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哪些字文言文中的去是距離的意思

時間 2021-05-25 18:14:29

1樓:界河上的冰道

《五人墓碑記》:“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兩小兒辯日》: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為學》: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裡也。

《鴻門宴》: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古代文言文中去是什麼意思

2樓:曉龍修理

古代文言文中去的意思為:離去;離開。

去拼音: qù

釋義:1.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跟“來”相對):~路。~向。從成都~重慶。他~了三天,還沒回來。

2.離開:~國。~世。~職。~留兩便。

3.失去;失掉:大勢已~。

4.除去;除掉:~病。~火。~皮。這句話~幾個字就簡潔了。

5.距離:兩地相~四十里。~今五十年。

6.過去的(時間,多指過去的一年):~年。~秋(去年秋天)。~冬今春。

7.婉辭,指人死:他不到四十歲就先~了。

8.表示離開說話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時用“去”,表示到說話人所在地參與某件事時用“來”。

9.的“去”可以一前一後同時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如:他~聽報告~了。

10.用在“大、多、遠”等形容詞後,表示“非常…”,“…極了”的意思(後面加“了”):這座樓可大了~了!。他到過的地方多了~了! ⑿去聲:平上~入。

11.扮演(戲曲裡的角色):在《斷橋》中,他~白娘子。

12.用在動詞後,表示人或事物隨動作離開原來的地方:拿~。捎~。

13.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繼續等:信步走~(=過去)。讓他說~(=下去)。一眼看~(=上去)。

漢字演變:

相關組詞:

1.上去[shàng qù]

由低處到高處去:登著梯子~。

2.去歲[qù suì]

去年。3.去任[qù rèn]

(官吏)去職。

4.去除[qù chú]

除掉;除去:~汙跡。~顧慮。

5.去路[qù lù]

前進的道路;去某處的道路:擋住他的~。

6.故去[gù qù]

死去(多指長輩):父親~快三年了。

7.除去[chú qù]

去掉;除掉:~雜草。~弊端。

3樓:匿名使用者

去 (qù,)qù

①《動》離去;離開。《岳陽樓記》:“便有~國懷鄉,憂讒畏譏。”

②《動》距;距離。《五人墓碑記》:“夫五人之死,~今之墓而葬焉。”

③《形》過去的。《琵琶行》:“我從~年辭帝京。”

④《動》除去;去掉。《捕蛇者說》:“~死肌,殺三蟲。”

⑤《動》捨去;捨棄。《五蠹》:“~偃王之仁。”

⑥《動》用其他動詞後,表示行為動作的趨向。《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風流總被雨打風吹~。”

⑦《動》前往;到……去。《孔雀東南飛》:“阿母謂阿女,汝可~應之。”

jǔ《動》通“弆”。收藏;貯存。《蘇武》:“掘野鼠~草實而食之。”

【去婦】被遺棄之妻

4樓:匿名使用者

離去,離開

《動》離去;離開。《岳陽樓記》:“便有~國懷鄉,憂讒畏譏。”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以 [yǐ]:

用,拿,把,將:以一當十。以苦為樂。以身作則。以鄰為壑。以訛傳訛。以往鑑來。

依然,順,按照:以時啟閉。物以類聚。

因為:以人廢言。勿以善小而不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於(指時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目的在於:以待時機。以儆效尤。

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以求。

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以前。以內。

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可以。得以。

古同“已”,已經。

太,甚:不以急乎?

及,連及:富以其鄰。

6樓:倚樓丶丶聽風雨

文言文中“以”作為介詞的用法是什麼

文言文中去字加在地名後面表示什麼意思

7樓:文以立仁

文言文沒有“去字加在地名後面”的用法。無論是離開、距離,它都在地名前面。

如果它出現在地名後面,那這個地名前面有介片語成的介賓結構,是“去”的狀語,如“於洛陽去職。”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8樓:文以立仁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動詞: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c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d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介詞:

a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b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c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d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3、連詞:

a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b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c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d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f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餘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4、副詞:

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9樓:匿名使用者

以 [yǐ]:

用,拿,把,將:以一當十。以苦為樂。以身作則。以鄰為壑。以訛傳訛。以往鑑來。

依然,順,按照:以時啟閉。物以類聚。

因為:以人廢言。勿以善小而不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於(指時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目的在於:以待時機。以儆效尤。

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以求。

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以前。以內。

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可以。得以。

古同“已”,已經。

太,甚:不以急乎?

及,連及:富以其鄰。

10樓:倚樓丶丶聽風雨

文言文中“以”作為介詞的用法是什麼

11樓:匿名使用者

你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好的,可以或者是連線詞或動詞之類。

12樓:本喵王下屬

以有“用”的意思,如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古文中有哪些字表示難道的意思

13樓:

豈字,有那麼點兒意思但是不嚴格,一般古文中表達現代一些詞彙的時候不會用到某幾個字來表達,一般都是依託行文而順其自然表達是比較隨意的,其中用與表達現代文字某一詞彙的次數不勝數,如離開原文或前文這些詞彙便失去了文中之意,例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段家喻戶曉其中的不亦在原文表達的既是 難道 的意思,如果拿出來了的話可就難說了.

還有- 然 -可知 -嘆-等等,這些詞離開行文便失去了現代漢語於原來古文中解釋的意思了,現代漢語和古文在行文表達方式上是有一些隔膜的,現在翻譯的古文一般不確切,其目的是問了讓今人瞭解其原意,如果一字一對意這是絕不可能的.

文言文中除了“吾”是“我”的意思,還有哪些字是“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14樓:蒙夢山環蝶

1.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係:赤子~心。

2.助詞,表示修飾關係:緩兵~計。不速~客。莫逆~交。

3.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為公”。

4.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閒視~。

5.代詞,這,那:“~二蟲,又何知”。

6.虛用,無所指:久而久~。

7.往,到:“吾欲~南海

15樓:匿名使用者

之可以表示1.動詞2.代詞3.助詞(望採納,☺️☺️☺️謝謝)

16樓:匿名使用者

x chromosome?

17樓:匿名使用者

1補充音節

2的3主謂之間無實意

4代詞5表示對地點,時間的限制

6賓語前置標誌

7定語後置標誌

「師」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hao大森 師 字在文言文中有 軍隊 老師 學習的意思簡體部首 巾 部外筆畫 3 總筆畫 6釋義 教人的人 老 導 傅。生。徒。德。良 益友。好 h o 為人 擅長某種技術的人 工程 醫 技 效法 法古人。榜樣 範。指由師徒或師生關係產生的 母。兄。弟。妹。對和尚或道士的尊稱 法 禪 軍隊 會 出 ...

文言文中“患”的意思有哪些,患字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elen羅 動 1 擔憂,憂慮 患,憂也.說文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論語 憲問 書文止於一者謂之忠,持二中者謂之患,患人之忠,不一者也.春秋 繁露 患貨之不足.國語 晉語 患秦兵之來.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患志之不立.世說新語 自新 何患不能.宋 司馬光 訓儉示康 2 憎惡 討厭 厭煩 患,...

文言文中 患 的意思有哪些,患字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閆意賞曼吟 動 1.形聲。從心,毌 gu n 聲。串 就是穿在繩上的一組東西,把穿在繩上的一組東西放在心上面懸掛起來就是擔心。本義 擔心,提心吊膽。2.同本義 worry about 患,憂也。說文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論語 憲問 書文止於一者謂之忠,持二中者謂之患,患人之忠,不一者也。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