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童話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
2樓:水瓶臨風
一個美麗的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中國濟公網-天台新聞,天台之視窗,天台文化,天台人,天台山,天台旅遊 濟公網 2007-4-10 14:13:
37 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故事,正統歷史的記載裡是由來沒有什麼根據,可是它在中國民間至少已流傳了六七百年以上,無南無北,都有關於這個故事的傳說,甚至還有各種遺蹟。它可以說是民間故事中最有勢力的一個,迫使統治階級官書性質的"地方誌",也不得不鄭而重之地把它收集下來,作成一種"準歷史的記載"。這就是 《寧波府志》裡面何以會有梁祝故事的來歷。
《寧波府志》不但肯定了梁祝是東晉時代的人物,連梁山伯的生年和死年,也說得清清楚楚(按其所記,山伯是生於352年,死於373年)。至於所記的梁祝籍貫,家世以及情死的經過,大體上也是和一般傳說相似,顯然它是從民間傳說的輪廓上構畫來的。唯一需要解釋的是,它根據了什麼材料能夠把年代肯定得這樣結實。
清朝人有好幾種筆記本,說到梁祝,似乎都是取材於《寧波府志》,也許有
一、二種是寫在府志之前而為它所取材的,反正這也沒有多大出入,來歷總不外乎是民間傳說。
我為什麼說這個故事流傳在民間至少已有六七百年呢?因為南宋時代早就有了"祝英臺近"或"祝英臺"的詞牌名稱(後來曲牌也有),元曲的大作家王實甫,也曾在他的"王彩雲絲竹芙蓉亭"裡,借王彩雲的口,唱出了許多歷史人物和故事人物的名字,表演她求愛的苦悶心情,裡面就有兩句?"哎!
你個梁山伯不採(睬)我祝英臺,羞的我怏怏而來。"梁祝的名字和宋玉、巫娥、周瑗姬、卓文君等擺在一起,說明了他們倆的名字在當時是怎樣的被人熟習。
不過,這個故事在元朝、明朝時期,都是被當做虛幻的故事看待,不作為歷史故事來處理。這也有一個旁證:明人楊守阝止有一首《碧鮮壇》詩,是依據其封建禮法觀點大罵祝英臺的。
詩中列舉了歷史上幾個女扮**的事例,如堤縈、木蘭等,恭維她們是"事緣不得已,乃留千古名",接著就質問"英臺亦何事,詭服違常經?"照這個封建小丑的見解,女孩子要念書儘可以在家裡念,象班昭那樣,沒有"男兒朋"也一樣的成就了學問。底下他就 說:
"悠悠稗官語,有無不可徵",這意思就是否認它的真實性。
3樓:匿名使用者
梁山伯與祝英臺 從前有個姓祝的地主,人稱祝員外,他的女兒祝英臺不僅美麗大方,而且非常的聰明好學。但由於古時候女子不能進學堂讀書,祝英臺只好日日倚在窗欄上,望著大街上身揹著書箱來來往往的讀書人,心裡羨慕極了!難道女子只能在家裡繡花嗎?
為什麼我不能去上學?她突然反問自己:對啊!
我為什麼就不能上學呢?
想到這兒,祝英臺趕緊回到房間,鼓起勇氣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讀書。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樣子,一定不讓別人認出來,你們就答應我吧!
」祝員外夫婦開始不同意,但經不住英臺撒嬌哀求,只好答應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剛矇矇亮,祝英臺就和丫鬟扮成**,辭別父母,帶著書箱,興高采烈地出發去杭州了。
到了學堂的第一天,祝英臺遇見了一個叫梁山伯的男同學,學問出眾,人品也十分優秀。她想:這麼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會學到很多東西,也一定會很開心的。
而梁山伯也覺得與她很投緣,有一種一見如故的感覺。於是,他們常常一起詩呀文呀談得情投意合,冷呀熱呀相互關心體貼,促膝並肩,兩小無猜。後來,兩人結拜為兄弟,更是時時刻刻,形影不離。
春去秋來,一晃三年過去了,學年期滿,該是打點行裝、拜別老師、返回家鄉的時候了。同窗共燭整三載,祝英臺已經深深愛上了她的樑兄,而梁山伯雖不知祝英臺是女生,但也對她十分傾慕。他倆戀戀不捨地分了手,回到家後,都日夜思念著對方。
幾個月後,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訪,結果令他又驚又喜。原來這時,他見到的祝英臺,已不再是那個清秀的小書生,而是一位年輕美貌的大姑娘。再見的那一刻,他們都明白了彼此之間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後,梁山伯請人到祝家去求親。可祝員外哪會看得上這窮書生呢,他早已把女兒許配給了有錢人家的少爺馬公子。梁山伯頓覺萬念俱灰,一病不起,沒多久就死去了。
聽到梁山伯去世的訊息,一直在與父母抗爭以反對包辦婚姻的祝英臺反而突然變得異常鎮靜。她套上紅衣紅裙,走進了迎親的花轎。迎親的隊伍一路敲鑼打鼓,好不熱鬧!
