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全句為:「不孝者三,一曰阿意曲叢,陷害不義;二曰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三曰不娶無後,絕其袒祀。三者之中,以無後為大。
」這是列入中國古代法律的。如果有上列三種不孝的行為要被打板子甚至判刑。父母想幹不仁不義的事,子女不加勸阻是一不孝。
父母失去勞動能力,家裡又窮,子女不想辦法掙錢,是二不孝。如果沒有了父母,但兒子不願娶妻生子擔負起為人父為人夫的責任,不能為家庭延續後代,是最大的不孝
2樓:匿名使用者
聽書講古,經常能聽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篇,原話即是如此,並沒有解釋此「三」究竟是哪些。
雖然孟子沒有明示,但是漢朝的經學家趙岐在註釋這一篇的時候,給出了起碼是他自己認為合理的答案:
「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趙岐,東漢經學家。字邠卿,初名嘉,字壹卿。京兆長陵人。曾任幷州刺史,因黨錮被免職。後任議郎、太常等職。著有《孟子章句》。
雖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時代的儒家思想,已經較孔子時代的有一些進步了。從不孝的第一條「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就可以看出:在孔子時代,孝和忠的表現,就是表面上的順從、唯唯諾諾,哪怕明知道長輩有錯,也要認可,不能指出。
孔子《孝經》上說:「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而到了孟子時代,儒家思想已經開始反思,對於這種情況,孟子的儒家思想認為這就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即不孝。
對於第二條,也是與孔子時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認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來,「無後」反而排在第三位,並不是什麼真正的「為大」。我們可以通過孔、孟儒家思想的發展,看出「不孝」定義的發展。當然,孟子的《離婁上》也好,孔子的《孝經》也好,其所宣揚的孝道,是中國曆來所宣揚的崇高思想品德之一。
3樓: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
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4樓:玻璃雙魚
不孝者三,一:阿意曲叢,陷害不義;二: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三:不娶無後,絕其袒祀。三者之中,以無後為大。
5樓:有問題要解決
不孝者三,一曰阿意曲叢,陷害不義;二曰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三曰不娶無後,絕其袒祀。三者之中,以無後為大。
6樓:匿名使用者
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7樓:匿名使用者
家貧清老和陷親不義
意思是讓家長受窮和家長犯錯而你不制止
三不孝指哪三不孝 不孝有三是哪三不孝?
不孝有三。出自十三經注疏 孟子 離婁上 原文是 孟子曰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漢代趙注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解釋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
「不孝有三」都是指哪三不孝
不孝有三 白話解釋就是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沒有後繼人是三個不孝中的最不孝!見父母有過錯,而不指出並勸導,而一味順從,使他們陷入不情 不義 不善之...
「不孝有三」都是指哪三不孝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沒有後繼人是三個不孝中的最不孝!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出自 孟子 離婁上 原文是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