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徙木立信論翻譯白話文

時間 2024-12-22 14:40:07

1樓:網友

吾讀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嘆吾國國民之愚也,而嘆執政者之煞費苦心也,而嘆數千年來民智之不開、國幾蹈於淪亡之慘也。謂予不信,請罄其說。

法令者,代謀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維持之,務使達到完善之目的而止。**國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

法令而不善,則不惟無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懼,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雖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與秦民適成此比例之反對,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試一披吾國四千餘年之紀載,而求其利國福民偉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當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戰事正殷,舉國疲勞,不堪言狀。

於是而欲戰勝諸國,統一中原,不綦難哉?於是而變法之令出,其法懲奸宄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

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於是知政者之具費苦心也,吾於是知吾國國民之愚也,吾於是知數千年來民智黑暗國幾蹈於淪亡之慘境有由來也。

雖然,非常之原,黎民懼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東西各文明國民聞之,當必捧腹而笑,舌而譏矣。烏乎!吾欲無言。

2樓:love糖果甜

我讀史書讀到商鞅搬移木杆樹立誠信一事,不禁慨嘆起我國國民愚昧,執政者煞費苦心,幾千年來民眾不覺悟、國家接近走向滅亡的悲慘命運來。認為我說的不可信,請允許我詳盡地說出我的道理。

法令,是謀求幸福的工具。法令如果好,它讓我們民眾獲得的幸福就一定多,我們民眾正擔心不公佈這些法令,或者公佈後擔心這些法令不產生效力,一定竭盡全力來保障它,維持它,務必使它達到完善的目的為止。**和國民互相維繫,哪有不信任法令的道理呢?

法令如果不好,那不但沒有幸福可言,而且還有足夠讓人恐懼的危害,我們國民又一定會竭盡全力來阻止這些法令。即使想要我們信任(法令),又哪有相信它的道理呢?就如商鞅與秦國民眾之間(具有同樣的利害關係),卻恰恰運用跟**與國民互相信用相反的方法(即運用徙木立信的辦法)去做,這又是為什麼呢?

商鞅的法令是好法令。如果試著翻閱一下我國四千多年的記載,尋求那些利國福民的偉大的政治家,商鞅不是位居第一嗎?商鞅處在秦孝公時代,中原局勢極不安定,戰事正盛,全國民力疲憊,(達到了)不能夠言說和描述(的程度)。

在這種情勢下,卻想戰勝各諸侯國,統一中原,不很難嗎?在這種情勢下,變法的命令出臺了,這些法令懲罰壞人來保護人民的權利,鼓勵種田織布來增加國民的財力,崇尚戰功來樹立國威,把貧困、懶惰者收為奴隸來杜絕人力、物力資源的損耗。這確實是我國從來沒有過的重大政策,國民害怕什麼而不相信呢?

一定要(通過)搬移木杆來樹立誠信,我從這裡知道了執政者都費了苦心,我從這裡知道了我國國民愚昧,我從這裡知道了幾千年來民眾智慧缺乏、國家差點兒走向滅亡的悲慘境地是有原因的。

雖然這樣,但一件不尋常的事情開始出現時,百姓對此會感到驚懼。國民是這些國民,法令是那些法令,我為什麼對此感到奇怪呢?我只擔心這搬移木杆樹立誠信一事,如果讓東西方各國文明程度高的那些國民聽了,一定會捧著肚子大笑,(或者)高聲譏誚。

唉呀!我不想說了。

3樓:水管工大大

商鞅搬移木杆樹立誠信一事。

4樓:匿名使用者

用搬木頭這件事樹立威信。

商鞅立木文言文全文翻譯是什麼?