路過梁山伯的墳前時,忽然間飛沙走石,花轎不得不停了下來。只見祝英臺走出轎來,脫去紅裝,一身素服,緩緩地走到墳前,跪下來放聲大哭,霎時間風雨飄搖,雷聲大作,「轟」的一聲,墳墓裂開了,祝英臺似乎又見到了她的樑兄那溫柔的面龐,她微笑著縱身跳了進去。接著又是一聲巨響,墳墓合上了。
這時風消雲散,雨過天晴,各種野花在風中輕柔地搖曳,一對美麗的蝴蝶從墳頭飛出來,在陽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4樓:李家思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久,事見《梁山伯寶卷》、《華山畿》樂府及《訪友記》、《同窗記》傳奇,又名《雙蝴蝶》,諸多的戲曲劇種都搬演過這一經典的愛情名劇,其中以越劇的《梁祝》和川劇的《柳蔭記》最為知名,京劇也有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時期推出:如建國初期瀋陽京劇院秦友梅等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京劇大師程硯秋整理的《英臺抗婚》、葉少蘭和杜近芳據川劇移植的《柳蔭記》以及近年來遲小秋和朱強創排的新版《梁祝》等。
梁山伯與祝英臺
從前有個姓祝的地主,人稱祝員外,他的女兒祝英臺不僅美麗大方,而且非常的聰明好學。但由於古時候女子不能進學堂讀書,祝英臺只好日日倚在窗欄上,望著大街上身揹著書箱來來往往的讀書人,心裡羨慕極了!難道女子只能在家裡繡花嗎?
為什麼我不能去上學?她突然反問自己:對啊!
我為什麼就不能上學呢?
想到這兒,祝英臺趕緊回到房間,鼓起勇氣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讀書。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樣子,一定不讓別人認出來,你們就答應我吧!
」祝員外夫婦開始不同意,但經不住英臺撒嬌哀求,只好答應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剛矇矇亮,祝英臺就和丫鬟扮成**,辭別父母,帶著書箱,興高采烈地出發去杭州了。
到了學堂的第一天,祝英臺遇見了一個叫梁山伯的男同學,學問出眾,人品也十分優秀。她想:這麼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會學到很多東西,也一定會很開心的。
而梁山伯也覺得與她很投緣,有一種一見如故的感覺。於是,他們常常一起詩呀文呀談得情投意合,冷呀熱呀相互關心體貼,促膝並肩,兩小無猜。後來,兩人結拜為兄弟,更是時時刻刻,形影不離。
春去秋來,一晃三年過去了,學年期滿,該是打點行裝、拜別老師、返回家鄉的時候了。同窗共燭整三載,祝英臺已經深深愛上了她的樑兄,而梁山伯雖不知祝英臺是女生,但也對她十分傾慕。他倆戀戀不捨地分了手,回到家後,都日夜思念著對方。
幾個月後,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訪,結果令他又驚又喜。原來這時,他見到的祝英臺,已不再是那個清秀的小書生,而是一位年輕美貌的大姑娘。再見的那一刻,他們都明白了彼此之間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後,梁山伯請人到祝家去求親。可祝員外哪會看得上這窮書生呢,他早已把女兒許配給了有錢人家的少爺馬公子。梁山伯頓覺萬念俱灰,一病不起,沒多久就死去了。
聽到梁山伯去世的訊息,一直在與父母抗爭以反對包辦婚姻的祝英臺反而突然變得異常鎮靜。她套上紅衣紅裙,走進了迎親的花轎。迎親的隊伍一路敲鑼打鼓,好不熱鬧!
