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用不上名字
看了一下大家回答的,總感覺不過癮,我來說一下吧。
這些相聲、小品是真的低俗麼?還是僅僅是“你覺得”低俗。
題主,你真的是一個高雅的人麼?還是僅僅是“你覺得”自己高雅。
生活中,你不需要吃喝拉撒麼?你不跟老婆過性生活麼?你不跟同事講黃色笑話麼?
老郭在《你要高雅》中說過:“有兩種人,一種人喜歡郭德綱,這沒有錯;第二種人不喜歡郭德綱,也沒有錯。但是第二種人覺得自己比第一種人高雅,這就錯了。”
“高雅不是裝的,孫子才是裝的。”
說的一針見血。也許,題主你不過是為了標榜自己高雅,標榜自己正經,才覺得這些相聲低俗。
相聲是語言的藝術,也是喜劇的藝術。放眼古今,能讓人發笑的元素都差不多。相聲用的技巧、用得素材,喜劇電影會用,話劇會用,**會用,笑話也會用。
難道是相聲的威力最大麼?難道是因為相聲演員的刻畫能力太強了麼?
更何況,跟電影相比,相聲文明多了,為什麼沒有人說周星馳的電影低俗呢?我們下面舉幾個例子吧。
周星馳的經典電影《喜劇之王》中,尹天仇的鼻涕差點流到莫文蔚的嘴裡。這個畫面被很多人津津樂道。按照你對相聲的標準,這個畫面文明麼?
相聲演員不過是文字刻畫,這個片段都演出來了,鼻涕甩來甩去的。
很多人,一個人偷偷摸摸的時候看島國的激情動作片爽到不行,卻對相聲中的汙段子接受不了;跟好**在一起天天講黃色笑話,卻覺得德雲社的包袱髒的都不行了。
題主,你對文藝和生活,對相聲、小品,還有電影、**、文學用得是完全不同的評判標準。這個是你自己內心修為的問題。
所謂,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就好像一些搖滾歌手看不起網路歌手,也不過是為了裝逼而已。說實話,我現在挺喜歡鳳凰傳奇、大張偉的。
2樓:popping坤
因為大多欣賞水平的人,估計水平都不夠高,所以低俗的很火
3樓:蘇可晴
相聲小品就是幽默為妙,低俗題材也無坊
4樓:天瑞環保科技
讓人放鬆,低俗的人願意看吧
5樓:我是阿七啊
它更能讓人感到放鬆,更有笑點,接地氣
6樓:大家好
幽默搞笑的題材有很多,低俗的還是不習慣
7樓:明媚俊朗
一些低俗題材相聲和小品符合一部分觀眾的審美和口味,所以受歡迎。
8樓:可愛的宋仙女
只要搞笑就行,那有什麼低俗不低俗
9樓:瓜籽仔
只有低俗的人才喜歡看吧。我是不喜歡
相聲與小品有什麼區別?
10樓:子輿心
1、藝術性質不同
相聲是一門“說”的藝術,它主要靠相聲演員的嘴來進行表演,並輔以一些簡單的道具,比如摺扇、假髮(雙簧時的小丑)等。它對演員嘴上的功夫要求很高。
小品則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它不僅要求演員會說,還要會演,也就是說更需要演員的肢體來進行表現,另外,小品還藉助舞臺燈光或相對複雜的道具來達到預期的目的。
2、歷史發展不同
相聲這個詞從清朝開始出現,但之前已經有類似的雛形已經盛行。而小品則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我國才發展起來的藝術形式。
3、時代意義不同
相聲由於常年的積累,話題中常常帶有諷刺性,但小品則更多的以反映普通民眾的生活、塑造生活形象為主要目的。相對來說,小品更有點像小型的話劇。
擴充套件資料
話劇藝術的基本特點:
舞臺性古今中外的話劇演出都是藉助於舞臺完成的,舞臺有各種樣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員表演劇情,一利觀眾從各個角度欣賞。
直觀性話劇首先是通過演員的姿態、動作、對話、獨白等表演,直接作用於觀眾的視覺和聽覺;再用化妝、服飾等手段進行人物造型,使觀眾能直接觀賞到劇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徵。
綜合性話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其特點是與在舞臺塑造具體藝術形象、向觀眾直接展現社會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適應的。
對話性話劇區別於其他劇種的特點是通過大量的舞臺對話展現劇情、塑造人物和表達主題的。其中有人物獨白,有觀眾對話,在特定的時間、空間內完成戲劇內容。
11樓:雷靈小子
