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原文是什麼,孫子兵法的原文及翻譯

時間 2022-01-19 00:35:10

1樓:嘲笑三步顛

孫子兵法·計篇

春秋末年 · 孫武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於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

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

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2樓: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早於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約2023年,被譽為「兵學聖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

《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已有2023年曆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

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如今,《孫子兵法》已經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漢代版《孫子兵法》竹簡2023年出土於臨沂銀雀山漢墓中。[1]

孫子兵法的原文及翻譯

3樓:匿名使用者

一、計 篇

【原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譯文】 孫子說: 戰爭,是國家的頭等大事,是關係民眾生死的所在,是決定國家存亡的途徑,不能不認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

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

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譯文】 應該以五個方面的情實為綱,通過具體比較雙方的基本條件來**戰爭勝負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所謂「道」,就是從政治上使民眾與君主的思想一致,這樣,民眾就能與君主同生死共患難,誓死效命,毫無二心。

所謂「天」,就是氣候的陰晴、寒暑、四季節令的更替規律等。所謂「地」,就是指行程的遠近、地勢的險峻或平易,戰地的廣狹,是死地還是生地等。所謂「將」,就是看將領們是否具備智、信、仁、勇、嚴五種素質。

所謂「法」,就是指部隊的組織編制制度,軍官的職責範圍規定,軍需物資的**管理制度等。大凡這五個方面,將領們沒有誰沒聽說過,但只有透徹掌握了的人才能取勝,沒有透徹掌握的人則不能取勝。因而,還要通過比較雙方的具體條件來**戰爭勝負的情形。

這些條件是:雙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將領哪一方更有才能?

天時、地利哪一方佔得多?軍中法令哪一方執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強大?

士兵哪一方更訓練有素?獎賞與懲罰哪一方更嚴明?我憑著對這些情況的分析比較,就可知道戰爭勝負的情形了。

【原文】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譯文】如果您能接受我的軍事思想,任用我領兵作戰一定勝利,我就留下;如果您不能接受我的軍事思想,用我領兵作戰必定失敗,我就離開。我的軍事思想您認為好並且能夠接受,我將為您造成軍事上的勢,從外輔佐您。所謂造成軍事上的勢,就是在戰爭瞬息萬變的情況中抓住有利的時機採取恰當的應變行動。

【原文】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譯文】用兵,是以詭詐為原則的。因而,「能」要使敵人看成「不能」,「用」要讓敵人看作「不用」。「近」要讓敵人看作「遠」,「遠」要讓敵人看作「近」。

敵人貪利,就誘之以利而消滅它;敵人混亂,就抓緊時機立刻消滅它;敵人實力雄厚,則須時刻戒備它;敵人精銳強大,就要注意避開它的鋒芒;敵人褊急易怒,就挑逗它,使它失去理智;敵人小心謹慎,穩紮穩打,就設法使它驕傲起來;敵人內部和睦,就離間其關係。在敵人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進攻,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條件下出擊。這些,是軍事家用兵之佳妙奧祕,是不可事先規定或說明的。

【原文】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譯文】未開戰而在廟算中就認為會勝利的,是因為具備的致勝條件多;未開戰而在廟算中就認為不能勝利的,是具備的致勝條件少。具備致勝條件多就勝,少就不勝,何況一個致勝條件也不具備的呢?我從這些對比分析來看,勝負的情形就得出來了!

《孫子兵法》的白話文原文是什麼?

4樓:活動的小窩

勝戰計 瞞天過海 圍魏救趙 借刀殺人 以逸待勞 趁火打劫 聲東擊西敵戰計 無中生有 暗渡陳倉 隔岸觀火 笑裡藏刀 李代桃僵 順手牽羊攻戰計 打草驚蛇 借屍還魂 調虎離山 欲擒故縱 拋磚引玉 擒賊擒王混戰計 釜底抽薪 混水摸魚 金蟬脫殼 關門捉賊 遠交近攻 假道伐虢並戰計 偷樑換柱 指桑罵槐 假痴不顛 上屋抽梯 樹上開花 反客為主敗戰計 美人計 空城計 反間計 苦肉計 連環計 走為上計

《孫子兵法》全文共有多少字?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全文和解釋

5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計:瞞天過

海,形容極大的欺騙和謊言,什麼樣的欺騙手段都使得出來。

第二計:圍魏救趙,指用包超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第三計:借刀殺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別人的手去害人。

第四計:以逸待勞,指作戰時不首先出擊,養精蓄銳,以對付從遠道來的疲勞的敵人。

第五計: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時候去搶東西。現比喻乘人之危,撈一把。

第六計:聲東擊西,指表面上聲言要攻打東面,其實是攻打西面。

第七計:無中生有,本指本來沒有卻硬說有。現形容憑空捏造。

第八計:暗渡陳倉,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

第九計:隔岸觀火,比喻對別人的危難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熱鬧。

第十計:笑裡藏刀,比喻外表和氣而內心陰險。

第十一計:李代桃僵,指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第十二計:順手牽羊,指乘機拿走人家東西的偷竊行為。

第十三計:打草驚蛇,指做事不周密,行動不謹慎,而使對方有所覺察。

第十四計:借屍還魂,比喻已經消滅或沒落的事物,又假託別的名義或以另一種形式重新出現。

第十五計:調虎離山,比喻為了便於行事,想法子引誘人離開原來的地方。

第十六計:欲擒故縱,比喻為了進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鬆一步。

第十七計:拋磚引玉,以自己的粗淺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見解。

第十八計:擒賊擒王,比喻做事要抓關鍵。

第十九計:釜底抽薪,從鍋底抽掉柴火。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第二十計:混水摸魚,比喻趁混亂時機攫取不正當的利益。