路過梁山伯的墳前時,忽然間飛沙走石,花轎不得不停了下來。只見祝英臺走出轎來,脫去紅裝,一身素服,緩緩地走到墳前,跪下來放聲大哭,霎時間風雨飄搖,雷聲大作,「轟」的一聲,墳墓裂開了,祝英臺似乎又見到了她的樑兄那溫柔的面龐,她微笑著縱身跳了進去。接著又是一聲巨響,墳墓合上了。
這時風消雲散,雨過天晴,各種野花在風中輕柔地搖曳,一對美麗的蝴蝶從墳頭飛出來,在陽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5樓:我冬閣的狗腿子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來歷:
東晉永和年間,在風景秀麗的善卷山南,有一個祝家莊。莊裡有一戶殷實富戶,人稱祝員外。祝家族規,財產傳男不傳女。
因祝員外沒有兒子,為繼承家產,祝員外將女兒英臺自小**打扮。英臺才貌雙絕、聰穎好學。到了讀書年齡,祝員外便把英臺送到附近的碧鮮庵讀書。
在碧鮮庵讀書時,有一位同學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樑家莊,兩人一見如故,意氣相投,引為知己,遂於善卷後洞的草橋結義金蘭,兄弟共勉,相互提攜。
英臺與山伯在碧鮮庵同窗三載,期間曾同往齊魯謁拜孔聖,又同到東吳遊學。兩人日則同食,夜則同眠,詩文唱和,形影相隨。山伯不僅才高學富,而且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臺的愛慕。
然而,三年之中,英臺始終衣不解帶,山伯雖屢起疑惑,但均被英臺支吾過去。山伯始終不知英臺為女子。
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篤,祝英臺對梁山伯產生了愛意。三年後,梁山伯要繼續去餘杭遊學,而祝父因英臺年屆及笄,不許英臺前往。二人依依不捨,互贈信物。
山伯贈與英臺古琴長劍,英臺回贈山伯鎦金摺扇,親書「碧鮮」二字。在山伯去杭城時,英臺相送十八里,途中英臺多次借物抒懷,暗示愛慕之情。但忠厚淳樸的山伯渾然不覺,不解其意。
臨別時,英臺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許於梁山伯,並約定時日,請山伯來祝家相訪求婚。
英臺學成回家後,豈料其父母已將英臺許配邑西鯨塘馬氏。山伯從餘杭遊學回來,到祝家造訪,英臺紅妝翠袖,羅扇遮面,前來相見,山伯方知其為女子。當得知英臺已聘馬氏後,柔腸寸斷,悲痛至極。
兩人臨別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雙。」
梁祝淚別後,山伯憂鬱成疾,不久身亡,卒葬村西胡橋。英臺聞訊悲痛欲絕,決意以身殉情。出閣當日,堅持要經胡橋祭奠。
轎至胡橋山伯墓時,英臺上前祭弔,慟哭撞碑,突然狂風大作,天空混沌,飛沙走石,地忽裂丈餘,英臺墮入其中。風停雨過後,彩虹高懸,有二隻碩大的蝴蝶,蹁躚起舞,傳為梁祝兩人之精靈所化,黑者即祝英臺,黃者即梁山伯,情侶依依,形影不離,比翼雙飛於天地之間。
6樓:新買的小鯉魚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久,事見《梁山伯寶卷》、《華山畿》樂府及《訪友記》、《同窗記》傳奇,
英臺與山伯在碧鮮庵同窗三載,期間曾同往齊魯謁拜孔聖,又同到東吳遊學。兩人日則同食,夜則同眠,詩文唱和,形影相隨。山伯不僅才高學富,而且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臺的愛慕。
然而,三年之中,英臺始終衣不解帶,山伯雖屢起疑惑,但均被英臺支吾過去。山伯始終不知英臺為女子。
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篤,祝英臺對梁山伯產生了愛意。三年後,梁山伯要繼續去餘杭遊學,而祝父因英臺年屆及笄,不許英臺前往。二人依依不捨,互贈信物。
山伯贈與英臺古琴長劍,英臺回贈山伯鎦金摺扇,親書「碧鮮」二字。在山伯去杭城時,英臺相送十八里,途中英臺多次借物抒懷,暗示愛慕之情。但忠厚淳樸的山伯渾然不覺,不解其意。
臨別時,英臺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許於梁山伯,並約定時日,請山伯來祝家相訪求婚。
英臺學成回家後,豈料其父母已將英臺許配邑西鯨塘馬氏。山伯從餘杭遊學回來,到祝家造訪,英臺紅妝翠袖,羅扇遮面,前來相見,山伯方知其為女子。當得知英臺已聘馬氏後,柔腸寸斷,悲痛至極。
兩人臨別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雙。」
梁祝淚別後,山伯憂鬱成疾,不久身亡,卒葬村西胡橋。英臺聞訊悲痛欲絕,決意以身殉情。出閣當日,堅持要經胡橋祭奠。
轎至胡橋山伯墓時,英臺上前祭弔,慟哭撞碑,突然狂風大作,天空混沌,飛沙走石,地忽裂丈餘,英臺墮入其中。風停雨過後,彩虹高懸,有二隻碩大的蝴蝶,蹁躚起舞,傳為梁祝兩人之精靈所化,黑者即祝英臺,黃者即梁山伯,情侶依依,形影不離,比翼雙飛於天地之間。