5樓:你我不是對的人

《商鞅立木》譯文:商鞅變法的條令已準備就緒,還沒公佈,(商鞅)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於是(命人)在都城市場南門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頭,招募(能)搬到北門的人,給予十金。百姓看到後對此感到奇怪,沒有人敢去搬木頭。

商鞅)又說:「能搬木頭的人賞五十金。」有乙個人搬了木頭,就給了他五十金,以此來表明沒有欺騙(百姓)。

最終頒佈了法令。 這時太子也觸犯了法律,商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施行,就在於上層人士帶頭違反。

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便將他的老師公子虔處刑,將另乙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以示懲戒。第二天,秦國人聽說此事,都遵從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國人都非常高興,路上沒有人將別人丟的東西據為己有,山林裡也沒了盜賊,家家富裕充足,百姓勇於為國作戰,不敢再行私鬥,鄉野城鎮都得到了治理。

註釋

商鞅:戰國中期政治家。令既具:

商鞅變法的條令已準備就緒。怪:感到奇怪金:

古代貨幣單位。布:公佈,頒佈。

具:準備就緒。國都市南門:

指城後邊市場南門。輒:就。

期年:一整年。黥:

即墨刑。用刀在面額上刻字,再塗以墨。

人物介紹商鞅:(前395年一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軍事家,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被秦孝公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西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後,商鞅被公子虔誣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屍身被運至咸陽車裂。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

啟發與借鑑商鞅通過「徙木立信」,取得了民眾對於國家的信任,為自己變法法令的實施奠定了基礎。信用不僅是乙個國家的重寶,對於個人而言亦然。古人云:

言必信,行必果。」誠是為人之本,信乃立身之道,誠信是一切道德賴以維繫的前提。做人誠信與否,是乙個人品德和人格的體現;做人誠信與否,是能否贏得別人尊重和友善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

商鞅立信文言文翻譯

6樓:四季教育

原文:商 鞅 立 信。

商鞅令①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之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②.民怪之,莫敢徙。復曰:

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民信之,卒下令。

注:①令:指變法的命令。

金:古代貨幣單位翻譯:商鞅法令已經制訂完成,尚未公佈,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中有誰把木頭搬到北門就賞給十金。

人們覺得奇怪,沒有人敢搬動。又下令說:「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賞五十金。

有乙個人把木頭搬走了,當即就賞給他五十金,以表明決不欺騙。然後終於釋出法令。

商鞅立木建信(全文翻譯+重點詞)

7樓:真慨逢靖易

商鞅變法的條令已經完備,還沒有公佈,商鞅擔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國都集市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招募能把它遷移到北門的人給他十金。民眾認為奇怪,沒有乙個敢去搬的,商鞅又說:「能搬的人給他五十金。

有乙個人搬遷了那根木頭,商鞅就給了他五十金。商鞅用這個來表明自己不欺騙民眾,終於公佈了法令。

一詞多義:具:就緒。

詞類活用:怪(形作意動)感到奇怪。

特殊句式: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介賓後置)

商鞅立木文言文翻譯

8樓:網友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強。誠信是乙個國家得以強大的根本。商鞅立木,取信於民,讓百姓相信,朝廷是有誠信的, 新法準備就緒後,還沒公佈,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國都後邊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中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給十金。

百姓覺得這件事很奇怪,沒人敢動。又宣佈「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五十金」,就有人把它搬走了。

9樓:網友

新法已經就緒,還沒有頒佈,擔心老百姓不滿,立起了三丈之高的木頭在國家都城的南門,說只要有人能搬動木頭到北門去,就給他們十金,百姓們害怕,沒有人敢將木頭搬到北門,又說能搬到北門的人賞50金,有乙個人把木頭搬走了,果然拿到了50金,顯示了自己國家絕不欺瞞百姓的承諾,然後頒佈了新法。

於 2020-10-09

《商鞅立信》的翻譯,史記商鞅立信原文有刪改翻譯

城市秋天 一 譯文 商鞅變法的條令已準備就緒,還沒公佈,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於是在國都集市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招募有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二百兩銀子,百姓對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又說 能搬木頭的人賞一千兩銀子 有一個人搬了木頭,就給了他一千兩銀子,用來表明沒有欺騙 百姓 最後頒佈了那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