形式不同。相聲強調聽的效果,只有一個或幾個人,站在固定的位置上,運用嘴上功夫,逗笑,調動聽眾的聽覺。
小品強調綜合效果。動作加道具,遊走於舞臺上,調動觀眾的聽覺、視覺。
相聲相聲起源於北京,流行於全國各地。 一般認為於清咸豐、同治年間形成。它是一種歷史悠久、流傳較廣,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曲藝表演形式。
用北京話說講,現各地也有以當地方言說講的“方言相聲”。在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說書等藝術之長,寓莊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表演形式有單口、對口、群口三種。
單口由一個演員表演,講述笑話;對口由兩個演員一問一答,通常又有“一頭沉”和“子母哏”兩類;群口又叫“群活”,由三個以上演員表演。傳統曲目以諷刺舊社會各種醜惡現象和通過詼諧的敘述反映各種生活現象為主,解放後除繼續發揚諷刺傳統外,也有歌頌新人新事的作品。傳統曲目有《關公戰秦瓊》、《戲劇與方言》、《賈行家》、《扒馬褂》等,總數在兩百個以上。
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則以《夜行記》、《買猴》、《昨天》、《帽子工廠》等影響較大
小品“小品”一詞早在晉代即有了,本屬佛教用語。《世說新語·文學》:“殷中軍讀小品”句下劉孝標註:
“釋氏《辨空經》有詳者焉,有略者焉。詳者為大品,略者為小品。”鳩摩羅什翻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將較詳的二十七卷本稱作《大品般若》,較略的十卷本稱作《小品般若》。
可見,“小品”與“大品”相對,指佛經的節本。因其篇幅短小,語言簡約,便於誦讀和傳播,故備受人們的青睞。張融《遺令》:
“吾平生所善,自當凌雲一笑。三千買棺,無制新衾。左手執《孝經》、《老子》,右手執小品《法華經》。
”(《南齊書》卷四十一)可見他對“小品”的偏嗜。晚明夏樹芳著有《香林牘》,自序雲:“長夏居毗山,日禮《蓮花小品》,殿最名香,略摭成篇。
”晚明文人為逃避政治禍患,嗜佛成風,但只是逃於禪、隱於禪,大多數人並未真的遁入空門。所以他們根本沒有耐性鑽研深奧玄祕、卷帙浩繁的佛典,卻對“小品”情有獨鍾。隨著“禪悅”之風的興盛,文士們將“小品”概念移植到文學中,便成為很自然的事了。
萬曆三十九年(1611),王納諫編成《蘇長公小品》,最早將“小品”視作文學概念。陳繼儒《〈蘇長公小品〉敘》雲:“如欲選長公之集,宜拈其短而雋異者置前,其論、策、封事,多至數萬言,為經生之所恆誦習者稍後之。
如讀佛藏者,先讀《阿含小品》,而後徐及於五千四十八卷,未晚也。此讀長公集法也。”(《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卷十一)提出“短而雋異”作為“小品”的特徵,並比之為《阿含小品》,也可見“小品”概念是由佛經移來的。
這是晚明人最初的“小品”觀,大體上指散文體,篇幅短小,雋永新異。陳繼儒是晚明文壇“山人”一族的領袖人物,經他一號召,“小品”一詞遂不脛而走,一時人人競相寫小品、選小品、論小品,蔚然成為風氣。
廣義的小品包涵很為廣泛,狹義的小品泛指較短的關於說和演的藝術,它的基本要求是語言清晰,形態自然,能夠充分理解和表現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徵和語言特徵,最為代表的是喜劇小品。
小品的歷史由來已久,我國喜劇小品起源於80年代初,它繼承和發展了話劇、相聲、二人轉、小戲等劇目的優點。尤以趙本山、陳佩斯、朱時茂、宋丹丹、黃巨集、蔡明、郭達、潘長江著名,這其中,只有趙本山繼承了地方語言藝術的正宗,同時,也頗具脫口秀巨星的潛質。其他明星都有些過於表演專業了。
趙本山的成功跟他來自民間的背景有關係,小品這種即興式的表演形式需要豐富的生活閱歷和鮮活的生活語言。它的藝術氣質是跟話劇絕對對立的,它的語言氣質也是跟話劇截然相反的。
12樓:匿名使用者
1.小品一般是固定角色,相聲中演員的角色可以轉換
2.小品使用化裝和道具等手段。但相聲只是依靠語言的表現形式。所以相聲的難度比小品大
13樓:匿名使用者
相聲主要靠演員的嘴,一個相聲演員最基本的“說、學、逗、唱”的基本功要紮實。相聲分為單口相聲、雙口相聲和群口相聲。而小品靠的是演員的演技,演員要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口頭語言等向觀眾傳達其要表達的思想內容等。
