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節氣歷史,二十四節氣的來歷和意義

時間 2023-01-17 15:50:11

1樓:秒懂星課堂

胡彥斌介紹二十四節氣的意義。

2樓:藍藍藍

1、來歷。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先秦時期開始訂立、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它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週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佈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曆》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二十四節氣(24 solar terms)是指中國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2、意義。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佈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二十四節氣較準確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

二十四節氣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3樓:馨寶

二十四節氣,於中國先秦時期就已經訂立、到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週而復始。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時代人們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氣候規律。地球繞太陽執行的軌道古人命名為「黃道」,也稱「日道」,將黃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間相隔15° ,就形成了24個節氣。24個節氣其實就是24個時令點,每月2個。

二十四節氣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一個週期作為一個輪迴,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時節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的不同、寒來暑往的準確時間、降雨降雪等自然現象發生的規律,以及記載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現象的時刻。

我國干支歷二十四節氣開始的日期,與國際通用的公曆基乎一致,最多相差一兩天,這也正是因為干支歷和公曆一樣,都是按照地球一年繞太陽公轉一週作為依據。干支歷是用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歷法。干支紀法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

它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沒有閏月。干支歷與地球環繞太陽的週期運動有關,其年月日全由太陽視運動決定,與太陰月相無關。但它又與通常的陽曆(如公曆)不同,後者月長由人為規定而與天象無涉,所以它是有中國特色的陽曆。

自古迄今,干支歷依舊流行於萬年曆等書,用於象數、風水和命理學中。

二十四節氣分別是什麼?各對應幾月幾號以及它的來歷?

4樓:冷色杳然啾

二十四節氣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和日期分別如下:

一、春天。(1)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日期是農曆的正月十一。

(2)雨水就是每年降雨的開始,雨量漸增。日期是農曆的正月十五。

(3)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日期。日期是農曆的正月三十。

(4)春分表示晝夜平分。日期是農曆的二月十五。

(5)清明指天氣晴朗,草木繁茂。日期是農曆的三月初一。

(6)穀雨意為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日期是農曆的三月十六。

二、夏天。(1)立夏就是夏季的開始。日期是農曆的四月初二。

(2)小滿代表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日期是農曆的四月十七。

(3)芒種的意思是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日期是農曆的五月初四。

(4)夏至代表夏天要開始熱了。日期是農曆的五月十九。

(5)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日期是農曆的六月初五。

(6)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日期是農曆的六月二十一。

三、秋天。(1)立秋就是秋季的開始。日期是農曆的七月初八。

(2)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日期是農曆的七月二十三。

(3)白露就是天氣轉涼,露凝而白。日期是農曆的八月初十。

(4)秋分代表晝夜平分。日期是農曆的八月二十五。

(5)寒露意為露水以寒,將要結冰了。日期是農曆的九月初十。

(6)霜降意思是天氣漸冷,開始有霜了。日期是農曆的九月二十六。

四、冬天。(1)立冬就是冬季的開始。日期是農曆的十月十二。

(2)小雪意味開始下雪。日期是農曆的十月二十六。

(3)大雪意味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日期是農曆的十一月十二。

(4)冬至就是寒冷的冬天要來臨了。日期是農曆的臘月初一。

(5)小寒代表氣候開始寒冷。日期是農曆的臘月十二。

(6)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日期是農曆的臘月二十六。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5樓:網友

最早的歷法是「夏曆」,相傳是夏代。春秋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一部天文學著作。

西漢時期,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是農曆吸收了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二十四節氣即:立春、 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6樓:毗沙王

由於歷史上我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1] 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漢族勞動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執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淮南子》一書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一年二十四節氣有哪些?

