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zhaokaipeng134
《問說》是清代劉開寫的一篇議**。「說」是一種文體,通過發表議論或記述事物來說明某個道理。本文的中心論點為「君子之學必好問」,敘述了「問」在學習的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所謂「學問」,就是「學」與「問」的結合,「學」與「問」相鋪相成,缺一不可。
原文君子之學必好問(1)。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2),非問無以廣識(3);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達(4)於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5) 賢於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6)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也。
等於己者,問焉以資切磋(7),所謂交相問難(nàn)(8),審(9)問而明辨之也。《書》不云乎?「好問則裕。
」孟子論「求放心」,而並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於「道問學」,問且先於學也。 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於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聖人擇之,芻蕘(ráo)之微,先民詢之,舜以天子而詢於匹夫,以大知而察及邇言,非苟為謙,誠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朋友之交,至於勸善規過足矣,其以義理相諮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 且夫不好問者,由心不能虛也;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
亦非不潛心專力之敵,其學非古人之學,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問宜也。 (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
2樓:陽雲武清綺
(1)對不如自己的人,詢問他來求得一點收穫,就是所說的有才能的向才能低的人求教,學識多的向學識淺的請教啊。
(2)聖人所不知道的事物,不一定不被愚笨的人所知道;愚人所能做到的,不一定不是聖人所不能做的。
3樓:匿名使用者
君子學習一定喜愛問。「問」和「學」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不「學」就不能提出疑難,不「問」就不能增加知識。喜愛學習卻不多問,不是真的喜愛學習的人。
道理明白了,可是還可能不能應用於實際,認識了那些大的(原則、綱領、總體),可是還可能不瞭解那些細節,(對於這些問題)除了問,將怎麼解決呢?
4樓:匿名使用者
問說《孟塗文集》
【原文】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譯文】一個有見識的人,他做學問必然喜歡向別人提問請教。問和學,是相輔相成的,不學習鑽研不可能發現疑難,不提問請教不能使知識廣博。只是喜歡學習但不願時時向別人請教,還算不上是真正愛學習的人。
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許你還不能用於實踐,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東西,也許你還不瞭解它的細微末節,那麼除了向別人請教,又從**去推斷解決呢?
文言文句子翻譯(劉開《問說》),
《問說》的一部分文言翻譯
翻譯文言文《問說》
5樓:匿名使用者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之:主謂間,不譯)學習必然要好問,提專問與學習,是相輔相成屬的。不學習的話,就不能提出疑問,不提出疑問的話,就不能拓廣自己的學識。
好學但是不勤於問問題,並非真的好學習的人。(他們)能明白些道理,有的就不達世故;能識大體,有的就不知道事情的細節。除了詢問外,又怎麼來解決(問題)呢 ?
南轅北轍 原文 譯文,南轅北轍文言文翻譯及註釋
南轅北轍文言文翻譯及註釋如下 翻譯 從前有一個人,從魏國到楚國去。他帶上很多的盤纏,僱了上好的車,駕上駿馬,請了駕車技術精湛的車伕,就上路了。楚國在魏國的南面,可這個人不問青紅皂白讓駕車人趕著馬車一直向北走去。路上有人問他的車是要往哪兒去,他大聲說 去楚國!路人告訴他說 到楚國去應往南方走,你這是在...
翻譯文言文,翻譯文言文
新自然學派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 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 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 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1 編輯本段 註釋譯文 1 謝太傅 即謝安 320 385 字安石,晉朝陳郡陽夏 現在河南太康 人.做過吳興太守 侍中 史部...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
碧雲文樂 孔子離開魯國14年後又返回魯國。孔子教學詩書禮樂等,跟隨他學習的人有三千多,六藝都通的有七十二人。像顏濁鄒這樣,略微接受過學業的就更多了。 zjc 座 原文 琰訪知盜殺,卒辭不食 譯文大意 崔琰訪知此乃是盜殺,終究推辭不吃 原文 年餘耳順,而孝思彌篤 譯文大意 過完年以後就六十歲了,而孝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