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雪這一首詩沒有從哪一角度來描寫夜雪

時間 2022-03-31 06:45:37

1樓:燕焰

雪無聲無嗅,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裡,人的視覺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無從捕捉。因此,作者沒有從雪的形象這一角度來正面描寫夜雪。

《夜雪》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

夜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譯文:夜臥枕被如冰,不由讓我很驚訝,又看見窗戶被積雪的反光照亮。夜深的時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為不時地能聽到雪把竹枝壓折的聲音。

鑑賞:「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天氣寒冷,人在睡夢中被凍醒,驚訝地發現蓋在身上的被子已經有些冰冷。疑惑之時,抬眼望去,只見窗戶被映得明亮亮的。開篇先從觸覺(冷)寫起,再轉到視覺(明)。

「冷」字,暗點出落雪已多時。一般來講,雪初落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驟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寒意。「訝」字,也是在寫雪。

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於「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正如陶淵明寫雪名句所謂「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這兩句是寫人的所感所見,雖全用側寫,卻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

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這才知道夜間下了一場大雪,雪下得那麼大,不時聽到院落裡的竹子被雪壓折的聲響。這兩句變換角度,從聽覺(聞)寫出。用的是倒裝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構思巧妙,曲折有致。

人選取「折竹」這一細節,襯托出「重」字。通過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判斷雪很大,而且雪勢有增無減。詩人的感覺確實細緻非常。

「折竹聲」與「夜深」而「時聞」,顯示出雪夜的寧靜。

這一結句以有聲襯無聲,使全詩的畫面靜中有動、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現出一個萬籟俱寂、銀裝素裹的清寧世界。可與王維詩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相媲美。

2樓:文學美眉

夜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這首詩沒有從嗅覺來描寫夜雪

從詩歌描寫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孤獨寂寞的心境。

3樓:十里童心

全詩沒有正面描寫雪勢大,卻從側面生動傳神地描寫了一場夜雪。「已訝衾枕冷「首先從觸覺上寫出了天氣的寒冷,」復見窗戶明「從視覺上描寫因地上覆滿了雪,積雪的反光讓黑夜變得明亮;「時聞折竹聲」轉為從聽覺上來描述雪下得厚,厚重的積雪吧竹枝都壓斷了,」折竹聲「從細節上襯托出雪下的有增無減

4樓:深谷幽蘭

全詩沒有正面描寫雪勢大,卻從側面生動傳神地描寫了一場夜雪。

1、溫度。第一句,從詩人感覺到天氣變寒來突出雪之冷。

2、亮度和顏色。第二句,深夜之中,原本應該伸手不見五指卻"復見窗戶明",所以由此展現出雪的潔白和晶瑩,可以照亮黑夜。

雪之大,一個"重"字最能體現這一特點,而最後一句,"折竹"更從側面襯托出雪大,形象生動,曲折有致。大雪夜間降臨,原本應該悄無聲息,但詩人被寒意驚醒,一個"冷",一個"折竹聲"婉轉表達出詩人被貶後的寂寞冷清之狀和些許愁思和感慨。

夜雪(白居易)(1)這首詩是從哪些角度來描寫夜雪的?

5樓:e拍

1、從觸覺、視覺、聽覺來描寫夜雪的。

觸覺:第一句,從詩人感覺到天氣變寒來突出雪之冷。

視覺:第二句,深夜之中,原本應該伸手不見五指,卻「復見窗戶明」,所以由此展現出雪的潔白和晶瑩,可以照亮黑夜。

聽覺:雪之大,一個「重」字最能體現這一特點,「折竹」更從側面襯托出雪大,形象生動,曲折有致。

2、大雪夜間降臨,原本應該悄無聲息,但詩人被寒意驚醒,「冷」、「折竹聲」婉轉表達出詩人被貶後的寂寞冷清之狀和愁思感慨。

唐代白居易《夜雪》原文: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譯文:實在驚訝今夜的寒冷,被子枕頭竟然冰涼,又見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這是外邊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時聽到厚厚積雪壓斷樹枝的聲音。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白居易的《夜雪》作於公元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詩人當時45歲,官職是江州司馬。當時白居易因上書論宰相遇刺事被貶江州,在寒冷寂靜的深夜中作者看見窗外積雪有感而發,孤寂之情愈發濃烈,寫下了這首《夜雪》。

詩詞賞析

這是一首詠雪詩,詩人運用側面烘托手法,通過描寫「夜雪」,透露出謫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詩人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給人一種新穎別緻,清新淡雅,別具韻味的感覺。

前兩句「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先從人的感覺寫起,通過「冷」不僅點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為生活經驗證明:初落雪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空氣中的嚴寒。這裡已感衾冷,可見落雪已多時。

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

以上全用側面描寫,句句寫人,卻處處點出夜雪。

後兩句「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仍用側面描寫,卻變換角度從聽覺寫出。傳來的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知雪勢有增無減。詩人有意選取「折竹」這一細節,托出「重」字,別有情致。

「折竹聲」於「夜深」而「時聞」,顯示了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寫出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由於詩人是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別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

6樓:黛妮

一、本詩主要從觸覺、視覺和聽覺三個角度來寫夜雪的:睡眠中因寒冷而醒,這是從觸覺來描寫;看到窗戶透亮,這是從視覺來描寫;聽到竹枝被雪壓折的聲音,這是從聽覺來描寫的。

二、附原文如下:

夜雪唐.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 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 時聞折竹聲。