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鐘,首先五分鐘敘述梁祝愛情主題,然後是快樂的學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從十一分鐘開始進入第二段,祝英臺回家抗婚不成,樓臺會,最後哭靈。第二段和第一段長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鐘。
最後一段則是化蝶,可說是整曲再現。
曲子開始幾聲撥絃聲接著長笛,好像在雲端的感覺,以此來揭開序幕,有如從天上俯瞰人間,撥開雲層,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變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題,二長二短加上一個結束句,綿綿長長,幽幽遠遠,彷佛祝英臺在身旁說著昔日的故事。然後在低音重複一次主題,回到人間落了實。
管絃樂總奏主題,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現了,兩人情意綿綿,大小提琴和鳴奏著主題,漸漸的小提琴主導旋律並引進管絃樂再強調一次。等樂音漸歇,木管接續旋律慢慢落下。
小提琴獨奏深情舒緩帶點內省的音色,表示祝英臺對將來疑慮不安,但還是堅定相信自己。勇敢去愛吧!情緒輕快,笛聲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風光明媚三月天兩人春遊。
小提琴展現技巧,風華絕代。
相聚雖好總有分別,快樂情緒之後就是離情依依十八相送。將主題變奏緩緩奏出,有如邁不開的步履,卻終究不得不離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緊密結合難分難捨。
在這段末尾由絃樂第一次奏出哭調主題,預言悲劇結局,這構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愛」。
第二段發展部裡面有三小段: 強、弱、強,也就是快、慢、快。開始如大浪湧來的管絃樂聲代表祝父的反對,連續幾個小節下行樂句,好像在說:
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則猛烈與之抗衡,兩者衝突漸漸上升,最後全體合奏梁祝主題表示戀情**,一波波湧來浪潮終將這主題給淹沒。
樓臺會小提琴委婉的訴說情意,大提琴撥奏聆聽。輪到大提琴傾訴愛意,小提琴一旁隨和。突然,**急轉而下,運用越劇中囂板的「緊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過度悲傷絕望而病逝。
祝英臺在被迎娶過門途中,停在梁山伯墳前哭靈,小提琴以淒厲聲調哭出:樑兄呀!碎奏、斷奏哀痛欲絕旋律,有哭聲,有跪行,其中還有些回憶片段。
漸漸的淚眼開了,哭聲歇了,心意已決,在悲憤低音鑼聲中,縱身投入突然爆開墳墓中自盡,**同時推向最高潮。
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的縮寫
百舟渡海 上虞祝家莊才女祝英臺,女扮 赴杭求學,途中邂逅同時到杭州求學的會稽書生梁山伯,於是雙雙結伴到杭州遊學,期間同窗三載,形影不離,結下深厚情義。祝英臺學成先歸,二年後梁山伯到虞尋訪祝英臺時,真相大白,方知祝英臺是女兒身,遂回家告知父母,意欲娶其為妻,不料此時祝英臺已由父母之命許配馬家,梁山伯知...
梁山伯和祝英臺,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
童話故事 梁山伯與祝英臺 歷史上真實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是怎麼回事 梁山伯和祝英臺在歷史上確實有其人。但兩人的故事卻是後人寫出來的 歷史資料顯示,內 梁山伯與祝英容臺 壓根不是一個時代的人,梁山伯是明代人。祝英臺是南北朝人。兩個朝代相隔千年,他們倆又怎能相知相守呢?傳說祝英臺是南北朝時期的一代女俠。當時...
梁山伯與祝英臺 故事的來歷,梁山伯與祝英臺詳細故事
咋的他還在 這段故事是真實的,有資料記載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包括馬文才,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們之間的故事為歷史真實事件。元氏縣誌 裡明確記載 在南佐村西北隅,書院路所經由也,橋西南塔有古冢,山水漲溢,衝擊略不賽移,若有陰為封護者,相傳為梁山伯祝英氏之墓。東晉永和年間,在風景秀麗的善卷山南,有一個祝家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