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名詞解釋

時間 2023-01-12 09:15:07

1樓:南邕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漢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代表「道」、「真理」、「法則」,「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迴歸大道,歸根覆命。

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

天人合一,或稱天人合德、「天人相應」,天人合一並非中國文化所獨有的觀念,在世界很多高階宗教中都有這類觀念,並且有詳細系統的修行方法。儒、道、釋三家均有闡述。其基本思想是人類的生理、倫理、政治等社會現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孔子,漢朝董仲舒引申為天人感應之說,程朱理學引申為天理之說。

標誌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理論醫學的新階段的醫學典籍——《內經》主張「天人合一」,其具體表現為「天人相應」學說。《內經》反覆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靈樞·刺節真邪》),人與天地相參也」(《靈樞·歲露》、《靈樞·經水》),與天地如一」(《素問·脈要精微論》)。認為作為獨立於人的精神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的「天」與作為具有精神意識主體的「人」有著統一的本原、屬性、結構和規律。

因此,《內經》的天人合一觀是《黃帝內經》天道觀的目的所在。

《內經》「天人相應」學說,可以從兩方面來**:一是從大的生態環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質與現象來看"天人合一"的內涵;一是從生命(小宇宙)的本質與現象來看"天人合一"的內涵。

2樓:一條固執的魚喲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它首先指出了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係;其次表明,人類生生不息、則天、希天、求天、同天的主義和進取精神;第三,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思維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天人合一"的思想無處不在。

以"仁"為核心,"禮"為外觀表現的儒學可以說是一種人學,提出"血濃於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等。

在天人合一價值成就係統中,天人合一是描述了事物的矛盾變化以及反應程序與指向的觀察工具、思維模式。天與人各代表了萬物矛盾間的兩個方面,即內與外、大與小、靜與動、進與退、動力與阻力、被動與主動、思想與物質等等對立統一要素。

我們用天和人來代表萬事萬物中的矛盾,其主要原因是,如無人,一切矛盾運動均無法覺查;如無天,一切矛盾運動均失去產生的載體;唯有人可以運用萬物的矛盾;唯有天可以給人運用矛盾的資源!總之,以天與人作為宇宙萬物矛盾運動的代表,才能最透徹的表現天地變遷的原貌和功用。

天人合一的根本表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段話概括了天體執行的變化之微妙,萬物並不感到突然而適應,而仁人志士應效仿其規律,所作所為被認同而不出現異議,即為: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構成了人類社會中最根本矛盾對立統一體,在萬物諸矛盾中,又按照由內到外的順序,存在著四大層級矛盾!而人類活動的一切起點、指向與歸宿,又全在這天人合一的四大矛盾運動之中!

3樓:chen陳春明

天人合一是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養人,人護天。道法自然,一切都可以看作自然,人也不例外。所以,人與自然的相互和諧是附和天道執行的規律的,是充盈且生生不息的。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根本觀念之一,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與「天人之分」說相對立。所謂「天」,一種觀點認為包含著如下內容:

1,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關係的存在;2,天是賦予人以吉凶禍福的存在;3,天是人們敬畏、事奉的物件;4,天是主宰人、特別是主宰王朝命運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賦予人仁義禮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種觀點認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

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二是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

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與自然的一致與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張「天人合一」,《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認為人只要發揚「誠」的德性,即可與天一致。漢儒董仲舒則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成為二千年來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

4樓:匿名使用者

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

「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因而《中庸》始於「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至矣」。這就是聖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

天人合一名詞解釋

5樓:匿名使用者

「天人互泰」自然觀是指天與人、人與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諧美好的常態關係,即天人統一的共同體關係。它辯證地闡明瞭天人彼此之先後秩序、包容關係、和諧原則、中庸法度及變化規律。強調人的主觀能動,呼籲人的自律與反思,喚醒人的德性良知。

「天人互泰」是一種現代辯證的哲學理念,是在古代樸素哲學思想「天人合一」基礎上的演進和變奏。在實踐上,討論天人關係應當達到什麼樣的理想情形,人類應該怎麼樣才能與自然界保持著互泰的和諧關係有著現實價值和未來意義。

6樓:快去學吧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

7樓:網友

天人合一 [ tiān rén hé yī ]生詞本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 tiān rén hé yī ]

中國 哲學中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觀點。與「天人之分」說相對立。認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體現;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動天意,由此兩者合為一體。

8樓:匿名使用者

天人合一: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的,思維反映存在,所以思維也應當是不斷變化的,與時俱進的。物質與人以及物質之間是和諧統一的。

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係上。它認為人與天不是處在一種主體與物件之關係,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扭曲與原貌或為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係之中。主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觀點。

名詞解釋(歷史文化 安土重遷 天人合一 )?

藝術概論的名詞解釋!!急急急急急

9樓:匿名使用者

1.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

2.再現論:是表述藝術創作過程中,藝術家內部主觀世界和外部客觀世界相互關係的理論。

側重於對外部客觀世界的再現和模仿,通過外部客觀世界表達內部主觀世界的藝術理論稱為再現論。表現論:和再理論相對應或相反對,也是表述藝術創作中內部主觀世界和外部客觀世界相互關係的理論。

側重於對內部主觀世界的表現,通過內部主觀世界間接或曲折地表達外部客觀世界的藝術理論。

3.《易經》的天人觀就是「天人合一」。什麼叫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天一人一地」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在其中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絡和制約的。

4.悟對通神,就是對繪畫在主體與物件間交往性質的說明。

5.靈感是指不用平常的感覺器官而能使精神互相交通,亦稱遠隔知覺。

6.指詩文的氣韻或格調。

7.藝術最重要的內涵就是你對它獨有的理解,世上獨一無二,這藝術,只屬於你一個人,你獨有的藝術個性,會在其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8.而藝術就是一種虛構,藝術家就是給人們提供虛構載體,滿足我們精神需求的人們。

9.潛意識學說認為人的犯罪不是人意識的主觀意願造成的,而人被自己的潛意識推動,無力自拔;所以饒恕了罪惡。

天人合一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10樓:應妙子

關注**,功等傳道,願大家福生無量。

光伏電站的太陽能板一天人能夠安裝多少

亂紅齋 一般情況下為 平均1天每人安裝100 200塊地面電站4人安裝1塊元件平均花費1分鐘,1天安裝8小時,則4人1天安裝480塊,則1天每人安裝120塊。但是具體還需要考慮安裝環境 工具及工作時長等考慮。光伏電站的簡介 是指與電網相連並向電網輸送電力的光伏發電系統,屬國家鼓勵的綠色能源專案。太陽...

一天背下來10道名詞解釋,37道簡答,還有填空,速度算怎麼樣的

一天背十道名詞解釋37道簡答,還有15個填空,我認為這樣的速度還是很好的,已經表現不錯了非常好了 我覺得這個是切實是二,也就是包含著很多,就是也可以當做一個簡答題來打,你說你打了背了37道題,其實我覺得你背這麼多,如果你能夠理解的話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如果一直單純基礎的話,很有可能你的這些內容是...

班裡要每個同學都演講。一天人。誰能給我提供,比較有感情 比較慷慨激昂的演講。謝謝。在4min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綠化精神荒園的綠草,是陶冶人格情操的花香。讀書使人明智,使人明理,更能讓我們的人生價值得到昇華。縱觀古之聖賢,近之偉人學者,都已在讀書方面給我們做出了光輝典範,自孔子汗牛充棟 韋編三絕的故事,到馬克思與大英圖書館的不解情緣,再到 與圖書館的崢嶸歲月。這無不是在用鋼鐵般的事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