7樓:職場導師佳寧

一般在古代時期,民間都會把立春稱為正月節,這是一年之首,所以會很重視立春這個節,而春季裡除了立春節,其他雨水,驚蟄,春分,穀雨就是氣,而清明節是節,還是古人很重視一個傳統節日。

了夏季裡立夏是夏季開頭,一般會有些地區還儲存著以前活動,會進行一些慶祝性活動。夏季裡立夏和小滿,芒種就是氣,夏至就是一個節,這個時候會舉行大型慶祝豐收,祈求來年豐收活動。而小暑和大暑也是氣,可是在民間這兩個氣就很重視,一般一年裡就這兩個氣裡是最熱時節,大家會想盡辦法來降暑,還會舉行一些關於降暑活動。

了秋季裡立秋就是節,人們都知道一旦到了立秋,炎熱時節就馬上要結束,所以處暑,白露是氣,秋分就是節,是傳統祭月節。就在秋季裡有我國很重要中秋節,所以祭月節和中秋節都是一樣,對月神一種崇拜,對家人思念,對下半年美好期待。寒露,霜降就是氣,冬季裡立冬,小雪,大雪就是氣,一年快要結束,嚴寒來臨,大家開始準備一些能存放很久食物來應對冬季。

冬至就是節,北方人就會吃餃子來過節,而且在古人嘴裡常說,冬至大如年,由此可見,冬至很重要。

小寒和大寒就是氣,所以我們這麼看來,一年二十四個節氣,裡面就有立春,夏至,秋分,冬至才是節,剩下就是氣。

8樓:樹綱豪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為: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9樓:活寶略懂略懂

二十四節氣是以太陽曆為基礎,根據視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從黃經0°起,每15°為一節,每月一個「中氣」和一個「節氣」,全年分十二個「中氣」和十二個「節氣」,以後合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按天文、氣候和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賦予有特徵意義的名稱。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反映四季更替的有二分、二至和四立;直接或間接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白露、寒露、和霜降;反映降水的有雨水、穀雨、小雪、大雪。

驚蟄、清明、小滿、芒種、處暑則是反映物候的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的獨特創造,起源於黃河中下游,春秋時期已運用圭表測日影,定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呂氏春秋·十二紀》中有二分、二至、四立、雨水、驚蟄、小暑、白露、霜降等節候名稱。到西漢《淮南子·天文訓》中始有二十四節氣全名。

二十四節氣以黃河流域的氣候為依據,以自然季節現象和農業生產活動相結合為內容。春分、秋分表示晝夜平分,氣候適中;夏至、冬至表示暑夏寒冬的到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雨水錶示降雨季節的開始;驚蟄是冬眠蟄蟲開始復甦,出土活動;清明表示天氣開始轉暖草木新綠,景象清新;穀雨是降雨開始增多,有利於穀物的生長;小滿表示草木開始繁茂,夏熟穀物子粒開始飽滿;芒種是一年中農事繁忙的時節,需要及時進行夏收、夏管、夏種;小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處暑表示炎熱季節的結束;白露表示氣溫下降快,溼度尚大,多露水;寒露表示地面輻射冷卻快,凝結的露水溫度低;霜降表示進入降水季節;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歌 全文

二十四節氣,是指干支歷中表示季節 物候 氣候變化以及確立 十二月建 的特定節令。它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確定,斗柄繞東 南 西 北旋轉一圈,為一週期,謂之一 歲 攝提 每一旋轉週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現行的 二十四節氣 採用的是 定氣法 劃分,即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執行15 所到達...

二十四節氣古詩,有關二十四節氣的詩詞

詩 貴穀子 大寒花草樹木管時令,飛禽鳥鳴報農村。悄然歡送大寒夜,熱熱鬧鬧迎新年。小寒寒九出門霜上走,草廬簷下冰筍久。喜鵲登枝嬉戲叫,催問春天何時到?冬至日照數九冬至天,清霜風高未辭歲。又是一個平衡日,子線從南向北迴。大雪蒼茫大地一片白,素夜田園生天籟。瀌瀌鋪飄雪滿天,瑞兆來歲必豐年。小雪不見藕塘芙蕖...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歌,新華字典後面有!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中文名稱 二十四節氣英文名稱 twenty four solar terms定義1 根據視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劃分反映我國一定地區 以黃河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