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王維後兩句寫了哪些景物,其中滲透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時間 2022-08-17 00:25:22

1樓:fly米粒之光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中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深林,本來就幽暗,林間樹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見陽光。寂靜與幽暗,雖分別訴之於聽覺與視覺,但它們在人們總的印象中,卻常屬於一類,因此幽與靜往往連類而及。按照常情,寫深林的幽暗,應該著力描繪它不見陽光,這兩句卻特意寫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

讀者猛然一看,會覺得這一抹斜暉,給幽暗的深林帶來一線光亮,給林間青苔帶來一絲暖意,或者說給整個深林帶來一點生意。但細加體味,就會感到,無論就作者的主觀意圖或作品的客觀效果來看,都恰與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時反倒使人不覺其幽暗,而當一抹餘暉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駁駁的樹影照映在樹下的青苔上時,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無邊的幽暗所構成的強烈對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特別是這「返景」,不僅微弱,而且短暫,一抹餘暉轉瞬逝去之後,接踵而來的便是漫長的幽暗。如果說,一二句是以有聲反襯空寂;那麼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襯幽暗。整首詩就像是在絕大部分用冷色的畫面上摻進了一點暖色,結果反而使冷色給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2樓:匿名使用者

自己看古詩必背70首

古詩鹿柴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樓:撕念

2.根據詩句,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正確背誦《鹿柴》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情感,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言激趣 古詩,是我國文化百花園中一朵絢麗的鮮花,它以和諧的韻律,敏銳的觀察,奇妙的聯想,精巧的構思,精練的語言,含蓄的表達,博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描繪大自然美麗景色的古詩,齊讀課題。

二、複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以前,我們學過許多古詩,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學習的?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出示投影,明確學習古詩的方法。

1.知詩人,解詩題。 2.

解詞連句知大意。 3.想象悟詩情。

談話匯入:這節課,我們就運用上述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鹿柴》這首古詩。

三、學習古詩《鹿柴》。 1.知詩人,解詩題。

1)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畫家、**家王維所寫。 請學生補充介紹有關王維的資料。 2)解詩題。

「柴」,通「寨」,指導有籬落的鄉村別墅。 2.讀詩解意。

1)學生自讀全詩。要求:讀準字音,畫出不懂的詞語。

2)指名讀全詩,糾正以下字的讀音。 「鹿柴」的「柴:讀作」zhài「,不要讀作」chái「。

」返景「的」景「讀作」jǐng「,不要讀作」yǐng「。 」青苔「的」苔「讀作」tái「,不要讀作」tāi「。 3)自學詩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復「中間是」日「不是」目「。 3.

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的註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白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青苔:深綠色的苔蘚植物,生長在潮溼的地面上。 2)自己試著把句子的意思說一說。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靜的山林裡,只聽見有人在說話,但看不見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陽光透射過密密的叢林,照在青苔上。 4.

想象,悟詩情。 1)自由練讀、背古詩,體會詩的意境。 2)請學生看書中插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

這首詩講的是詩人感受到的一種什麼樣的景象。 (這首詩描寫了夕陽西下時空山深林中的幽靜景色。前兩句以人的話語聲來反襯空山的幽靜,著重從聽覺方面描寫環境的寂靜。

後兩句以明亮的夕陽返光,反襯出山林深處的幽暗,是從視覺上來描寫環境的幽美。聽覺與視覺相結合,構成一幅空山人語、深林夕照的畫面。詩中寫返照的陽光、幽暗的樹林、深綠的青苔,色彩豐富、絢麗。

空山中有」人語「,深林中有陽光,使描寫的環境有了生字。這樣描寫有聲有色,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3)給點時間讓學生討論:

①在這首描繪的景象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 ②學生這首詩你還有哪些疑問?

