罔丶殆是啥意思,罔和殆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2-08-30 05:35:08

1樓:匿名使用者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迷惑而無所得); 殆:指精神懈怠 而:

卻(但是)。 朱子雲:不求諸心,故緡而無得。

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出處:《論語·為政》——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從而,就會被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 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於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 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 孔子說: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說過「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與孔子的這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說是驚人的一致。

可見人類在知識的認知和獲取上,不論地域、種族如何差異,其根本性的原則往往是一致的。 學與思相結合 只重於學習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矇蔽,陷於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學習,就有可能因誤入歧途而導致疲乏及危險。 專靠學習、取法前人,而不加上自己的分辨、判斷就容易遭到前人的思想矇蔽及限制。

前人的思想固然有很多是珍貴正確的,但也可能有一些不正確的,另外還有一些問題可能是前人尚未有解答的,因此如果受到前人的思想的矇蔽及限制,就難免陷入迷惑之中了。相反地,有許多問題前人已有解答,然而他們在解答的過程中,曾誤入歧途,歷經千辛萬苦才得到正確的解答。如果專靠自行思索而不知取法前人,則有可能像前人一樣誤入歧途,導致虛擲精力的危險。

說明學習與思考結合的重要性。

2樓:匿名使用者

罔是迷惑,殆是危險,我們剛學過的哦,希望可以幫到你^_^~

3樓:匿名使用者

學而不思則罔,罔:迷惑、困惑;思而不學則殆,殆:倦怠、疲倦

4樓:致中庸意明誠

罔是迷惑,迷罔

殆是疲倦,疲憊

罔和殆是什麼意思

5樓:a羅網天下

罔拼音:wǎng

1.矇蔽,誣:~民(陷害人民)。~己(受人誑騙)。欺~。

2.無,沒有:~極(a.沒有定準,變化無常;b.無窮,久遠)。置若~聞。

3.古同「惘」,失意。

4.古同「網」,用繩線等結成的捕魚捉鳥器具。

相關組詞

罔替 罔貪 罔莫 罔罟 罔車 罔既

殆拼音:dài

①《形》危險。《謀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論語》:「思而不學則殆。」

②《副》近於;幾乎。《六國論》:「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雁蕩山》:「凡永嘉山水,遊歷殆遍。」

③《副》大概;恐怕。《石鐘山記》:「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

④《形》通「怠」,懈怠;懶惰。《商君書•農戰》:「農者殆則土地荒。」

組詞:危殆 疲殆 違殆 闕殆 四殆

6樓:匿名使用者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 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矇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注】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作矇蔽,欺騙解; 殆,書指危險。 朱子雲:

不求諸心,故緡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 程子云: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7樓:

罔是指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殆指疑惑

8樓:田田兔兔

齊末奶漢仔孫齊嫩倆扔加心習加了雙葉辦·至就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中的罔,殆是什麼意思

9樓:熱詞替換

指的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

10樓:匿名使用者

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無所適從;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感到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疑惑。

11樓:潸之

孔子說:「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罔:無知的樣子。

殆:疑惑

12樓:新潤

這句話為孔子所提倡的一種讀書及學習方法。指的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

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

13樓:ivy風鈴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

則殆。【譯】

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矇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注】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作矇蔽,欺騙解;

殆,書指危險。

朱子雲:不求諸心,故緡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

程子云: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解】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於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

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說過「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與孔子的這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說是驚人的一致。可見人類在知識的認知和獲取上,不論地域、種族如何差異,其根本性的原則往往是一致的。

14樓:賈喬於夢秋

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不求諸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吾嘗終日不食,廢其一.

而;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學習學而不思則罔:「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說是驚人的一致,歷經千辛萬苦才得到正確的解答:不求諸心;只思考卻不學習,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然而他們在解答的過程中,故危而不安、取法前人,而不思考,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迷惑而無所得).

可見人類在知識的認知和獲取上、明辨、明辨;殆.【注】出處,其根本性的原則往往是一致的,思而不學則殆」、慎思.一味的讀書:

《論語·為政》——子曰,廢其一,就會迷茫:博學,有許多問題前人已有解答.罔:

卻(但是).罔.相反地.

不習其事:迷惑,切問而近思,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矇蔽:有害(精神疲倦而無所得),思而不學則殆」,不如學也,則有可能像前人一樣誤入歧途,故緡而無得,而不加上自己的分辨,非學也,非學也,陷於迷惑,因此如果受到前人的思想的矇蔽及限制.

學與思想結合只重於學習而不注重思考,另外還有一些問題可能是前人尚未有解答的.不習其事,仁在其中矣,欺騙解,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不論地域:「博學而篤志、審問.

學而不思則罔,就難免陷入迷惑之中了.程子云:博學,故緡而無得、審問,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

如果專靠自行思索而不知取法前人、篤行五者,以思,思而不學則殆.朱子雲.專靠學習,思而不學則殆,就有可能遭到矇蔽.

與孔子的這句「學而不思則罔:「學而不思則罔.【譯】學習而不思考;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孔子說.說明學習與思考結合的重要性.

【注】語出《論語·為政》——子曰.【解】這句話,作矇蔽,知性無感性則空.程子云.

前人的思想固然有很多是珍貴正確的;殆,故危而不安.」子夏說,書指危險.朱子雲,無益、慎思、篤行五者,我們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就會被書本所累.

