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一:所用場合不同。
「吾」和「我」多用於對話。
「餘」、「予」多用於文章自敘,其中「餘」「予」相通
在《道德經》中,「吾」和「我」不是同一個概念。老子把一個人分成「吾」和「我」:「吾」指代自我,凡我,為肉體之身;「我」代表真我,是自我修煉的成果。
二、語法區別:
上古時代,「吾」和「餘,予,我」在語法上有分別。都可做主語,但「吾」尚可用做定語,一般不用做賓語,如「吾日三省吾身」,做賓語時必須防在動詞前邊。如:
居則曰「不吾知也」;「餘,予,我」尚可用做賓語。如:今者吾喪我。
——《莊子》.「吾」一般只在否定句裡作前置賓語,c而在肯定句裡一般用「我」作賓語。
三、語氣的細微差別。
一般書面語言常用餘。
從語法角度來講,予假借為餘,常可通用。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常用於自謙的語境中。
帝王對先輩或常人後輩對長者常自稱為予。如予小子。有時候帝王嘉勉大臣進柬時,常自謙為予。如:予違汝弼(我有過失,你應匡正)
但予在有些詞彙組合中,有自以為如何,略帶謙義或貶義。如予知(自以為聰明)、予聖(自以為聖人)予知予雄(自以為智慧聰明)
2樓:鍛鐵嵇康
用法沒有什麼不同,在上古時期「吾」、「予」、「餘」三個字同音,「我」的讀音還不清楚
文言文中,「我」,「吾」,「予」,「餘」有什麼不同
3樓:杏花雨丶嫣
你好,個人理解,意思是沒有什麼差別的,都是一般人表達「自己」的第一人稱代詞,用法也麼有什麼太大的差別,我感覺之所以有這麼多,主要是不同的場合為了押韻或者叫順口,用不同的詞而已。比如說,宋濂的一句:餘幼時即好學。
你要是將餘換成我,讀起來就不好聽啊有木有!再比如**規有一句,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你要非要用餘與吾,吾與餘,讀起來簡直要人命啊有木有。。。
ps宋濂那一句是:餘幼時即嗜學,我寫錯了,抱歉~~
文言文裡吾,餘和予都是我的意思,它們有什麼區別
4樓:匿名使用者
吾更加類似我們現在習慣用的 我 字
比較口語化
餘則是特定用語
類似現在的 偶,本人,大爺,老子之類的
予通餘古人經常同音字通用
5樓:渠振鍾離傲冬
康熙字典中對予的解釋有「與餘同。我也」,則可以說予通餘,不過不必要細究。
文言文裡「吾」、「餘」和「予」都是我的意思,它們有什麼區別?
6樓:匿名使用者
「我」,第
bai一人稱複數名詞。du指王室、王族、zhi貴族。 甲骨文資料中dao的「我」內,全部用為集體名詞。
「餘」容,第一人稱代詞,我或我的。通常用作「書面語」
「吾」,本義:中立的。引申義:在你、我、他三種單數人稱中介於「你」和「他」之間的人,即「我」,通常用在「口語」。
請問文言文中的「吾」、「餘」、「予」都有表示「我」的意思,可它們又有哪些具體的差別嗎?多謝了!
7樓:匿名使用者
古文中「我」和「吾」有什麼區別呢
8樓:吳莎莎冰靈
我和吾,在古漢語中均為第一人稱代詞。《說文》:我,施身自謂也。吾,我,自稱也。
但在上古時代(先秦),「吾」和「我」在語法上是有分別的。「我」既可以做主語,也可以做賓語,還可以做定語;而「吾」不用於動詞後面作賓語。即只能用作施動者「吾……」而不是「……吾」的格式。
可以看一下其字面意義和秦漢散文中的事例,如:
我,施身自謂也。——《說文》
觀我生。——《易·觀卦》
萬物皆備於我矣。——《孟子·盡心上》
又如:我見猶憐(形容女子容貌姿態美麗動人);我家(自己。我們家);我儂(方言。我)——按:三代以前,「吾」和「我」在語法上有明顯的分界。「吾」不用於動詞後面作為賓語
今者吾喪我。——《莊子》
又指自己一方如:敵我友;我曹(我們);我輩(我等,我們) 等。
所以,「吾」是古文中對自身的一般通用代詞,常和「餘」能互換且用法較單一,變化較少;而我則具備上文所說的多種用法,並有一種不成文的習慣——如與人交談中明確的自稱「我」,會被人當作「下里巴人」看待,正如現代人對「俺」的看法一樣。這裡單指的是,明確的自稱「我」,即指本人,或向他人介紹自己時自稱的唯一一種情況。
而將「我」作為常用的第一人稱代詞的是「魯迅」先生。自新文化運動以後,白話文得到推廣,「我」也在口語和書面中逐漸代替了「吾」而被更廣範地使用。
9樓:虺小哀
新教材人教版高一第二冊的第二十四篇課文為《種樹郭橐鴕傳》。其中有多處用到了「我」和「吾」。例1、名我固當;2、固吾不害其長而已;3、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
;4、我知種樹而已,理,非吾業也。
孟子有語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我們學習文言文時,也經常遇到「我」和「吾」。有時是「我」和「吾」並用。那麼,在古漢語中,「我」和「吾」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我」和「吾」在文言文中,是兩個表第一人稱代的代詞。這兩個字的古音相近,但不完全相同;他們的意義都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我」,用法大致相同,但又有些區別。
「我」和「吾」在句子中都可作主語、定語,這是二者的相同之處,不同之處是:
一、「我」還可以放在動詞或介詞之後用作賓語,而「吾」則一般不這樣用。如:「今者吾喪我。
」不說「今者吾喪吾」。只有當否定句中,賓語放在動詞之前時,「吾」才用作賓語。如「不吾知也。
」二、在同一句子中,當第一人稱代詞同時出現在主語和定語的位置上時,定語一般用「吾」,主語則用「我」。如孟子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就是用「吾」作定語、而用「我」作主語的。「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
」「我」作賓語而「吾」作主語。但這一區別不是很嚴格,尤其是在唐宋及唐宋以後的文章中,「我」與「吾」的使用就更帶有任意性了。
文言文中的我與吾用法區別 十萬火急!急
我和吾,在古漢語中均為第一人稱代詞。說文 我,施身自謂也。吾,我,自稱也。但在上古時代 先秦 吾 和 我 在語法上是有分別的。我 既可以做主語,也可以做賓語,還可以做定語 而 吾 不用於動詞後面作賓語。即只能用作施動者 吾 而不是 吾 的格式。可以看一下其字面意義和秦漢散文中的事例,如 我,施身自謂...
文言文稱呼對方,文言文中我的稱呼有哪些
文言文中我的稱呼有哪些?一 愚 1 愚笨 傻 愚人。愚不可及。大智若愚。2 愚弄 為人所愚。3 用於自稱的謙辭 愚兄。愚見。愚以為不可。4 姓。二 我1 自稱,自己。2 己方,己國。3 自己的。三 吾 1 我,我的 吾身。吾國。吾輩。2 姓。3 古同 御 抵禦。四 予 1 給 授予獎狀。免予處分。請...
有哪些文言文,文言文中代表我的詞有那些
毛遂自薦,出師表,捕蛇者說,史記,小石潭記 文言文中代表我的詞有那些?1.我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白話譯文 幾個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學習的人。出自春秋 孔子 論語 述而 2.吾 吾日三省吾身。白話譯文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出自春秋 孔子 論語 學而 3.予 詩云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