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過節習性,蒙古族的過節習性

時間 2022-01-25 22:05:42

1樓:抬頭陽光依舊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準備工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後,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會),全家人盡情享受「守歲」。除夕宴會上應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二鍋是羊背鍋;三鍋是肉湯飯食鍋。

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開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裡留一兩位老年人或婦女,其餘人身著節日盛裝,手提銀壺奶茶,端著奶食品,來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將供品撒進點燃的火堆裡,然後叩頭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接著是家庭內部拜年。

晚輩向長輩問安叩拜,老人手捧哈達,壯年人用小幅綢子、青年人則用色澤鮮豔的長條綢子叩拜,長輩賜給子孫食物和錢。

家庭內部拜年結束後,人們首先到最年長者家中,進門時依年齡大小而先後進,拜完年後至少獻兩首頌詞,三支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誦祝詞,歌手待誦詞完後將哈達揣進懷裡,接過奶食盤讓其他歌手品嚐。

2樓:洋蔥不流淚作者

春節是受蒙古人重視的節日。蒙古族把春節稱為「新吉樂」,是新年的意思,人們更習慣地稱之為「查幹薩日」,是「白月」的意思。「查幹薩日」的稱謂**於古代蒙古人在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秋季過新年的傳統。

這個季節潔白的乳汁像泉湧,把這個月稱為「乳酪月」,蒙古人把乳酪叫「查嘎」,由這個詞派生的形容詞是「查幹」,即「白」的意思,於是人們就把歲首這個月稱為「查幹薩日」。蒙古族自古崇尚白色,認為白色是高尚、聖潔、吉祥的象徵,因而把新的一年的開始稱為「白月」。

蒙古族的春節,從臘月二十三祭火開始拉開序幕。火象徵興旺發達,祭火的目的是請求火神保佑全家人平安吉祥。這一天從清晨開始,打掃房屋、院落,掃除一年的灰塵,並煮祭火用的粘飯。

粘飯是用糜米、黃油、紅棗、紅糖、酸奶等在燉羊胸肉的湯裡煮成的粥。夕陽西下後,在火灶(火撐)前的桌子上擺放羊肉、粘飯、棗、黃油、酒等。男士跪在前面,由長輩先向火神敬獻食品和酒,並誦祝詞:

「三十天為一個月,三百六十天為一年,用每年收成的德吉,敬給火主佛並磕頭,為我們的日子之上升,為我們子孫之興旺,為我們畜牧之繁殖,為了不發生疾病,請為一切發慈悲。」長輩捧起盛粘飯的碗,先抹在灶上,再抹在孩子額頭上,也要抹在各種用具、門框、屋內各個角落和牲畜身上。然後,全家人一起向火神磕頭,並每人吃一碗「祭火飯」。

這飯寄託著一家人對平安健康、興旺發達的期盼。粘飯一直留到火神再次降臨的除夕日。這七天當中每天都要吃點,認為這樣吉利。

蒙古族把除夕稱為「畢圖」,是圓滿、完整的意思。在一年的最後一天全家人一同慶祝,為迎接吉祥如意的新年而歡聚一堂。這一天要把牲畜圈在圈裡,在圈門上貼春聯,期盼在新的一年裡畜牧興旺;婦女們把針線放入盒子裡,把五種顏色的布條系在盒子上,初二之前不用針線。

這一天要吃手把肉、餃子、包子等「畢圖」餐。準備完「畢圖」餐,先供佛和祖先,之後全家共進辭舊迎新的「畢圖」餐。餐間晚輩向長輩敬酒,長輩對晚輩說祝詞。

在家吃完「畢圖」餐,拿著酒到鄰居、親戚家祝福,以此來表達互相關心、互相敬重的心意。有些地方,在除夕夜點燃旺火,象徵生活興旺。

初一天亮之前向蒼天叩拜,表達敬意。在蒙古包的正前方用雪堆起圓形的包,旁邊點燃一堆火,再放一張桌子,上面擺放奶食、糖、酒、茶、羊肉等。全家人穿上嶄新的服裝,戴上帽子一同去雪堆旁。

