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方案與**
⑴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
④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⑵表示偏正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例:
①一絲而累,以至於寸。
②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③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
④朝而往,暮而歸。
⑤掩口胡盧而笑。
⑶表示假設關係,連線主語和謂語,相當於“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②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⑷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
①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
④秦師輕而無禮。
⑸表示承遞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例: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餘聞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④滅滑而還。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軍驚而壞都舍。
⑺通“爾”,你,你的。例:
①而翁歸。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於茲。
(而已)罷了。例:
①**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時潛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得惟我而已。
⑤比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後」才,方才。例:
①賴膚覺之助,而後見為體。
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③三月而後成。
④說書雖小技,然必句性情,習方俗。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志。
⑤假諸人而後見也。
(8)「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例: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③通“也”,《莊子·天道》:“動而持,發也機;察而省……”也與而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選》第414頁)
(9)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2樓:漫天八月秋
“而”在古漢語(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較複雜的,它有兩個讀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裡可以是實詞,在另一個句子裡又可以是虛詞;作實詞可以是名詞,可以是動詞,可以是代詞;作虛詞時可以是連詞,可以是助詞。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二十幾個。
下面我把古漢語首選的工具書——《辭源》上的解釋作依據,補充一些中學課本文言文課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併打給你。
表修飾一般用在形容次後面:“吾恂恂而起”
而 一、ér
一頰毛,象毛之形。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例如:
《周禮·考工記·梓人》:“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譯]:
“凡是捕殺他物持物而咬這一類的,一定深雕它的爪,突出它的眼睛,振起它的鱗與頰毛。”
二代詞。通“爾”汝,表示第二人稱。可譯為“你(的)”、“你們(的)”。例如:《項脊軒志》:“某所,而母立於茲。”[譯]:“這兒,你的母親曾經站立過”。
三連詞。
⒈表示並列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係,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例如:《兩小兒辯日》: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譯]:“這不是遠的小近的大嗎?”
⒉表示承接關係,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譯]:
“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遞進關係,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一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譯]:“學了知識而且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
⒋表示修飾關係,前項修飾後項,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譯]:“河曲有個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
⒌表示轉折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例如:《狼》:
“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譯]:“後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隻狼又追上來了”。
⒍表示假設關係,常連線分句中的主語和謂語,可譯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國說》:
“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 [譯]:“假使全國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為有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譯]:“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潤澤,深水潭生長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 如果。例如:《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如果說管仲懂得禮,那還有誰不懂得禮呢?”
四助詞,跟“上”、“下”、“來”、“往”等方位詞連用,表示時間或範圍等,可譯為“以”。例如:《圖畫》:
“故中國之畫,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構。” [譯]:“所以中國的畫,在肖像畫以外,多半用想象構成圖畫的內容”。
⒈相當於“之”。例如:《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譯]:“君子以說的多做的少為恥。”注:“言而”即“言之”。
⒉表語氣。略近於“兮”。例如:《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譯]:“算了吧,算了吧!現在黨政的那些人危險極了!”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詩經·小雅·都人士》:
“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捲髮如蠆。”[譯]:
“那些都城的人士,衣帶下垂飄左右,那些貴族的女兒,發如蠍尾翅在首。”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夠。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紂、幽、厲,……不而矯其耳目之欲。”[譯]:“桀、紂、幽、厲,……不能夠改正他聲色的慾望。”
⒉能力。例如:《莊子·逍遙遊》: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譯]:“所以,那些才智足以勝任一個官職,品行合乎一鄉人心願,道德能使國君感到滿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國之人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像是這樣哩!”
3樓:奶油嘟
而的意思很多,基本上有3種:
1表並列,翻譯為而且,並且,也可以不譯.
2表連線,翻譯為就
3表遞近,翻譯為然後
文言文 而 一共有幾種用法?怎麼分辨什麼時候表承接什麼時候表修飾
4樓:地獄死使
而有4個意思: 1 並列 2 修飾 3 承接 4 轉折“而”字用法
黑質而白章
表前後並列關係
得而腊之以為餌
表前後承接關係
哀而生之乎
表前後並列關係
而鄉鄰之生日蹙
表前後承接關係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表前對後的修飾關係
非死則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
表前對後的轉折關係
譁然而駭者
表前對後的的修飾關係
恂恂而起
表前對後的的修飾關係
弛然而臥
表前對後的的修飾關係
視其缶,而吾蛇尚存
表示承接關係
時而獻焉
表前對後的的修飾關係
退而甘食
表示承接關係
熙熙而樂
表前對後的的修飾關係
聞而愈悲
表示承接關係
語文文言文中的‘而’有種解釋叫表修飾,表修飾什麼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修飾表示後面一般接動詞或副詞,比如匆匆而來,表示很忙地來,修飾來這個動詞,謝謝!望採納。
6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用來在 一個詞之前起描述作用的。
請問文言文裡的而有哪幾種用法、各是什麼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係,
①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遊》)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如何理解文言文中"而"字表修飾的用法
8樓:文以立仁
"而"字作為連詞,有多項作用,其中之一就是表示修飾關係。
如何理解"而"表修飾的用法呢?其實非常簡單:就是起狀語和動詞之間的連線作用,與現代漢語的“地”類似。
下面我舉兩個例子來解釋:
現代漢語說:丟兵棄甲地逃跑。文言文說:棄甲曳兵而走。
現代漢語說:我小心翼翼地起來。文言文說:吾恂恂而起。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理解“而”作為連線狀語的作用。有些時候,狀語和動詞之間不需要加上“地”,可以不翻譯。
再舉一例:
現代漢語說:我踮起腳看。踮起腳是看的狀語,表示怎麼看,中間不用加“地”。文言文說:吾嘗跂而望矣。
總之,只要明白修飾作用是指怎麼樣地去幹什麼就行。
文言文中為是什麼意思,「及」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飄過 為 一 動詞。1 有 做 作為 充當 變成 成為 等義,翻譯比較靈活。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趙王竊聞秦王善為 演奏 秦聲。廉頗藺相如列傳 今日嬴之為 幫助 公子亦足矣 信陵君竊符救趙 南取...
文言文中考是什麼意思,「斯」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幸福的小性子 考,一般為可考就是可以查證 終 停止,結束 於 介詞,在 終於家 事件 在家裡停止或者結束。若指人,就是死在家裡。中考重點文言文有哪些?都考什麼? 我認為要考的可能有 魚我所欲也 陋室銘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記承天 西王母天石 你把bai該背的全背熟 du 不止會背還得會默寫啊zhi ...
文言文中穆穆是什麼意思,文言文中,如果母親去世了,稱為什麼?
文言文中,穆穆有以下四種義項 1 端莊恭敬。書 舜典 賓於四門,四門穆穆。曾運乾 正讀 賓讀為儐。四方諸侯來朝者,舜 賓迎之也。四門穆穆,史記 雲 諸侯遠方賓客皆敬。爾雅 釋訓 穆穆,敬也。大戴禮記 五帝德 亹亹穆穆,為綱為紀。2 儀容或言語和美。詩 大雅 文王 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毛 傳 穆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