關於法律的相聲和小品
小品和相聲的區別
14樓:匿名使用者
1、藝術形式不一
相聲是曲藝的一種形式,基本形式是與功夫是說學逗唱,主要目的是逗受眾發笑;小品是新生的藝術形式,是與大劇目相對的一個戲劇品種,多用來表達比較簡單的情節。
2、側重點不一
相聲表演時的側重點注重語言,以“說”為主;小品表演的時側重點,注重故事情節,以“演”為主。
3、分類不一
相聲屬於曲藝,與評彈、大鼓、三絃等說唱藝術是一類;小品屬於戲劇,與話劇、**劇、戲曲等是一類。
相聲如圖:
小品如圖:
4、道具不一
相聲基本述段子,簡單的幾句話要把觀眾帶進情節裡,很少藉助外部道具;小品有各種道具,各種舞臺背景,表演可以更誇張。
5、表演形式不一
相聲強調聽的效果,只有一個或幾個人,站在固定的位置上;小品強調綜合效果聽,動作加道具,遊走於舞臺上,調動觀眾的聽覺、視覺。
15樓:匿名使用者
1、藝術形式不同
相聲是曲藝的一種形式;小品是新生的藝術形式。
相聲的基本形式是與功夫是說學逗唱,主要目的是逗受眾發笑。
小品是與大劇目相對的一個戲劇品種,多用來表達比較簡單的情節。
2、分類不同
相聲屬於曲藝,與評彈、大鼓、三絃等說唱藝術是一類。
小品屬於戲劇,與話劇、**劇、戲曲等是一類。
3、側重點不同
相聲表演時注重語言,以“說”為主。
小品表演時注重故事情節,以“演”為主。
16樓:匿名使用者
相聲:一個人說是單口,兩個人說是對口,三個人以上是群口,再多是相聲劇。我們一般看到的是對口或單口,對口更多一些。
也是有道具存在的,如桌子、扇子、手絹、窮摔(敲桌子的小木頭)、玉子、快板等。一般的對口分捧哏和逗哏倆角,捧哏一般站桌子裡邊,逗哏站桌子外邊。
小品:內容很豐富,表演形式也很多樣,道具也更具體。就像一個簡單的電視劇或電影。
不過不得不說,小品是由相聲轉變過來的,或者可以說,小品的發起是從相聲發起的。很多的小品演員原來都是說相聲的。比如:
鞏漢林是相聲演員唐傑忠的徒弟,黃巨集是相聲大師馬季的徒弟,範偉是相聲演員陳連仲的徒弟。
還有,女相聲演員其實並不少,不過都鮮為人知,但也都很有名氣。比如:來小如,(老藝人來福如的女兒)三十年代後期與其弟來少如在京津"撂地",常演文字哏、貫口哏、小孩哏。
《俏皮話》、《報菜名》等。於佑福(竹板書演員於福壽之女)、劉玉鳳,這二位前輩可算是比較成功的。不靠幫襯和施捨憑自己的實力在相聲大堆裡拿到"整份兒"。
還有趙雅琴、耿雅林、富麗華、吉文貞(藝名荷花女,吉平三之女)、回婉華、潘俠男、張文俠、魏文華、高秀琴(師勝傑之母)、韓淑英、姜伯華、富蘭英(金炳昶之妻)從以上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女相聲演員大都出於"相聲世家",或其父、其兄從事相聲藝術。從小"耳濡目染",薰出來的。
小品和相聲最喜歡哪?中國的相聲小品該往哪個方向發展
相聲小品各有千秋.小品更具觀賞性,大眾話叫做更熱鬧些.但本人更喜歡相聲一些.郭德綱的出現彷彿讓人們看到了相聲的前景,但這不確定.因為郭的相聲主要幽默點很多.換句話說讓觀眾笑的次數多.有人反對人士批判這說 相聲是門藝術,不是搞笑 郭的反對很經典 相聲要是不搞笑,那就太搞笑了.相聲表演者必須會很多東西,...
相聲和小品根本的區別是什麼?為什麼很多人說春晚的舞臺不適合相聲呢?它們不都是曲藝形式嗎
相聲與小品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入戲。即演員的靈活性。小品演員一上來就有一個固定的角色,即張三李四王二麻子,不能再變了。而相聲演員則不然,一人即可飾多角,多人也可飾一角。或者這樣說,一個是在戲裡,一個是在戲外。從手段上來說,相聲突出的是表演與配合,可以沒有情節,只要有包袱,聊什麼,怎麼聊都可以。而小品...
相聲的“包袱”等術語是什麼意思相聲小品
挑籠子 相聲界行話,說相聲 挑籠子 的,與唱戲的角兒的 跟包 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樣。跟包 揹著角兒的行頭靴包,拿著包頭用具的提盒子 飲場的壺碗等等,是專門侍候角兒的,後臺扮戲,臺上飲場,都是 跟包 的活。挑籠子 的雖然也提一個提盒,裡面放上說相聲的道具摺扇 手絹,唱太平歌詞的竹板,還有拍案的醒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