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也只能是流於空想,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險,終夜不寢.西方的哲人康德說過「感性無知性則盲、種族如何差異,就有可能因誤入歧途而導致疲乏及危險、判斷就容易遭到前人的思想矇蔽及限制,但也可能有一些不正確的,曾誤入歧途,導致虛擲精力的危險.

【翻譯】只學習卻不思考

15樓:匿名使用者

罔,矇蔽,迷惑,歪曲等理解.通俗理解,就是分辨不出所識事物之間的區別.罔,原意有網的含義,網則陷入的象形.

按現**解,就是學習囫圇吞棗,對事物沒有認識而陷入教條理解.沒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人云亦云..

殆,可以理解為因為選擇錯誤而導致的致命錯誤.注意:是選擇錯誤造成的失敗,危險等.

為何這麼說?這是**對古意的理解,思考而不學習,的確可以從實幹中思考出侷限性經驗,這就是經驗論.但是經驗論無法全面驗證所有的可能存在問題,所以要學...

在論語中把思而不學上升到非常高的地步,是因為,論語所治學的東西,是傳承了古文化很多睿智無比的聖人們心血累積總結的道統,後人在認識上,在見識上,等遠遠比不上,而人生有限,容不得再閉門造車式以自我所識見的經驗去認識事物.所以先學後思.

殆的同一理解也在孫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體現知己知彼之後才不會因為錯誤選擇而造成的失敗.打個比方.

比如孫臏賽馬,在知己知彼下,加以對應其上馬對我中馬,其中馬對我上馬,其下馬對應我中馬的策略,如果不知彼,不知己,就可能出現錯誤的應對選擇,造成失敗.

所以,這個殆,是把2層意思用一個字濃縮表達.凡是古人用殆的地方,基本就是包含2個含義的.

故,思而不學則殆,就是你可以思考,你可以自我總結經驗,可以自圓其說,但是,你的識見不夠,不足以概括,認識所有的存在的問題,那麼拿你自己思考的方法,經驗去應對,很可能就應對錯誤,失敗.在莊子中有言: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這個殆也是這個意思.)

這2個字其實就是對應唯物辯證中的認識觀的2種錯誤,一種就是機械論,一種就是經驗論.這2種認識,都是存在有問題的認識論.故個人在學習中,工作中,要引起注意.

16樓:孤峰入漢

罔:無知的樣子。

殆:疑惑。

17樓:命運與夢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9)「學」與「思」,當下地糾纏一起不可分。「學」與「思」所隱含的前提。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楊伯峻:孔子說:「只是讀書,卻不思考,就會受騙;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缺乏信心。」

錢穆:先生說:「僅從外面學,不知用思想,終於迷惘了。僅知用思想,不向外面學,那又危殆了。」

李澤厚:孔子說:「學習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學習,危險。」

詳解:這是比康德「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更徹底窮源的一章。「學」,聞「聖人之道」、見「聖人之道」、「對照」「聖人」、在現實社會中不斷地「校對」,這是以差異性為前提的;而「思」,《說文》有「思,容也」,「容」,離不開一定的正規化,例如一個篩子,對水來說就不是「容」的,還有所謂不可思議,相應的潛臺詞就是「可思」有一個潛在的標準,超過這標準的,就被當成不可思議了。

「思」的前提在於同一性,例如,能被歐氏幾何所「思」,那其潛臺詞就是物件運動的剛體性在所「思」的物件中具有同一性,因此才會有把所有邊長相等的正方形當成一樣的可能。如果沒有「同一性」,一切科學都是不可思的,例如物理,一個最簡單的同一性例子就是在狹義相對論裡,任何慣性系都被看成同一的,如果沒有這同一性的要求,狹義相對論根本無法。在哲學裡,就算是以重整形而上學為己任的海德格爾,其存在之「思」,也擺脫不了某種「同一性」的潛臺詞。

對於以差異性為前提的「學」與以同一性為前提的「思」,孔子的見解與德里達有相通的地方。德里達那裡,差異性與同一性糾纏在延異(延緩的蹤跡)之中,同時在場或缺席,在延異中不可能純粹地分解或確立差異性與同一性,也不可能由差異性與同一性構造或結構出延異,這與「合二為一」或「一分為二」的胡謅辯證法沒任何關係。「合二為一」或「一分為二」這類垃圾命題,只能是那些毫無哲學素養的野鴨店哲學家才可能當成寶來忽悠。

上面三家與通常的解釋,都不知道何謂「學」何謂「思」,更不知道「學」與「思」所隱含的前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典型的互文,求所謂「學而不思」、「思而不學」,都只能迷惘、疲怠而無所得。「學」與「思」,當下地糾纏一起不可分。

任何的「學」,都以同一性的「思」為前提,這一點,連康德都很清楚,如果沒有「思」的某種前提性結構,「學」是不可能的;而任何的「思」,都以差異性的「學」為前提,這一點就不是康德所能知道的,德里達說「我呈現給自己,是在語言之後」,這就有點靠譜了。

白話直譯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將差異性的「學」與同一性的「思」分開,都只能迷惘、疲怠而無所得。

「罔」與「殆」是什麼意思? 是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

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從而,就會被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 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於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 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疑...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是什麼意思

指的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句解釋孔子說 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有危險。詞解釋罔 迷惑不解。通 惘 殆 危險。這裡是 學業上陷...

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什麼意思?快的採納

指的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被書本牽著鼻子走,而失去主見,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只學習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 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