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逢入京使
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欲寄彩箋無尺素,天長水闊知何處?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
古人傳遞資訊的故事的古詩詞兩首
古人傳遞資訊的故事
2樓:匿名使用者
【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的一種通訊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衝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臺,稱烽火臺。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火光」報警。
一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以達到報告敵情的目的。
【飛鴿傳書】
公元2023年,南宋大將張浚視察部下曲端的軍隊。張浚來到軍營後,見空蕩蕩的沒有人影,要曲端把他的部隊召集到眼前。張浚說:
「我要在這裡看看你的第一軍。」曲端開啟籠子放出了一隻鴿子,頃刻間,第一軍全體將士全副武裝,飛速趕到。張浚大為震驚,又說:
「我要看你全部的軍隊。」曲端又開籠放出四隻鴿子,很快,其餘的四軍也火速趕到。其實,曲端放出的五隻鴿子,都是訓練有素的信鴿,它們身上早就被綁上了調兵的文書,一旦從籠中放出,立即飛到指點的地點,把調兵的文書送到相應的部隊手中。
【通訊塔】
18世紀,法國工程師克勞德.查佩成功地研製出一個加快資訊傳遞速度的實用通訊系統。該系統由建立在巴黎和里爾230千米間的若干個通訊塔組成。
在這些塔頂上豎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裝一根水平橫杆,人們可以使木杆轉動,並能在繩索的操作下襬動形成各種角度。在水平橫杆的兩端安有兩個垂直臂,也可以轉動。這樣,每個塔通過木杆可以構成192種不同的構形,附近的塔用望遠鏡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種含義的資訊。
這樣依次傳下去,在230千米的距離內僅用2分鐘便可完成一次資訊傳遞。
【訊號旗】
船上使用訊號旗通訊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旗號通訊的優點是十分簡便,因此,即使當今現代通訊技術相當發達,這種簡易的通訊方式仍被保留下來,成為近程通訊的一種重要方式。在進行旗號通訊時,可以把訊號旗單獨或組合起來使用,表示不同的意義。
通常懸掛單面旗表示最緊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內容。例如,懸掛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潛水員,請慢速遠離我船";懸掛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懸掛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醫療援助"等等。
【旗語 】
在15-16世紀的200年間,艦隊司令靠發炮或揚帆作訓令,指揮屬下的艦隻。2023年,英國的美洲艦隊司令印了一本訊號手冊,成為第一個編寫訊號書的人。後來海軍上將波帕姆用一些旗子作"速記"字母,創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語字母。
2023年,納爾遜指揮特拉法加之役時,在陣亡前發出的最後訊號是波帕姆旗語第16號:"駛近敵人,近距離作戰。" 2023年,英國海軍馬利埃特上校編出第一本國際承認的訊號。
舫(fǎng)海訊號旗共有40面,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數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旗的形狀各異:有燕尾形、長方形、梯形、三角形等。
旗的顏色和圖案也各不相同。
【驛站】
波斯王居魯士大帝統治著一個疆土廣袤(mào)的大帝國,由使者傳遞書信和資訊已經不能適應帝國的需要。為此,他建立了一個由許多驛站組成的郵遞行政部門,這便是最早的郵局。這些驛站間隔一定的距離,負責照料每日跑完一站路的驛馬。
【郵局】
大清郵局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是清代上海地區十三家主要的通郵站之一。經歷了民營的信局-外國郵局-文報局-海關郵政-大清郵政等不同階段。它是目前華東地區唯一留存的清朝郵局遺址,也是近代中國郵政歷史的縮影。
辛亥革命以後,「大清郵局」改稱「中華郵局」。
3樓:匿名使用者
郵局的出現
一般認為,郵局是波斯王居魯士大帝創立的。居魯士統治著一個疆土廣袤的大帝國,由使者傳遞書信和資訊已經不能適應帝國的需要。為此,他建立了一個由許多驛站組成的郵遞行政部門,這便是最早的郵局。
這些驛站間隔一定的距離,負責照料每日跑完一站路的驛馬。
中國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郵政制度,到唐代基本完善。元朝還整頓了連線東西方的驛站傳遞制度。
公元前31年,羅馬人在奧古斯都統治時期,仿照這樣的機構,建立了公共驛站。站裡備有喂足草料的驛馬和供過往**住宿的客房。
在中世紀,羅馬式郵局已經消失,修道院遍佈歐洲。修道院之間的通訊通過使用稱為撀尥祭瓟的羊皮紙捲進行。第一個修道院在紙捲上寫上他們的傳言,送達的各修道院再加上他們的傳言,從而使紙卷越來越長。
例如,傳送聖·維落爾修道院院長死訊的紙卷長達9.5米,寬0.25米。
人們稱之為修士郵局。
大清郵局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1862-2023年),是清代上海地區十三家主要的通郵站之一。經歷了民營的信局-外國郵局-文報局-海關郵政-大清郵政等不同階段。他是目前華東地區唯一留存的清朝郵局遺址,也是近代中國郵政歷史的縮影。
2023年(清光緒四年),煙臺「華洋書信館」在周村設立分館,是為淄博地區大清郵政 機構的前身。2023年底,周村大清郵局開辦。2023年,博山二等大清郵局設立,附 設八陡、西冶街2處代辦所,並設信櫃5處,有村鎮信差2人,另有通沂水、王莊信差2人 ,通萊蕪、泰安信差4人。
2023年,臨淄西關廣順號、衛生堂藥店設郵政代辦處。翌年 ,桓臺設三等郵局,張店、索鎮設分局。張店大清郵政分局設在原張店街裡東四街,為商家 代辦,辦理信件和匯兌業務。
時周村、淄川、新城(桓臺)索鎮、張店等局隸屬濟南總局, 博山、臨淄、金嶺、淄河等局隸屬青州總局。