老人先向四面八方給蒼天敬獻酒,全家人按順時針方向繞火堆轉三圈,這時老人誦祝詞,然後按輩分大小從前方開始向四面八方向蒼天磕頭,並且都要說吉祥話。還要舉行五畜過年儀式,長輩手裡端著奶茶和奶食品到牲畜圈門旁,說祝詞:「千隻羊,萬匹馬,千千萬萬,膘肥體壯」,把奶茶和奶食品灑向蒼天。

祭祀完畢,全家人回到屋裡,放桌子擺放新年的茶點,長輩們落座後媳婦敬獻新年的茶,兒子捧著哈達向長輩拜年問好,這時長輩說祝詞,祝福晚輩平安快樂、吉祥如意。吃罷新年的第一頓飯,長輩踏「新蹤」,意思是向新年的吉利方向走百米左右,象徵在新的一年裡大吉大利、平安如意。年輕人興高采烈地攜帶禮物到親戚、鄰居的長輩家拜年,給長輩敬酒,祝他們健康長壽。

拜年者無論到哪家都要喝主人敬的茶和酒,品嚐一口奶食品,以示對主人的尊重。有些地方給來拜年者吃包子,祝願一年圓滿。蒙古族忌諱在春節期間讓客人空手而歸,給兒童壓歲錢,給年輕人象徵性地裝點兒東西,表示回禮。

蒙古族認為初二是個吉利的日子,婦女們解開系在針線盒上的布條,縫個小袋子,認為能裝新一年的吉利。這一天,人們到比較遠的親戚家拜年。初三長輩們歡聚一堂互相祝福,娛樂一天。

初五收回供佛的食品,把一部分獻給天神和火神,剩下的全家人一同分享。初七不出遠門,在家娛樂,有些地方祭北斗星。十五人們在麥德爾佛像前焚香燃燈,誦經祈禱,還要舉行盛大的跳神活動,目的是驅除不祥、祈求平安,以求麥德爾佛神保佑全家平安、畜牧興旺、風調雨順。

二十五是添倉日,農區的蒙古族在院裡的一角畫個房子形的形狀埋五穀籽,象徵五穀滿倉。牧區的蒙古族剪一些牲畜的圖形,貼在圈門上,象徵畜牧興旺。

蒙古族傳統的生產節日,在牧民的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四月初選個吉日舉行興畜節,屆時男女老少穿上盛裝,前往野外,將畜群圍住,逐頭檢視膘情,選出最肥壯的一頭公畜為之披紅結綵,灑奶酒之後,焚香誦經,向蒼天祈求風調雨順、牧草豐茂、牲畜膘肥體壯。八月下旬的草原綠草茂盛、牛肥馬壯、乳汁豐盛,牧民們要舉行馬奶節,歡慶草原繁茂的景象和牧業豐收。

這時,蒙古族牧民都要歡聚在草原上,祈禱和慶祝,盡情歌舞,開展賽馬、摔跤等比賽。

蒙古族的節日還有祭敖包、那達慕、燈節、狩獵節等。這些節日豐富了蒙古族的精神生活,一聲聲真誠的祝福迴盪在耳邊,表達了對平安快樂生活的期盼。這些節日是喜慶、團聚的時光,是吉祥、如意的時刻。

蒙古族節日的風俗習慣

3樓:匿名使用者

古族民間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亦稱「白月」,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日的時間與春節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

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馬奶節」。節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日的當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幹、乳酪、奶豆腐等奶製品擺上盤子裡,用以招待客人。

馬奶酒被認為是聖潔的飲料,獻給尊貴的客人。

魯班節,是雲南省通海縣西城的一帶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四月初二舉行,為期一天。居住在這裡的蒙古族人民從其他兄弟民族那裡學會了建築技術。他們修建的房屋,不僅造型別致、美觀,而且經久耐用,頗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稱讚。

為了紀念和慶祝在土木建築方面取得的成就,他們就把農曆四月初二定為魯班節。節日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無論路途遠近都要趕回家裡來歡度節日。各村寨都要殺豬宰羊,搭臺唱戲。

人們還把檀香木雕刻的魯班像拾著,敲鑼打鼓,遊直各村寨,然後,大家彙集場上,唱歌跳舞。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樂」。跳時,先由男青年作為先導,他們懷抱龍頭四絃琴,邊彈邊跳,後面的人群群分成兩行,有時圍成圓圈有時互相穿插,隊形多變,且歌且舞,場面十分活躍。

