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錢小袖
【chú】
用作介詞。
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藉""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
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
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餘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
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
例如: 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
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於轉折關係。
(一)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常用來連線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遊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例如: 餘與四人擁火以入……(《遊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係,"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劍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
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複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髮展或推斷的結果。
2樓:匿名使用者
chú①《名》臺階。《史記·魏公子列傳》:“趙王掃除自迎,執主人之禮,引公子就西階。”
②《動》清除,去掉。《荊軻刺秦王》:“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出師表》:“攘除奸凶,興復漢室。”
③《動》扣除。《[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欠我的粟,稅糧中私準除。”
④《動》逝去,過去。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⑤《動》清理,整治。《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
⑥《介》除了,除非。《祭妹文》:“除吾死外,當無見期。”《陳州糶米》:“,則除是包龍圖那個鐵面沒人情。”
⑦《動》任命,授職。《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李密《陳情表》:“除臣洗馬。”
【除拜】授官。范曄《後漢書·楊秉傳》:“(桓帝)七年南巡園陵,特詔秉從……及行至南陽,左右並通姦利,詔書多所除。”
【除道】修治道路。
【除宮】1.清除宮殿。司馬遷《史記·呂太后本紀》:
“東牟侯興居曰:‘誅呂氏吾無功,請得除。’”2.
比喻宮廷易主。《後漢書·天文志上》:“是時郭皇后已疏,至十七年十月,遂廢為中山太后,立陰貴人為皇后,除之象也。
”。【除身】授官的文憑,猶今之委任狀。《宋書·顏延之傳》:“晉恭思皇后葬,應須百官,湛之取義熙元年除,以延之兼侍中”。
【除月】十二月又稱除月。
3樓:匿名使用者
1臺階2清除,去掉3修整4任命,授職
4樓:匿名使用者
★“除”本義為“臺階”。又特指“宮殿上的臺階”;“任命、授職、不正是在“宮殿上的臺階”下進行的嗎?“臺階”要經常打掃,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義;歲月“去掉”,則是歲月“ 流逝、過去”了。
例句l■除舊佈新 斬草除根 興利除弊 清宮除道 安良除暴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幾種
5樓:風之文婷
一、“之”作代詞用
如下列加點的“之”字:
1、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4、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5、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6、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動詞的後面,“之”的用法為代詞,作它前面動詞的賓語。
二、“之”作動詞用
例:1、吾欲之南海,何如?(《勸學》)
2、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孟浩然之廣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們知道“之”用作動詞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動詞“之”的後面一般會跟一個地點名詞,如例句中的“南海”、“廣陵”、“蜀州”、“壟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稱代詞,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雖沒直接出現人名,但很明顯是承前省略了陳涉。整個句子合起來應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詞用
“之”作助詞的用法比較複雜一些,在初中階段出現的大致有以下三種:
1、“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如:①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關雎》)
④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⑤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公輸》)
⑥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當“之”後面的一個詞是名詞(如“趣”、“洲”、“獄”、“意”、“地”)或名詞性短語(如“一毛”)時,“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2、“之”用於主謂之間,不譯。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一個名詞或代詞(主語)和一個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之間時,“之”不譯。
3、“之”起調節音節作用,不譯。
這種用法,在初中階段並不多見,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陳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這種“之”多用於時間副詞後面,作用為調節音節,不譯。
6樓:虛空忘我
初中語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較多,用法也較複雜,有作代詞用的,也有作助詞、動詞用的;區分起來也比較費勁。若死記硬背,耗時多而效果不佳。筆者在教學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與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詞用 “之”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之”字: 1、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馬說》) 2、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 4、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5、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6、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曹劌論戰》)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動詞的後面,“之”的用法為代詞,作它前面動詞的賓語。
二、“之”作動詞用 請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勸學》) 2、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孟浩然之廣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
(《陳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們知道“之”用作動詞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動詞“之”的後面一般會跟一個地點名詞,如例句中的“南海”、“廣陵”、“蜀州”、“壟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稱代詞,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雖沒直接出現人名,但很明顯是承前省略了陳涉。整個句子合起來應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詞用 “之”作助詞的用法比較複雜一些,在初中階段出現的大致有以下三種: 1、“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如:
①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關雎》) ④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⑤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公輸》) ⑥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當“之”後面的一個詞是名詞(如“趣”、“洲”、“獄”、“意”、“地”)或名詞性短語(如“一毛”)時,“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2、“之”用於主謂之間,不譯。 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一個名詞或代詞(主語)和一個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之間時,“之”不譯。
3、“之”起調節音節作用,不譯。 這種用法,在初中階段並不多見,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②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陳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這種“之”多用於時間副詞後面,作用為調節音節,不譯。 其實,只要我們平時在學習中多思考、多總結,文言文的學習並不難
其 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哪些,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幾種
張偉清 其的四種詞性及相關用法 q 代 1 形聲.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 箕 本字.金文又加聲符 丌 j 變成 其 j 本義 簸箕.今字作 箕 其 假借為代詞 他 他們 那等 2 彼 他 he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3 又如 獨善其身 4 她 she 如 薩奇打他的妻子,將其打倒在地 5 它...
為」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急!
為 為 成為,變成。例 此何遽不為福乎?處遂改勵,終為忠臣。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因而化怒為悲。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寧知此為歸骨所耶?做。例 為之,則難者亦易矣。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溫...
倍字在古文中的意思,而字在古文中的意思?
有違反,違背,背叛的意思。與 背 通。倍b i 等於原數的兩個 加 事 功半。道而行 兼程而行 某數的幾倍等於用幾乘某數 二的五 是十。更加,非常 每逢佳節 思親 加。兒精神。增益 焉用亡鄭以 鄰?古同 背 背棄,背叛。古同 背 背誦。加倍,更加。有句 每逢佳節倍思親 嘛。高中文言文 現倍字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