(為什麼前兩句明明寫」人語響「,我們卻說它寫空山的寂靜?後兩句寫」返景「」復照「,我們卻說它寫深林的幽暗?) 4)教師小結:

《鹿柴》這首詩描繪了山林的幽靜,寫出了詩人在山林深處,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感覺。 5.練習朗讀,試背誦。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意境。讀時注意自然停頓,讀出韻味。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2)自己試背。 3)同桌互背。

4)集體背。

四、作業: 背、默古詩;預習下一首古詩,查有關作者資料。 板書設計 21、古詩三首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鹿柴》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根據詩句,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正確背誦《鹿柴》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情感,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言激趣 古詩,是我國文化百花園中一朵絢麗的鮮花,它以和諧的韻律,敏銳的觀察,奇妙的聯想,精巧的構思,精練的語言,含蓄的表達,博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描繪大自然美麗景色的古詩,齊讀課題。

二、複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以前,我們學過許多古詩,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學習的?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出示投影,明確學習古詩的方法。

1.知詩人,解詩題。 2.

解詞連句知大意。 3.想象悟詩情。

談話匯入:這節課,我們就運用上述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鹿柴》這首古詩。

三、學習古詩《鹿柴》。 1.知詩人,解詩題。

1)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畫家、**家王維所寫。 請學生補充介紹有關王維的資料。 2)解詩題。

「柴」,通「寨」,指導有籬落的鄉村別墅。 2.讀詩解意。

1)學生自讀全詩。要求:讀準字音,畫出不懂的詞語。

2)指名讀全詩,糾正以下字的讀音。 「鹿柴」的「柴:讀作」zhài「,不要讀作」chái「。

」返景「的」景「讀作」jǐng「,不要讀作」yǐng「。 」青苔「的」苔「讀作」tái「,不要讀作」tāi「。 3)自學詩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復「中間是」日「不是」目「。 3.

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的註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白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青苔:深綠色的苔蘚植物,生長在潮溼的地面上。 2)自己試著把句子的意思說一說。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靜的山林裡,只聽見有人在說話,但看不見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陽光透射過密密的叢林,照在青苔上。 4.

想象,悟詩情。 1)自由練讀、背古詩,體會詩的意境。 2)請學生看書中插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

這首詩講的是詩人感受到的一種什麼樣的景象。 (這首詩描寫了夕陽西下時空山深林中的幽靜景色。前兩句以人的話語聲來反襯空山的幽靜,著重從聽覺方面描寫環境的寂靜。

後兩句以明亮的夕陽返光,反襯出山林深處的幽暗,是從視覺上來描寫環境的幽美。聽覺與視覺相結合,構成一幅空山人語、深林夕照的畫面。詩中寫返照的陽光、幽暗的樹林、深綠的青苔,色彩豐富、絢麗。

空山中有」人語「,深林中有陽光,使描寫的環境有了生字。這樣描寫有聲有色,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3)給點時間讓學生討論:

①在這首描繪的景象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 ②學生這首詩你還有哪些疑問?

(為什麼前兩句明明寫」人語響「,我們卻說它寫空山的寂靜?後兩句寫」返景「」復照「,我們卻說它寫深林的幽暗?) 4)教師小結:

《鹿柴》這首詩描繪了山林的幽靜,寫出了詩人在山林深處,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感覺。 5.練習朗讀,試背誦。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意境。讀時注意自然停頓,讀出韻味。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2)自己試背。 3)同桌互背。

4)集體背。

四、作業: 背、默古詩;預習下一首古詩,查有關作者資料。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江上漁者》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2.

根據詩句,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正確背誦《江上漁者》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情感,培養學生想象力。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1.集體背誦《鹿柴》;請幾名同學背。 2.出示學習古詩的方法。

二、知詩人,解詩題。 1.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范仲淹所寫。 學生補充介紹有關作者資料。 2.

解詩題。 漁者——打魚的人。 這首題目的意思是:

江上打魚的人。

三、讀詩解意。 1.指名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

「出沒」的「沒」讀作「mò」,不要讀作「méi」。 「風波」的「波」讀作「bō」,不要讀作「pō」。 2.

自學詩中的生字。 (1)區分「漁」「魚」。 (2)「君」字第二筆右邊要出頭。

3.齊讀《江上漁者》這首詩。 4.

