時間仍然待定! 9月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宣佈,由於受「實踐十一號04星」衛星發射失利影響,原定於8月中下旬發射的空間試驗站雛形「天宮一號」或推遲至本月下旬發射。具體發射日期將根據失利火箭故障調查結果來決定。
「天宮一號」是中國2023年航天發射計劃的「重頭戲」。根據計劃,發射「天宮一號」後兩年內,中國將相繼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之後,2023年,中國將要建設自己的空間站。
與「天宮一號」的發射相呼應,俄羅斯航天器製造企業俄羅斯動力公司總裁洛帕塔日前表示,俄羅斯將重啟私人太空遊專案,下一名太空遊客將於2023年啟程飛赴國際空間站。 放眼宇宙,人類的太空探索從未停歇。作為我國自主研製的空間試驗站,「天宮一號」只是中國空間站的雛形,承擔的是實驗先鋒的角色,然而,隨著「天宮一號」發射,意味著中國迎來「空間站元年」,進入航天「空間站時代」。
「 天宮一號 」長啥樣 ? 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的介紹,「天宮一號」主體為短粗的圓柱型,重量和神舟七號一樣,約為8噸,直徑比神舟飛船更大。 它採用兩艙結構,分別為實驗艙和資源艙。
實驗艙由密封的前錐段、柱段和後錐段組成,可保證艙壓、溫度、溼度、氣體成分等航天員生存條件,用於航天員駐留期間在軌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後錐段安裝再生生保等裝置。而資源艙內有發動機、電源裝置等,為軌道機動提供動力,為飛行提供能源。 「天宮一號」最重要的功能是完成與飛船進行交會對接的試驗。
為此,它前後各設有一個對介面。安裝在實驗艙前端的交會對接機構,以及交會對接測量和通訊裝置,是「天宮」和飛船聯通的關鍵所在。 從外表上看,它類似於一扇圓形的門,內部直徑約為0.
8米,航天員可以通過這一扇門從飛船進入「天宮一號」。 航天員的生活必需品和工作所需的材料、裝置均由飛船運送,載人飛船停靠在實驗室外邊,作為應急救生飛船。如果實驗室發生故障,可隨時載航天員返回地面,航天員工作完成後,乘飛船返回。
中國工程院張履謙院士曾向**透露,「天宮一號」裡的配套設施包括氧氣呼吸裝置、廢氣吸收裝置、防止空間的輻射照射裝置以及宇航員長期生活具備的各種條件。 在太空工作,可以獲得地球上無法得到的實驗環境,但微重力的生活環境,使得在地球上平常的事情也變得異常麻煩。 張履謙院士表示,若要在「天宮一號」裡工作和生活,要考慮應對各種緊急突發事件的發生。
其中包括氧氣裝置故障,或控制陀螺失靈,甚至連廁所不能用都能稱為是大問題。所以在建造時需要考慮到各種緊急應急措施。 將實現「交會對接」 空間交會對接簡稱「交會對接」,主要目的是將航天員從太空飛船送入空間實驗室或空間站,與載人航天器發射和航天員安全返回技術、空間出艙活動技術並列為載人航天的三大基本技術,也是建立空間站的重要基礎。
空間實驗室的建設過程是先發射無人空間實驗室,而後再用運載火箭將載人飛船送入太空,與停留在軌道上的實驗室交會對接,航天員從飛船的附加段進入空間實驗室,開展工作。 「『天宮一號』試驗目的很明確,突破無人交會對接技術。這是空間站最基本最關鍵的基礎。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 (微博)說。 「天宮一號」要完成在太空中兩年的飛行任務,並完成出艙活動、空間交會對接試驗和發射長期自主飛行以及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等目標,「天宮一號」的任務才算圓滿完成。 交會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航天器通過軌道引數的協調,在同一時間到達太空同一位置的過程。
對接是在交會的基礎上,通過專門的對接機構將兩個航天器連線成一個整體。因為其重要意義,空間交會與對接成為載人航天活動的三大基本技術之一。 交會的具體程式是,先將目標飛行器發射入軌並精確測定其執行軌道,當其飛經待發飛行器發射場上空時,通過擇機發射使後者與前者執行在相同的軌道上,並且將距離控制在一定範圍內,隨後再依靠飛行器本身的機動能力讓兩者逐漸連為一體。
這個過程的難度很大。在太空中的空間實驗室和飛船都保持高速執行,時速到達28000公里以上,在對接過程中,需要兩個航天器的軸線在同一條直線上,並且相對速度要接近0,如果計算不準,就可能發生飛船相撞事故。 焦維新打了一個比方表示,「就像是地面的兩輛急速飛馳的跑車,要讓它們的距離必須一直保持在1米左右,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
」 在國外載人航天活動早期,航天器在空間交會對接過程中就曾失敗。比如,俄羅斯「進步m3-4」飛船與「和平」號空間站在對接過程中「相撞」。 甚至到現在,交接失敗仍時有發生。
2023年7月2日和10月31日,**的兩艘「進步」m貨運飛船首次自動對接都失敗,不得不改為手動。2023年美國發射的dart衛星,甚至與目標衛星轟然相撞。 目前世界上有美國、俄羅斯、歐洲和日本研製的飛行器分別完成了與執行在地球軌道上目標飛行器的交會對接。
但到目前為止,只有美國和俄羅斯掌握完整的交會對接技術。歐洲和日本交會對接技術方面分別靠美國或俄羅斯的技術支援。 異軍突起的中國對空間交會技術的探索,自然引起了各航天大國的高度注意。
將科學實驗室搬上太空 「天宮一號」是我國首個空間實驗室的名稱,該目標飛行器成功發射後,我國還將連續發射「神八」、「神九」、「神十」飛船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從而建立第一個中國空間實驗室。 根據我國的航天計劃,空間實驗室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將在2023年前完成,為最終建成空間站提供技術支援;而第一步即載人飛船階段,已由神
五、神六、神七飛船實現。 在「天宮一號」發射之後,2023年前,我國將再陸續發射「天宮二號」、「天宮三號」兩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將主要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
