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王老師**解答
親戚們有的餘哀未盡,別的人又已經唱起歌來了。人死了有什麼可說的,不過是寄託軀體于山陵,和山陵同化而已。
出自:陶淵明·東晉《輓歌》
或餘悲:也許有些人還有悲傷。亦已歌:也開始唱歌了。
魏晉南北朝文學是典型的亂世文學。作家們既要適應戰亂,又要適應改朝換代,一人前後屬於兩個朝代甚至三個朝代的情況很多見。
敏感的作家們在戰亂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運的難卜,禍福的無常,以及個人的無能為力,從而形成文學的悲劇性基調,以及作為悲劇性基調之補償的放達,後者往往表現為及時行樂或沉迷聲色。
2樓:金牛咲
意思是:親戚或許還悲哀,他人早忘已歡唱。
出自東晉陶淵明《擬輓歌辭三首(其三)》,原文為: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嶕嶢。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譯文:茫茫荒野草枯黃,蕭瑟秋風抖白楊。已是寒霜九月中。親人送我遠郊葬。四周寂寞無人煙,墳墓高高甚淒涼。
馬為仰天長悲鳴,風為蕭瑟作哀響。墓穴已閉成幽暗,永遠不能見曙光。永遠不能見曙光,賢達同樣此下場。
剛才送葬那些人,各自還家入其房。親戚或許還悲哀,他人早忘已歡唱。死去還有何話講,寄託此身在山岡。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陶淵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幾歲(梁啟超、古直兩家之說)還是活到六十三歲(《宋書·本傳》及顏延之《陶徵士誄》),至今尚有爭議;因而這一組自挽的《擬輓歌辭三首》是否臨終前絕筆也就有了分歧意見。
至於具體的寫作時間,由於《自祭文》明言時間為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九月,而自輓詩的第三首開頭四句說的「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與《自祭文》時令全同,因此把這三首自輓詩定為作者臨終前的絕筆,當作於陶淵明逝世前兩個月。
思想主題:
這首詩是寫下葬的情形。詩人對下葬後的幽冥世界不猜測,也認為賢達也不能逃避死亡,與當時追求神仙得道的風氣迥異。
全詩藝術構思極有新意,以形象化的語言設想自己離開人世之後發生的主客觀情狀,表現了詩人對生死極其坦然的態度,又安慰親友不必過於悲傷,顯示了他極其明徹達觀的思想。
作者簡介: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其詩充分表現了詩人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
3樓:匿名使用者
親戚或餘悲……託體同山阿:這是陶潛所作的《輓歌》中的四句,意思是,親戚們有的餘哀未盡,別的人又已經唱起歌來了。人死了有什麼可說的,不過是寄託軀體于山陵,(最後)和山陵同化而已。
山阿,山陵。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似輓歌辭三首》第三首是: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蕉嶢。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這首詩通篇寫送葬下葬的過程,突出寫了送葬者。把墓地的環境、氣份寫得歷歷在目,把送葬者的表現也寫得合情合理。最後說:
「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意思是說人死後還有什麼好說的呢,把屍體託付給大自然,化作大山腳下的一杯土,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誰也無可奈何這樣的命運。陶淵明這樣豁達是空前的。
4樓:薄荷糖女孩
親戚們有的餘哀未盡,別的人又已經唱起歌來了,死的人有什麼可說的,不過是寄託軀體于山凌和山嶺通化而已
5樓:小龍蝦
這句話的意思是親戚有些人還在悲傷,其他人已經在放聲唱歌了。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是什麼意思?
6樓:愛單單愛
這兩句詩的白話譯文是:親戚或許還悲哀,他人早忘已歡唱。死去還有何話講,寄託此身在山岡。
已歌:已經在歡快地歌了。是說人們早已忘了死者,不再有悲哀。
何所道: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託體:寄身。山阿(ē):山陵。
這句詩出自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擬輓歌辭三首》其三,寫的是想象中的下葬情形。詩人對下葬後的幽冥世界不猜測,也認為賢達也不能逃避死亡,與當時追求神仙得道的風氣迥異。
擴充套件資料:
陶淵明於晚年寫下了《擬輓歌辭三首》組詩,假設自己死後的情況,表達了自己對生死的看法,又安慰親友不必過於悲傷。
第一首詩是說死後收殮的情況,描述兒女朋友痛哭。詩人豁達地說死後便沒有榮譽與羞辱,只覺得酒還未喝夠便死了,有些遺憾。原文如下:
《擬輓歌辭三首》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第二首詩是寫出殯前的祭祀。詩人描述親人的哀傷,自己雖感到不能飲酒的遺憾,但已為離開家園而有些黯然。原文如下:
《擬輓歌辭三首》其二
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
餚案盈我前,親舊哭我傍。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一朝出門去,歸來良未央。
全詩藝術構思極有新意,以形象化的語言設想自己離開人世之後發生的主客觀情狀,表現了詩人對生死極其坦然的態度,顯示了他極其明徹達觀的思想。
7樓:縱橫豎屏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意思是:親戚們有的餘哀未,,別的人又已經唱起歌來了。人死了有什麼可說的,不過是寄託軀體于山陵,(最後)和山陵同化而已。(山阿:山陵)
出處是:《擬輓歌辭三首》【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擬輓歌辭三首》是晉末宋初詩人陶淵明晚年的組詩作品。詩人假設自己死後的情況,表達了自己對生死的看法,又安慰親友不必過於悲傷。
8樓:手機使用者
【賞析】:.