【譯文】

夜臥枕被如冰,不由讓我很驚訝,又看見窗戶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時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為不時地能聽到雪把竹枝壓折的聲音。

【賞析】

前兩句「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先從人的感覺寫起,通過「冷」不僅點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為生活經驗證明:初落雪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空氣中的嚴寒。這裡已感衾冷,可見落雪已多時。

不僅「冷」是寫雪,「訝」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於「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此句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

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以上全用側面描寫,句句寫人,卻處處點出夜雪。

後兩句「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裡仍用側面描寫,卻變換角度從聽覺寫出。傳來的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知雪勢有增無減。詩人有意選取「折竹」這一細節,托出「重」字,別有情致。

「折竹聲」於「夜深」而「時聞」,顯示了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寫出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由於詩人是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別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

這首詩新穎別緻,首要在立意不俗。詠雪詩寫夜雪的不多,這與雪本身的特點有關。雪無聲無嗅,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裡,人的視覺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無從捕。

詩人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全用側面烘托,依次從觸覺(冷)、視覺(明)、感覺(知)、聽覺(聞)四個層次敘寫,一波數折。從而生動傳神地寫出一場夜雪來。詩中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

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它凝重古樸、清新淡雅。這首詩樸實自然,詩境平易,充分體現了詩人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的語言特色。

三、創作背景:

白居易的《夜雪》作於公元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詩人當時45歲,官職是江州司馬。當時白居易因上書論宰相遇刺事被貶江州,在寒冷寂靜的深夜中作者看見窗外積雪有感而發,孤寂之情愈發濃烈,寫下了這首《夜雪》。

四、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

貞元進士,授祕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

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含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

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

7樓:匿名使用者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用: 已訝衾枕冷- 觸覺

復見窗戶明- 視覺

時聞折竹聲- 聽覺

共同感受雪夜的徹夜輾轉難眠。

折竹:表示積雪之厚重。

作者似有孤寂和憂愁的感覺。

8樓:匿名使用者

寫出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由於詩人是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別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

白居易《夜雪》

已訝衾枕冷, 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 時聞折竹聲。

這首別具一格的詠雪詩作於元和十年(815)至十三年貶江州時。全詩不直接狀雪之貌,而皆由詩人在室內臥榻上對雪的感受出發,從側面烘托。首句寫感覺,次句寫視覺,後兩句從聽覺的角度,繪出了雪之形,雪之聲,雪之大。

此詩還緊緊抓住了夜雪的特徵,夜晚下雪,氣溫驟寒,因而衾枕不暖;由於雪的光潔,黑暗的夜晚也變得明亮;「劈啪」的折竹聲暗示了紛紛揚揚的夜雪越下越大。正因為如此,此詩在眾多的詠雪詩中才顯得新穎別緻,清新脫俗。

在大自然眾多的產兒中,雪可謂得天獨厚。她以潔白晶瑩的天賦麗質,裝點關山的神奇本領,贏得古往今來無數詩人的讚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詠雪篇章中,白居易這首《夜雪》,顯得那麼平凡,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它凝重古樸,清新淡雅,是一朵別具風采的小花。

這首詩新穎別緻,首要在立意不俗。詠雪詩寫夜雪的不多,這與雪本身的特點有關。雪無聲無嗅,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裡,人的視覺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無從捕捉。

然而,樂於創新的白居易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避開人們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寫的手法,全用側面烘托,從而生動傳神地寫出一場夜雪來。

「已訝衾枕冷」,先從人的感覺寫起,通過「冷」不僅點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為生活經驗證明:初落雪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空氣中的嚴寒。這裡已感衾冷,可見落雪已多時。

不僅「冷」是寫雪,「訝」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於「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此句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

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以上全用側寫,句句寫人,卻處處點出夜雪。

「夜夜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裡仍用側面描寫,卻變換角度從聽覺寫出。傳來的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知雪勢有增無已。詩人有意選取「折竹」這一細節,托出「重」字,別有情致。

「折竹聲」於「夜深」而「時聞」,顯示了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寫出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由於詩人是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別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

全詩詩境平易,渾成熨貼,無一點安排痕跡,也不假纖巧雕琢,這正是白居易詩歌固有的風格。

《春夜洛地笛》(李白)這一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陣陣悠揚的笛聲,從誰家中飄出?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就在今夜,聽到哀傷的 折楊柳 能不勾起思鄉之情嗎? 是為了抒寫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

用一首詩,一首造句,一首詩一首詩造句?

塔木裡子 1 他在晚會上現編了一首詩。2 他們的生活就是一首詩。3 他將要朗誦一首詩。4 亨利在1820年僅以教名向當地報紙投寄過一首詩。5 為撥動思緒,記者的腦海裡莫名其妙地浮現出一首詩。6 有一頁書角是折著的,上面一首詩的旁邊有個鉛筆星號。7 他聽到房子裡露易絲的喃喃低語聲,可能她正在讀一首詩。...

一首詩,求從意境中編故事,一首詩,求從意境中編一個故事

說是選取片段,但也要大體理解詩意吧。這個意境說大也大,說小也小。大是因為從自然的事物中體悟到生活的智慧,小是因為從一隻魚出發。其實對於那個你的理解。吾輩實在是無能 大概是一種信念。最後的結果我的理解是魚的死,是另一種成全。它在原來的生命裡一直沒有看過水的源頭之類,在臨死之前終於是將自己完全放開。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