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朱元思書》和《山峽》在寫作方式上的異同

時間 2025-03-16 23:20:14

1樓:網友

如果風有顏色,如果煙有光芒,或許,它們都是明淨的,像是白晝裡的月光。在風語低迴,雲霧縈繞中穿行,你也許會愛上兩岸的蒼翠峰巒;在煙波無憂,碧水澄明中抬首,你也許會愛上碧遠的蒼穹:眼前都是茫茫的蒼翠深遠,一色的深青淺碧,這樣的天,這樣的山,誰能說更偏愛誰一點呢?

在富陽與桐廬的一百多里水路上,竟然就讓我邂逅了這樣的奇景。潑墨是絕世好畫,成曲是天籟之音,這樣的山水,真是天下奇絕啊。

在行舟上低首,只見滿目的碧色,盪開層層輕波。這樣一方碧色的硯,研了滿滿的墨,等著你胸中無處可發的讚歎,用千丈的深度來書寫。你看那一尾尾的魚,一粒粒的石,都爭先恐後的想讓你看清楚,記住這裡每一點微小的美。

銀浪如鱗,湍流勝箭,心好像突然就輕了,輕的可以飛起來。

我藉著這欲飛的心,極目遠眺。兩岸的高山,寒松蒼翠疊枝,參差陰翳,競相爭高。重巒疊嶂,直指向天,鷹飛幾不可度。

如詩如畫,如曲如歌。不要怪自然中沒有琴絃;泉水彈奏石的清韻,善鳴的鳥嚶嚶放歌,難道不是天地絕響?更不必說山中的蟬鳴無窮,猿啼千轉了。

在這繁蕪迷眼的世間裡,還有這樣的地方嗎?想必熱衷於官場經濟人情世故的人們,來到這裡,都會忘憂流連啊。看來這樣的山水,這樣不沾紅塵的山水,必然是有守護的。

那些蒼茂的樹木伸出枝條,將這山水隱蔽起來,只有陽光偷偷地從隙縫中露出頭來,照亮這一江碧色,賞玩這珍藏的美麗。

《三峽》和《與朱元思書》在寫景方面的相同之處

2樓:得書文化

相同之處:

都主要運用了描寫的局缺表達方式,突出描寫了山水的景色,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欣賞和熱愛之情。

寫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

都側重寫山,突桐答辯出了山勢高峻。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猿啼…舉襪…

三峽和與朱元思書在寫景方面有什麼相同之處

3樓:承吉凌

相同點:兩文都抓住了景物特徵,運用了形象生動的語言描寫。富有傳神力量。

如《三峽》一文,寫夏景,自應寫長江之水奔騰咆哮,然而作者並未直接描摹江水的驚濤拍岸,而是在波峰浪尖上,虛擬了一葉扁舟。載著"工命急宣"的使者,可"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路遙,時短,行速顯示了三峽水流的洶湧湍急。

寫春冬之景,抓住了"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懸泉,瀑布,絕巘,怪柏這八種富有特徵的山水景象,描繪出一種"清榮峻茂,良多趣味"的優美境界,更給人一種清幽閒靜,如臨其境的美好感受。

寫秋景,作者用"晴初霜培空陵旦,林寒澗肅"八個字概括了秋天的一般特徵配戚後,緊緊抓住這裡最具特色的虧慎"猿嘯"著力加以渲染:"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這不僅讓人們見到了三峽悽清的秋景,還聽到了悽異,哀轉的猿聲,使哀思和悲秋融為一體。

與朱元思書》中寫水的清澈:"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寫急流猛浪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動靜結合,使明淨美與氣勢美交織在一起。寫山,通過"爭高","競上"互比高低,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如此用審美移情的眼光,寫山勢之離奇,能給人以向上的激勵。

這是富春江兩岸高山的特徵,寫得確也別有風味。

與朱元思書,題目的翻譯,與朱元思書 的翻譯

給朱元思的信。風塵煙靄全部散盡,天空與山峰顯露出同樣清澄的顏色。讓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任憑它或東或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來裡水路,奇峭的山峰奇異的流水,天下獨一無二。江水全都呈現出一片青蒼之色,千丈深也能見到水底。遊動的魚和細細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湍急的流水快于飛箭,洶湧的江浪勢如奔馬。兩岸...

與朱元思書的主旨,《與朱元思書》的主旨句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夜荷竺 與朱元思書 是吳均寫給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書信。本文敘述作者乘船自富陽至桐廬途所見,描繪了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創造了一種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讀後悠然神往,彷彿也親自領略了其間的山水之美 同時也表現出他沉湎於山水的生活情趣。文章很短,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 第1段 交代乘船遊覽富春江的季節 ...

遊斜川詩序和與朱元思書在語言上的共同特點

極速香香 駢文是一種講究形式的文體,作者吳均是南朝知名駢文家,其代表作 與朱元思書 自然保持了駢文的特點.文章基本上遵循駢文的要求,主要採用四字句和六字句,並於文章後半部分大量運用對偶句,如 泉水激石,冷冷作響 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這就取得了句式整齊 音韻和諧 對比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