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是以曹魏正統繼承的,為什麼《三國演義》沒有提及?

時間 2025-03-21 15:30:12

1樓:奉孝乃立足之本

政治嘛,成王敗寇,君權天授,反君就是逆天而行。例如項羽想舉義旗反抗暴秦,也得師出有名,至於什麼楚昭王是個什麼貨色他可不管,說白了什麼正統不正統就是乙個忽悠手下跟他造反的標誌而已。至於平頭百姓千千萬萬最後造反當上皇帝的寥寥數人用手都能數過來,多不容易。

所以還是以什麼前朝貴族,前朝大官,皇室遺脈造反比較靠譜。

三國演義為什麼以蜀漢為正統,三國志卻把曹魏當正統?

2樓:啦啦隊地方

因為三國志更加正統,而三國演義只不過是**家的作品。所以說曹魏才更加代表正統。

3樓:惠華小知識

因為三國演義把蜀國作為正面角色去描寫,而三國志從歷史的角度描寫,把曹操當成了正統。

4樓:小自信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對待事物的看法不同,還有就是他們所處的時期不同等等。

歷史上,北魏為什麼作為曹魏的繼承者?

5樓:安徒生的木偶

北魏和曹魏完全沒有關係,只是藉著曹魏的幌子來稱帝罷了,不然稱帝的名不正言不順,容易招致漢人造反。

拓拔珪是鮮卑族人,和漢族的曹家完全不是乙個民族,就更別說是曹操的後裔了。況且北魏建立的時候曹魏已經滅亡了一百多年了。

晉朝雖然取代了曹魏,但是晉朝只承認自己是漢朝的正統繼承者,因為曹操出身宦官家庭,司馬家是士族階層,社會地位遠高於曹家,所以司馬家族不屑於與曹氏為伍。

最後,如果按照北魏和曹魏有關係的假設推理!那麼滅亡晉朝的前趙,是不是漢朝的繼承者呢?(前趙的正統稱呼是漢,是快滅亡的時候才稱前趙的,開國皇帝劉淵是匈奴人,但是他自稱是漢朝皇室的後裔,並祭拜漢朝的歷代先皇,並稱蜀後主劉禪為自己的爺爺(劉淵生前應該見過劉禪的))

6樓:

你的看法很有特點。其實,用傳統的觀點來看,司馬炎於266年接受曹奐禪讓,建立晉王朝,所以晉朝從法統上看才是曹魏繼承者。雖然後來北魏自稱是曹魏的後代,但是從傳統的繼承法統上是不認同這個觀點的。

當然,從歷史功績來看,北魏於動亂中統一北方,孝文帝改革更是挽救了中華文明併為未來的隋唐盛世埋下了伏筆。如此功業,也算是不枉他們自稱曹魏後代了吧。

為什麼《三國演義》裡把曹魏叫「魏國」,而正史裡,卻把曹魏叫「魏朝」?

7樓:流浪的害蟲

拋開吳老大的觀點,三國演義是未統一時候的故事,正史都是統一之後寫的,當然寫魏朝。

8樓:網友

是其它兩國對曹魏的稱呼,比如探子說:「啟稟將軍,魏國大將軍引兵10萬往漢中殺來。」難道改成「魏朝大將軍引兵10萬」自己不就成了屬朝,吳朝了。

9樓:網友

因為漢朝以後出現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演義裡又奉蜀漢政權為漢政權的延續,因此稱曹魏為魏國,而正史中,因為曹魏政權篡奪了漢朝政權,所以把曹魏政權稱為魏朝。

10樓:網友

《三國演示》是後人改得,《三國志》記錄的才是真真正正的歷史。這兩本書有些地方還是有區別的。

11樓:盡力去幫助別人

可能在晉朝編撰的史書中這個稱呼吧 應該是《三國志》吧。

因為曹魏篡漢 而司馬氏篡魏 當然在史書中稱為禪讓 我個人理解晉史自然要稱魏為朝。

這樣自然可以某種程度上承認自己的正統地位。

12樓:網友

這是個關於朝代的問題,演義中奉蜀漢為正朔,認為曹魏不過偽國,將蜀漢算作漢朝的延續,而因為曹魏佔據中原主要地區,實際上曹魏應算作魏朝才是。

朝代:指在封建社會或者沿襲了封建社會王室傳統的國家裡,王朝更替或者國王更替的時間間隔。朝代一般以王朝或者國王的名稱加以命名,也有以年號加以命名的。

13樓:匿名使用者

追究這個有意思嗎?好蛋逼呀。

為什麼只有曹魏政權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之中取得正統地位?