「天宮三號」將主要完成驗證再生生保關鍵技術試驗、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貨運飛船在軌試驗等,還將開展部分空間科學和航天醫學試驗。 中國為什麼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建造自己的空間站?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履謙表示,空間站是航天事業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它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航天國力。
「如果我們現在不去掌握這項技術,等到需要使用空間站時再來建造就會落後了。」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焦維新教授接受**採訪時表示,「造船是為了建立空間站,建站是為了科學實驗,這就是我國自主建立空間站的原因。」 人類目前載人航天活動的終極目的,是將實驗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獨特環境,開展地面無法進行的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實驗,從而為人類造福。
「天宮一號」建成後,可以用來進行科學實驗、生產、太空觀測、偵察、在太空中儲備物質等多種用途。在對地觀測方面,當地球上發生**、海嘯或火山噴發等事件時,空間站上的航天員可以及時調整遙感器的各種引數,以獲得最佳觀測效果。 除此之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系胡友秋教授認為,「天宮一號」的建立可以為我國帶來很大的經濟價值。
20年後成「國際空間站」 ? 2023年國際空間站將結束其使命,而中國的空間站正好進入軌道。許多人設想,中國的空間實驗室是否可望擔負新的國際空間站的職能。
北京時間今年7月21日,美國最後一艘太空梭「阿特蘭蒂斯」號結束最後一次任務,在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著陸,太空梭「謝幕之旅」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阿特蘭蒂斯」的謝幕,意味著美國30年太空梭時代宣告終結。 阿特蘭蒂斯才告別蒼穹,7月27日,俄羅斯太空**就宣佈,他們打算在2023年國際空間站的使用期限結束後,把它沉入大海。
國際空間站是目前太空中唯一的空間站。 即使國際空間站被廣泛認為科研潛力遠未得到完全發揮,出於各自戰略考慮,各參與國之間想法並不一致。美國出於對探月工程和探測火星的更高熱情,早在2023年就已經不再向國際空間站注入資金。
今年美國太空梭謝幕之後,國際空間站將面臨運載能力的挑戰。目前,歐洲的atv和日本的htv都只是貨運飛船,而且沒有重返地球的運輸能力,「聯盟」號飛船又無法將大型貨物運回地球。此次**火箭發射的失利更降低了公眾對**運載能力的信心。
在空間站專案未來發展廣受爭議的時候,中國的空間試驗站的探索格外引人注目。 前美國國家航天和宇航航行局(nasa)**、喬治華盛頓大學教員斯科特(scott pace)將「天宮一號」比作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所發射的「和平號」空間站。 當國際空間站結束其使命時,中國的空間站正好進入軌道。
許多人設想,中國的空間實驗室是否可望擔負新的國際空間站的職能。 對此,曾任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副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原副總指揮的張建啟表示,「中國空間站將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工程,讓外國的科學家和宇航員上去和中國合作進行科學實驗,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但也有另外的聲音對此提出質疑。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分析認為,中國實施空間站工程「完全是量力而行」:我國計劃的空間站只有60噸,3個艙,而國際空間站是近400噸,13個艙,「和平」號也有123噸。 他表示,追求國際空間站那樣規模的長期存在,並非中國國力可以輕鬆承擔,更別說未來的月球開發和太空移民之類耗資天文數字的工程。
而英國《航天飛行》雜誌撰稿人陳藍則認為,「天宮」不大可能成為唯一的空間站。「美國民營的近地軌道基礎設施進展很快。2023年國際空間站退役,中國大空間站上去的時候,可能至少會有一個商業空間站已經在軌。
」求採納
天宮一號即將「謝幕」了嗎,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即將再入大氣層燒燬嗎?
wu就是這麼無聊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介紹,截至3月25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執行在平均高度約216.2公里的軌道上 近地點高度208.1公里 遠地點高度224.3公里 整器結構完整,即將再入大氣層燒燬。經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和專業機構分析,預計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的時間在2018年3月31日至4月4...
天宮一號將再入大氣層燒燬嗎,天宮一號即將再入大氣層燒燬嗎?
天宮一號於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先後與神舟八號 九號 十號飛船進行6次交會對接,完成各項既定任務,為中國載人航天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正式終止資料服務,全面完成歷史使命,進入軌道衰減期。如今天宮一號已在太空飛行約6年半,即將與人們說再見。北京航天飛控中心...
天宮一號是幹什麼的,天宮一號有什麼特點?是幹什麼的?有什麼用?急用!!!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是中國首個自主研製的載人空間試驗平臺,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內部有效使用空間約15立方米,可滿足3名航天員在艙內工作和生活需要,設計在軌壽命兩年。天宮一號搭載長征二號ft1火箭,於2011年9月29日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