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下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往來:來來往往。 但;只。

美:鮮美。 出沒:

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風波:風浪。

(2)自己試著把詞意連起來說說句意。

一、二句:在這一帶來來往往的行人,只喜歡鱸魚的味道鮮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隻小小的漁船,在風浪中中飄著,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多麼驚險啊! (6)把四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四、想象,悟詩情。 1.請一名學生朗讀全詩,學生邊聽邊想象,打魚人那隻像片樹葉的小船在風浪裡飄蕩,時隱時現,場面驚險。

2.課堂討論: (1)詩人在這首詩中講了幾種人?

他們有什麼不同? (2)從哪兒看出打魚人的艱辛?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通過討論,使學生瞭解到詩中講了兩種人:吃魚人和打魚人。吃魚人只愛鱸魚的味道鮮美;打魚人捕魚十分艱險。

打魚人為了捕魚,每天要駕駛著小小的漁船,在風浪中飄蕩,隨時隨地都可能出現生命危險,自身無安全保障。他們的勞動成果是來之不易的。 詩人運用對比的手法來反映吃魚人不知打魚人的艱辛。

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3.練習朗讀。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 出沒/風波/裡。 4.

彙報、評讀。 5.自己試著背誦,同桌互背。

6.作業: 背默古詩《江上漁者》;預習下一首古詩,查詢有關詩人資料。

板書設計 江上漁者 北宋:范仲淹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

學習《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1.集體背誦《鹿柴》《江上漁者》。 2.請幾名同學背。 3.回顧古詩的學習方法。

二、知詩人,解詩題。 1.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劉長卿所寫的。 學生補充有關詩人的資料。 2.解詩題。 出門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農夫家裡。

三、讀詩解意。 1.指名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

「宿」讀作「sù」,不要讀作「shù」。 2.自學詩中的生字。

(1)區分「暮」「幕」「墓」。 (2)「貧」上下結構,上邊是個「分」,不要寫成「 」。 「蓉」上中下結構,中間是個「 」。

「吠」「大」字上面不要丟點。 3.齊讀《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

4.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下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白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日暮:天色將晚。 柴門:

樹枝做的門。 蒼山遠:蒼蒼茫茫的遠山,一直連向天邊。

貧:窮。 (2)自己試著把詞意連起來說說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遠望蒼山,路途遙遠,得找個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個貧窮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從柴門邊傳來了狗叫聲,知道是主人冒著風雪回來了。 (3)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四、想象,悟詩情。 1.請一名同學有語氣地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體會意境。

2.看書中插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這首詩描繪的是怎樣的一幅景色圖?

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寫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的寒山夜宿圖。它通過旅客的所見所聞,生動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環境,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清貧生活的同情。

)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意境。 4.

可根據詩的內容,試著畫一幅「風雪夜歸人」圖,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5.練習背誦古詩。

(1)自己試著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體背。

6.作業: 背、默古詩,試著給爸爸、媽媽講講古詩的意思。

涼州詞》的作者是()前兩句詩描寫了()後兩句的意思是

1 王之渙 2 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3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4 說 何須怨 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 何須...

別董大前兩句描寫了什麼,別董大中前兩句寫景用了什麼描寫的手法所描寫的景物有何特點

王禛祺 在唐人贈別詩篇中,那些悽清纏綿 低徊留連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種慷慨悲歌 出自肺腑的詩作,卻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雨塗上了另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適的 別董大 便是後一種風格的佳篇。這兩首送別詩作於公元747年 天寶六年 當時高適在睢陽,送別的物件是著名的琴師...

詠柳後兩句是用什麼形式,《詠柳》中後兩句採用了什麼形式

暴走少女 詠柳後兩句用自問自答的形式,賦予巧妙的想象,把對柳樹的讚美,引向對春天的讚美 不知細葉誰裁出 是寫柳葉,突出柳葉精巧細緻的形態美。三句詩分寫柳樹的各部位,句句有特點。而第三句又與第四句構成一個設問句。不知細葉誰裁出?自問 二月春風似剪刀。自答。這樣一問一答,就由柳樹巧妙地過渡到春風。說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