燃燈節,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現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縣蒙古族在燃燈節的—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

節日後,各村寨忙著收小麥、油菜籽,犁田插秧。幹完這些農活後,工匠們又成群結隊外出承包建築。

4樓:手機使用者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蒙古族民族節日風俗習慣

5樓:芭蕉扇好大

白節: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亦稱「白月」,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日的時間與春節大致相符。

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

馬奶節: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馬奶節」。節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日的當天,每個牧民家

6樓:幽默雜談

節慶:傳統節日有「白節」、祭敖包、那達慕等。

白節: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亦稱「白月」,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日的時間與春節大致相符。

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

馬奶節: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馬奶節」。節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

節日的當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幹、乳酪、奶豆腐等奶製品擺上盤子裡,用以招待客人。馬奶酒被認為是聖潔的飲料,獻給尊貴的客人。

那達慕大會:每年夏秋季牧閒時舉行。「那達慕」在蒙語中有娛樂或遊戲之意。

內容有摔跤、賽馬、射箭、舞蹈,以及物資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後,又增添了不少新內容,如田徑、球類比賽、文藝演出、**展覽、放映電影、交流生產經驗等,成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盛會。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7樓:百度文庫精選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檢視完整內

原發布者:mrlin8828

蒙古族風俗習慣1.多彩的服飾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飾似乎很簡單,無非就是一件袍子,一雙靴子而已。其實,蒙古族的服飾是非常複雜而豐富多彩的。

不僅各地形制有別,而且有年齡、婚否及盛裝與常服之別。蒙古族服飾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如下:首飾大致可分為頭飾、項飾、胸飾、腰飾、手飾等五大類。

頭飾主要有頭巾、帽子、頭帶、頭圈、辮鉗、辮套、頭釵、頭簪、耳環、耳墜等,是蒙古族首飾中最絢麗的部分。如"顧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高約1尺,頂部為四邊形,上面包裹著五顏六色的綢緞,綴有各種寶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雞尾毛等裝飾物,製作精美,絢麗多姿。  婦女們平時一般多罩頭巾。

頭巾大約丈餘長,顏色多種多樣。質料有布、麻、綢、絹等。姑娘們喜歡將頭巾纏在頭上,然後在右側挽一個小結,把頭巾的穗頭垂下來。

已婚婦女們則用頭巾包住頭頂後,纏一圈,不留穗頭。在莊重的場合還要戴上繡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等花紋圖案的帽子。帽頂上有紅色穗子和閃光明亮的帽頂寶石。

傳說這種習俗始於成吉思汗時期。當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之後,下令每個人都要罩頭巾,以表示頭顱上飄有旌旗之角,希冀民族強大之精神常在。從結婚、告別姑娘生活的那天起,婦女們便要開始佩戴雍容華貴的盛裝首飾了。

蒙古族的盛裝頭飾,以鄂爾多斯地區的最為典型。這種頭飾漢譯為"頭帶",主要由"連垂"和"髮套"兩部分組成。不僅製作工藝精湛,而且

蒙古族歷史,蒙古族歷史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來,蒙古族過著 逐水草而遷徙 的遊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 草原驕子 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特別是明代以來,在歷史 文學 語言 醫學 天文 地理等方面,對祖國的科學文化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民間文藝方面,...

蒙古族的歷史,蒙古族的歷史經歷

蒙古族的起源。據 史集 記載,蒙古部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顏兩個氏族,他們被其他突厥部落打敗後只剩下兩男兩女,他們逃到了額爾古涅昆 額爾古納河畔山嶺 一帶居住下來,公元8世紀,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不得不外遷徙,這時已分出了70個分支了,這70個分支被稱為 迭兒勒勤蒙古 蒙古祕史 和 舊唐書 記載 蒼狼...

蒙古族由來,蒙古族發源地

蒙古族發源地 蒙古族發源地在額爾古納河。蒙古族,主要分佈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遊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經濟 蒙古族早期的社會經濟主要是狩獵與遊牧,直到13世紀,蒙古族仍然有 圍獵 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