有人認為《輓歌》只「表達詩人對死亡的看法,一種看透人生的清醒和淡泊、脫俗的態度。」原詩歌除了表達對死亡的豁達之外,卻還有與青山「同阿」的境界。這是詩人對自己一生追求的總結,他自己雖不得志,但卻完全相信自己一生的成就已經足以同阿於青山。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就是證明,它有「不朽」的意思。
陶淵明的瀟灑和風度千古第一,李白的《臨路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竟不如他。陶潛個性比較收斂,希望自己能同阿於青山,卻並不直接說出來。而李白則只說自比聖人。
陶潛是對自己一生「吾願已足」的終結,而李白是「壯志未酬」的感慨。
人生當如陶淵明。我們雖不求萬古流芳,但亦至少要在人類歷史上稍微留下一點痕跡,讓後人感謝你曾經為社會的進步做了一點努力,而不妄來到這個世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如果不能同阿於青山,那麼來到這個世界未免只是一種浪費,或者遺憾。
9樓:嘟嘟馬
意思是:親戚或許還悲哀,他人早忘已歡唱。死去還有何話講,寄託此身在山岡。
10樓:ace姬哥
家人親眷,因為跟自己有血緣關係,可能想到死者還有點兒難過;而那些同自己關係不深的人則唱完輓歌就把自己忘記了。人死之後還有什麼可說的呢,把屍體託付給大自然,使它即將化為塵埃,同山腳下的泥土一樣。表達的是一種對死者深沉的祝福,勸慰死者親友不要太過悲傷,親人已逝,生人當勉。
11樓:匿名使用者
親戚或餘悲……託體同山阿:這是陶潛所作的《輓歌》中的四句,意思是,親戚們有的餘哀未盡,別的人又已經唱起歌來了。人死了有什麼可說的,不過是寄託軀體于山陵,(最後)和山陵同化而已。
山阿,山陵。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己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這是陶淵明的詩句還是魯迅說的啊 怎麼解釋呢?
12樓:
陶淵明的,魯迅引用,意思大概是說就是說親戚或許還有悲傷,他人也已唱起輓歌。其實死去又有什麼可說的,身體都化與山的一部分。表現的是一種淡然面對生死的態度
13樓:匿名使用者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嶕嶢。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陶淵明
14樓:亞布里艾爾
第一句是餘戚或餘悲,親戚乾嚎還沒有嚎完,旁邊人唱歌該幹嘛幹嘛去了,死了有什麼意思,無非就是化為塵土罷了
15樓:匿名使用者
陶淵明的《輓歌》之三
魯迅曾經在《記念劉和珍君》中引用過
意思是說(以虛構自己死後的情景來描寫),親朋好友都已為我哭過,人死後還有什麼好說的呢,把屍體託付給自然,化作山腳下的一抔土,誰也無可奈何這樣的命運
親戚去世了的感慨的句子,形容親戚去世時的悲痛欲絕的句子有哪些?
小嫣老師 1 死亡,或許是世上最令人無奈的事情了。沒有人不懼怕死亡,更沒有人可以忍受死別。特別是你的人和愛的人,突然消失在生活裡,再也不能看到,會發現有一種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侵襲你的身心。2 我真切地記著當時對人生的絕望,對逝去親人的無限懷戀,看著父親被人愈抬愈遠,那種永無再見的絕望與徹心的冰涼的感覺...
親戚或朋友找你借錢到底該不該借,親戚朋友向你借錢應不應該借?
圓圓滿滿 不借!小叔子買房問我們借錢說住房公積金貸款辦下來就還錢,房子裝修好住五年了從來不說還錢,公婆偏心退休金給小叔子花,公公說不就是問你借點錢又不是不還 現在小叔子躲著不見我們,分明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借無還 小叔子好吃懶作 借了自己辛苦掙得的血汗錢就打水飄了 借錢時說的好聽等自己用錢時要錢時難難難...
沉重的話題!父親或母親過世後,多久才能脫離悲傷?多久之後才能坦然面對,談笑風生
人死不能復生,何必執著於過去,人固有一死,就看你怎樣去面對 看你如何看待了,這種事情沒有對與錯,最能體現出你對父母有多少愛了!我的話。一週。我的愛更多的是存在當下。我會在當下以自己的各種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愛。但父母走了。我會消沉一週吧。我想天上的父母也不願看到我悲傷吧。過往留存心底。然後開始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