14樓:九牧林君

因為曹魏政權當時東漢還在的時候,國家的首都是設在曹魏那裡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且曹操集團的兵力是最強的;

15樓:神級小玩家

因為曹魏政權將當時的漢獻帝掌控,挾天子已令諸侯,後來曹丕登基是進行正規的禪讓儀式,在大義名分上來說是說的通的,屬於正統的皇權交接,而蜀吳兩國的皇帝都是自封的,沒有依據。

16樓:網友

因為曹操在一開始就是以漢朝大司馬的身份而自居的。作為日後諸侯當中勢力比較強大的一方,他也是採用一種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辦法去發展自己的勢力,所以說只有曹魏政權順應漢朝發展下去的,在三國鼎立的局面當中取得正統地位。

17樓:我是湯姆蘇

禪讓。曹魏是經過漢朝末年皇帝禪讓給曹丕得國的,而劉備和孫權是自立成國的。

18樓:bat誰主沉浮

因為曹魏地處中原,大部分都是適宜農耕的平原,經濟水平很高,而且曹魏人口最多,農業生產力比較強,所以最為強大。

你覺得要是《三國演義》以魏國為正統會發生什麼?

19樓:網友

就算魏國為正統,如果有劉關張三人的桃園結義、趙雲單騎救主、諸葛亮巧借東風草船借箭、關羽千里單騎的美談都在的話照樣還是大愛蜀國的這些精英良將,重情重義。反觀魏國雖然變成正統卻沒有什麼美談之事,到最後只能讓觀眾難以信服。

20樓:樸

我認為三國演義要是魏國正統那麼就會盡快三國鼎立局面的破裂,要是魏國正統了,那還有什麼三國鼎立,還有蜀國和吳國什麼事情,這兩大國家都將以另一種配角的身份出現。可以說曹操這一天下梟雄的稱號更是穩穩拿住了。

21樓:網友

如果魏國是正統的話,這個故事也可以,因為最終還是魏國贏得了勝利,可以把曹操描寫成勵精圖治的明君,現實是曹操也是乙個非常有謀略的大政治家,把他扶正,成為乙個英雄,為了祖國大業統一,也是很拼啊!

22樓:遙望燕園

如果《三國演義》像陳壽的《三國志》那樣,以曹魏為正統,曹操就不會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了,頂多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曹操也不會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了,而是說,「天下英雄,唯操一人耳。」

23樓:我是大神啦

首先要注意到《三國演義》,其本身是一部**,而並不是一部歷史紀實的史集。如果以魏國為正統,那麼整部**就會以魏為中心,將蜀國,吳國作為一種配角出現在書中,世道人心,皆順應魏國正統,統一天下,指日可待。

24樓:雜談鮮事

魏國為正統三國的統一,這種速度會更快,因為那個時代可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人們都是比較嚮往正統的,因為蜀國為漢朝正統,所以很多人選擇去投靠蜀國,如果說魏國為正統的話,那麼會有更多的精兵猛將投靠為和這樣此消彼長,蜀國的實力大大下降,然後魏國的實力更加的強,這樣三國統一的程序會更快。當然,《三國演義》也僅僅是一部歷史題的**,怎麼比他也都是一部**,再怎麼經典,它也是**。有很多東西和真實的歷史就是不一樣的,比如說真實的歷史上,關羽和張飛的**都不是《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那樣,因為這些**經過後人的研究,在實戰中根本發揮不出它應有的作用。

三國演義》是根據歷史的三國志改編。

25樓:新初遊戲

那麼魏國肯定可以更快的統一三國。

蜀國之所以可以和魏國、吳國對抗,很大程度是因為蜀國是漢室正統,有很多人投靠。

但是曹操當代梟雄,愛才惜才。

在諸葛亮老了之後,蜀國再無良將,而魏國則人才輩出。

在這裡就可以看出,魏國本身就比蜀國要強,如果魏國是正統,那麼統一則會更加迅速。

北魏為什麼仰慕曹魏,歷史上,北魏為什麼作為曹魏的繼承者?

不知道提問者的這個說法來自於何處,不過後代帝王參拜前代帝王也很正常。據說明太祖朱元璋也曾經在歷代帝王廟中向元太祖忽必烈見禮。另一方面,北魏拓跋氏力主 漢魏衣冠 之族,力主稱魏,居土德,根本上是為了以拓跋魏接續漢晉之間的曹魏。因此,北魏所居的土德,就是曹魏的土德,承續的是漢朝的火德,基於更為切近的現實...

為什麼說犬夜叉才是他老爸的正統繼承人

因為犬爸也是深愛著一個人類的女子吖 他是為了保護心愛的人而奮鬥的 這點犬夜叉可是完全繼承了 你看犬夜叉完結篇第15集不就清楚了,殺生丸並不知道自己能夠超越父親,一味追隨著父親的腳步,而犬夜叉是半妖,沒有那麼強大的力量,所以鬥牙王才會選犬夜叉為繼承人,繼承他的力量。到後面高橋不是畫了殺生丸有了自己的刀...

才智過人的謀臣劉曄,為什麼始終得不到曹魏的重用

因為曹魏不喜歡劉曄,劉曄才智過人,但野心太大,怕劉曄將來會對他造成威脅。因為他早期是董卓的軍師,所以曹操等人不信任他。因為這個人有皇室血統,所以曹魏時刻提防著他,擔心他打著是曹魏謀士的旗號,實際上是漢室的臥底,企圖搞垮曹魏。曹操為什麼不重用劉曄 1.劉曄身為漢室宗親,阜陵王的後裔,在漢室沒有滅亡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