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幼早的殼。比喻用計脫身。

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關起門來捉進入屋內的盜賊。

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結交離得遠的國家而進攻鄰近的國家。

第二十四計:假道伐虢,以借路為名,實際上要侵佔該國。

第二十五計:偷樑換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第二十六計:指桑罵槐,指著桑樹罵槐樹。比喻借題發揮,指著這個罵那個。

第二十七計:假痴不癲,假裝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圖。

第二十八計:上屋抽梯,上樓以後拿掉梯子。借指與人密談。也用以比喻慫恿人,使人上當。

第二十九計:樹上開花,比喻將本求利,別人收穫。

第三十計:反客為主,指在一定的場合下采取主動措施,以聲勢壓倒別人。

第三十一計:美人計,以美女誘人的計策。

第三十二計:空城計,指掩飾自己力量空虛、迷惑對方的策略。

第三十三計:反間計,指用計謀離間敵人引起內訌。

第三十四計:苦肉計,故意毀傷身體以騙取對方信任,從而進行反間的計謀。

第三十五計:連環計,指一個接一個相互關聯的計策。

第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用於做事時如果形勢不利沒有成功的希望時就選擇退卻、逃避的態度。

《孫子兵法》的原文加譯文

6樓:apple哲皓

1、原文:

《孫子兵法》·作戰篇——孫武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冑矢弓,戟盾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萁杆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2、釋文:

孫子說:要興兵作戰,需做的物資準備有,輕車千輛,重車千輛,全副武裝的士兵十萬,並向千里之外運送糧食。那麼前後方的軍內外開支,招待使節、策士的用度,用於**維修的膠漆等材料費用,保養戰車、甲冑的支出等,每天要消耗千金。

按照這樣的標準準備之後,十萬大軍才可出發上戰場。

因此,軍隊作戰就要求速勝,如果拖的很久則軍隊必然疲憊,挫失銳氣。一旦攻城,則兵力將耗盡,長期在外作戰還必然導致國家財用不足。如果軍隊因久戰疲憊不堪,銳氣受挫,軍事實力耗盡,國內物資枯竭,其他諸侯必定趁火打劫。

這樣,即使足智多謀之士也無良策來挽救危亡了。所以,在實際作戰中,只聽說將領缺少高招難以速勝,卻沒有見過指揮高明巧於持久作戰的。戰爭曠日持久而有利於國家的事,從來沒有過。

所以,不能詳盡地瞭解用兵的害處,就不能全面地瞭解用兵的益處。

善於用兵的人,不用再次徵集兵員,不用多次運送軍糧。**裝備由國內**,從敵人那裡設法奪取糧食,這樣軍隊的糧草就可以充足了。國家之所以因作戰而貧困,是由於軍隊遠征,不得不進行長途運輸。

長途運輸必然導致百姓貧窮。駐軍附近處物價必然飛漲,物價飛漲,必然導致物資枯竭,物財枯竭,賦稅和勞役必然加重。在戰場上,軍力耗盡,在國內財源枯竭,百姓私家財產損耗十分之七。

公家的財產,由於車輛破損,馬匹疲憊,盔甲、弓箭、矛戟、盾牌、牛車的損失,而耗去十分之六。所以明智的將軍,一定要在敵國解決糧草,從敵國搞到一鐘的糧食,就相當於從本國啟運時的二十鍾,在當地取得飼料一石,相當於從本國啟運時的二十石。所以,要使士兵拼死殺敵,就必須怒之,激勵之。

要使士兵勇於奪取敵方的軍需物資,就必須以繳獲的財物作獎賞。所以,在車戰中,搶奪十輛車以上的,就獎賞最先搶得戰車的。而奪得的戰車,要立即換上我方的旗幟,把搶得的戰車編入我方車隊。

要善待俘虜,使他們有歸順之心。這就是戰勝敵人而使自己越發強大的方法。.所以,作戰最重要、最有利的是速勝,最不宜的是曠日持久。

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將帥,掌握著民眾的的生死,主宰著國家的安危。

《孫子兵法》的意思,孫子兵法,是什麼意思?

孫子兵法 又稱 孫武兵法 吳孫子兵法 孫子兵書 孫武兵書 等,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 字長卿 一般認為,孫子兵法 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即前515至前51...

孫子兵法如何讀?怎樣讀懂《孫子兵法》?

關鍵是領悟和理解。可以結合讀書再研究戰例,從戰例中學習前人是如何活學活用孫子兵法的。還可以去孫武兵法吧與們進行交流 加強對孫子兵法的理解。要看你是否具有專業水平,如果有專業水平,可以讀 孫子兵法 的古人註解,比如 孫子兵法十一家注 裡面有古人對孫子兵法詞句以及含義的解釋。讀兵書要結合歷史上的實戰,兵...

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有什麼區別,孫武和孫臏是什麼關係

飛喵某 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不是同一本書。孫子兵法 即 孫子 又稱作 武經 兵經 孫武兵法 吳孫子兵法 是中國古代的兵書,作者為春秋末期的齊國人孫武 字長卿 孫子兵法 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書為十三篇,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見面禮 其作者是孫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