辛亥革命以後,「大清郵局」改稱「中華郵局」。郵局內部設郵務員、郵務佐、郵差、局役 四級。原張店大清郵政分局,遷至南北街。
2023年1月,臨淄中華郵局在臨淄城建立,始為三等郵局,翌年10月升為二等郵局, 鄉間設辛店、淄河店、孫婁店、西古城4處分櫃。2023年8月設立桓臺縣郵局(三等局 )、張店郵局(三等局,後升為二等)、周村郵局(二等局)、博山郵局(二等局)。桓臺 縣郵局在北石橋、曹村扒頭橋設信櫃,屬商家代辦。
2023年,博山郵局增設村鎮巡外郵差2人,分南北2路,3日巡行一週。西河、源泉、 八陡、夏莊、邢家莊均設信櫃。
2023年,張店中華郵局改為二等二級局,租用民房3間,經營匯票、保價信、平信。南 定亦設郵政局。
2023年,張店郵局遷至原張店二馬路(今西一路),並增設包裹郵寄等業務。同時在福 勝裡、衛固設定信箱,馬尚、衛固分別設立郵寄代辦所,辦理小額匯兌業務。
2023年,辛店分櫃升為辛店郵局。
2023年,鐵山、衛固、石橋設郵政代辦所,後改為郵務所,辦理小額匯兌業務。
2023年,張店、南定均為二等乙級郵局。張店郵局配有局長1人,郵務值2人,信差3 人,苦力4人。昌城、馬尚亦設有郵政代辦所。
4樓:匿名使用者
鴻雁傳書,飛鴿傳書
《烽火戲諸侯》 另外,古代: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
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資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裡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
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裡,再快要日行300裡,最快要求日馳500裡;步行人員日行50裡;逆水行船時,河行40裡,江行50裡,其它60裡;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裡。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裡他把驛騎比做流星。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訊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裡。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訊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繫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另外還有鐘鼓、煙火、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資訊
古人傳遞資訊的故事
5樓:程式設計師
1、魚傳尺素:
我國古詩文中,魚被看作傳遞書信的使者,並用「魚素」、「魚書」、「鯉魚」、「雙鯉」等作為書信的代稱。唐代李商隱《寄令狐郎中》詩中寫道:「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2、青鳥傳書:
遠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名曰詔蘭、紫燕,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
3、飛鴿傳書:
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
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
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訊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上,信鴿更重要地被用於軍事通訊的目的。譬如在公元2023年,南宋大將張浚視察部下曲端的軍隊。張浚來到軍營後,竟見空蕩蕩的沒有人影,他非常驚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隊召集到眼前。
曲端聞言,立即把自己統帥的五個軍的花名冊遞給張浚,請他隨便點看哪一軍。張浚指著花名冊說,我要在這裡看看你的第一軍。曲端領命後,不慌不忙地開啟籠子放出了一隻鴿子,頃刻間,第一軍全體將士全副武裝,飛速趕到。
張浚大為震驚,又說我要看你全部的軍隊。曲端又開籠放出四隻鴿子,很快,其餘的四軍也火速趕到。面對整齊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隊,張浚大喜,對曲端更是一番誇獎。
其實,曲端放出的五隻鴿子,都是訓練有素的信鴿,它們身上早就被綁上了調兵的文書,一旦從籠中放出,立即飛到指點的地點,把調兵的文書送到相應的部隊手中。
古人傳遞資訊的方法,古人傳遞資訊的方法
古人傳遞資訊主要用以下方法 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等。主要有飛鳥傳 飛鴿傳書 鴻雁傳書 飛雁傳書 驛傳 快馬加鞭 烽火,狼煙,旗語 燈光 三打祝家莊 孔明燈 等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
古人傳遞資訊的方法 圖 ,古人傳遞資訊的方法 圖
1 烽火 烽火,古代邊防軍事通訊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國家戰事的出現。古代在邊境建造的烽火臺,通常臺上放置乾柴,遇有敵情時則燃火以報警,通過山峰之間的烽火迅速傳達訊息。古有周幽王為褒姒一笑,博烽火戲諸侯而失信於天下,導致周朝衰敗的典故。2 鴻雁傳書 鴻雁是書信的代稱,有時亦代稱郵遞員。溯其源,...
古人傳遞資訊的故事有哪些
古代通訊 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 的典故,出自 漢書 蘇武傳 中 蘇武牧羊 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 公元前100年 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單于便將他流放到北海 今貝加爾湖 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凶和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來凶,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于不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