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藝術的故事,像 月光曲 , 蒙娜麗莎之約 之類的

時間 2025-02-19 14:15:05

1樓:生平靈

響遏行雲。戰國時期,有個喜歡唱歌的青年,叫薛譚。他得知青秦在唱歌方面很有造詣,便拜青秦為師。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有了很大的進步,受到了同行的稱讚。

薛譚自以為已經把老師的本領學到手了。於是,有一天,他便去向青秦告別,青秦沒有挽留他。第二天,青秦在郊外為他送行。

在飲酒話別的時候,青秦打著拍子,長了一支非常悲壯的歌曲,那高亢的歌聲使周圍的樹木都顫動起來,天空中的流雲都停了下來。

薛譚聽得入了迷,意識到自己的驕傲自滿有多麼愚蠢。他十分慚愧的對青秦說:「老師,我原以為和您學得差不多了,現在才知道比老師差遠了,請老師原諒我,讓我繼續跟您學習吧。」

青秦聽了,笑了笑,讓他留了下來。

響遏行雲:指聲音高亢以致阻攔了天上的流雲。多指聲音嘹亮。

月光曲,蒙娜麗莎之約中融入自己的什麼和什麼

2樓:儒雅的娜年

《月光曲》和《蒙娜麗莎之約》在描述琴聲或畫像時都融入了作者的聯想和想象。

伯牙絕弦 主題解說 月光曲 主題解說 蒙娜麗莎之約 主題解說 我的舞臺 主題解說

3樓:xzp夏

伯牙絕弦 主題解說:伯牙摔琴謝知音。月光曲 主題解說:

月光曲的由來(傳說)。 蒙娜麗莎之約 主題解說:與蒙娜麗莎的一次約見。

我的舞臺 主題解說:我的生活,藝術的舞臺。

4樓:網友

知音已逝,誰知我心。一曲高山流水也已經不能成音,再彈也就沒有意義。需要宣告什麼嗎?

也只是人們自己從中懂得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雖逝卻常伴我心,只是生死茫茫,心中終有一片抹不去的烏雲。

月光曲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

5樓:匿名使用者

課文作者是楊爽,寫的是貝多芬。小學六年級的課文。

6樓:震震學長

課文作者是楊爽,寫的是貝多芬。小學六年級的課文。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22歲開始終生定居於維也納,創作於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誌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

此後20餘年間,他數量眾多的**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巨集偉氣魄,將古典主義**推向高峰,並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的到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於維也納去世,享年57歲。

《月光曲》是誰寫的?怎麼唱,月光曲講的是什麼故事?

月光曲 是貝多芬寫的 月光曲 原名 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 創作於1801年,接近於貝多芬創作的成熟期。這首鋼琴曲所以被稱為 月光曲 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 萊爾斯塔勃聽了以後說 聽了這首作品的第一樂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盪漾的皎潔月光。以後,出版商根據這段話,加上了 月光曲 的標題...

月光曲的教案

京英彥 在2007年2月初,我有幸參加了新課程遠端研修課程學習,聆聽到當今中國教育專家的講座。經過兩天的學習,我深深感受他們所講到的許多問題,確實是我們一線老師平日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困惑點 疑難點,專家們的講談,猶如春天到來的聲音,融化了長期以來困結在心中的疑問寒冰。在 蔣老師執教的 月光曲 後,幾位...

貝多芬的鋼琴曲月光曲!在什麼背景創作的!有故事嗎

貝多芬 1877 1827 德國作曲家.父親從小就逼迫他學琴.他13歲任宮廷樂隊大鍵琴手,14歲任宮廷管風琴師,18歲任歌劇樂隊中提琴手.1792年,海頓見到他,收其為學生.1795年首次在維也納以作曲家及鋼琴家身份登臺.1798 1800年除教授鋼琴外.埋頭作曲.1800年4月舉行作品 會,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