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這個大姓的傳說故事

時間 2022-01-09 08:05:09

1樓:匿名使用者

李姓從形成時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春秋時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傳的第一個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陽,外字聃,號老子,生於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書的史官),是春秋時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創始人,傳為《老子》一書的作者。古書有的說他是周平王時(春秋初期)人,又說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問禮,於是就說他活了160多歲或200多歲,是因為修道養壽才活了那麼大歲數。

《老子》又名《道德經》、《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經典,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包含著某些樸素辯證法因素,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後來唯物、唯心兩派都從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據《新唐書》記載:李姓始祖李利貞也是娶陳國契和氏家的女兒,生兒子叫李昌祖,後在陳國任大夫,住在苦縣。李昌祖的兒子叫李彤德。

彤德的曾孫叫李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隸社會時期帝王或諸侯封給卿、大夫的連同土地上勞動的奴隸在內的土地)於苦縣。李碩宗的五世孫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這就是李耳的父親和母親。李耳的後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國做官,被封於段,為幹術大夫。

李宗之子李同為趙國大將軍,孫李兌為趙相,曾孫李躋為趙國陽安君。李躋有兩個兒子:李雲、李恪。

李恪的兒子李洪,任秦國(在今甘肅、陝西一帶)太子太傅,其孫李興族為秦將軍。李興族之子李曇,字貴遠,在趙國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後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曇有4個兒子:

崇、辨、昭、璣。他們及其後代因分別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兩支:長子李崇,任隴西(治所在今甘肅臨洮縣)守,封南鄭公,為隴西房;四子李璣,戰國末任秦國太傅,李璣的二兒子李牧在趙國做官,定居在趙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鄲市西南),為趙郡房。

後來,隴西房又分為39房,趙郡房又分為東、南、西3組。

李耳以後,李姓人口逐漸增多。春秋時晉文公(都城在今山西翼城東南)的理獄官李離、戰國時魏文侯(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相李悝,都是早期遷入今山西境內的李姓人;戰國時被秦昭王任為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守的李冰,是最早遷入今四川的李姓人;李耳之孫李同,到趙國(都城在今河北邯鄲)做官,是最早遷入今河北的李姓人;李同裔孫李恪的兒子李洪,到秦國(都城在今陝西咸陽東北)做官,是最早遷入今陝西的李姓人;李洪裔孫李曇,在秦國任御史大夫,其長子李崇開創隴西房,四兒子李璣的二兒子李牧開創趙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兩大支派。

2樓:眉在玉

先秦時期

李姓從形成時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春秋時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傳的第一個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陽,外字聃,號老子,生於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書的史官),是春秋時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創始人,傳為《老子》一書的作者。古書有的說他是周平王時(春秋初期)人,又說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問禮,於是就說他活了160多歲或200多歲,是因為修道養壽才活了那麼大歲數。

《老子》又名《道德經》、《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經典,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包含著某些樸素辯證法因素,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後來唯物、唯心兩派都從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據《新唐書》記載:李姓始祖李利貞也是娶陳國契和氏家的女兒,生兒子叫李昌祖,後在陳國任大夫,住在苦縣。李昌祖的兒子叫李彤德。

彤德的曾孫叫李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隸社會時期帝王或諸侯封給卿、大夫的連同土地上勞動的奴隸在內的土地)於苦縣。李碩宗的五世孫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這就是李耳的父親和母親。李耳的後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國做官,被封於段,為幹術大夫。

李宗之子李同為趙國大將軍,孫李兌為趙相,曾孫李躋為趙國陽安君。李躋有兩個兒子:李雲、李恪。

李恪的兒子李洪,任秦國(在今甘肅、陝西一帶)太子太傅,其孫李興族為秦將軍。李興族之子李曇,字貴遠,在趙國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後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曇有4個兒子:

崇、辨、昭、璣。他們及其後代因分別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兩支:長子李崇,任隴西(治所在今甘肅臨洮縣)守,封南鄭公,為隴西房;四子李璣,戰國末任秦國太傅,李璣的二兒子李牧在趙國做官,定居在趙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鄲市西南),為趙郡房。

後來,隴西房又分為39房,趙郡房又分為東、南、西3組。

李耳以後,李姓人口逐漸增多。春秋時晉文公(都城在今山西翼城東南)的理獄官李離、戰國時魏文侯(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相李悝,都是早期遷入今山西境內的李姓人;戰國時被秦昭王任為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守的李冰,是最早遷入今四川的李姓人;李耳之孫李同,到趙國(都城在今河北邯鄲)做官,是最早遷入今河北的李姓人;李同裔孫李恪的兒子李洪,到秦國(都城在今陝西咸陽東北)做官,是最早遷入今陝西的李姓人;李洪裔孫李曇,在秦國任御史大夫,其長子李崇開創隴西房,四兒子李璣的二兒子李牧開創趙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兩大支派。

3樓:kitty☆百變

李氏源於嬴姓,是五帝之一顓頊高陽氏的後裔,是皋陶的後代。皋陶在帝堯時任大理(司法長官),他的子孫世襲大理之職,以官職為氏,姓理。商朝末年,理氏後代有一個叫理徵的,因直諫觸怒紂王被殺。

理徵的妻子契和氏是陳國人,契和氏帶著兒子理利貞逃回陳國,走到伊侯墟時,母子飢餓不堪,靠採食木子(樹木果實)得以保全性命。為感激木子,躲避紂王追緝,利貞隱去原姓,因為「理」與「李」同音,改理氏為李氏,李利貞為李姓得姓始祖。李利貞母子回到陳國,在離陳不遠的苦縣定居。

李利貞也是娶陳國契和氏之女為妻,生子昌祖,昌祖在陳國任大夫。李昌祖生彤德,彤德曾孫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於苦縣。李碩宗的五世孫李乾,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生李耳。

《史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有的古籍說老子李耳是李利貞的第11代孫,而有的姓氏書說李利貞是老子的六世祖。

趙氏形成於西周,祖先是伯益,始祖是造父。造父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周穆王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以趙為氏。周幽王時,造父的裔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

到戰國初年,趙氏聯合魏氏、韓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趙國為秦國所滅,王室貴族和平民百姓紛紛以國名為姓,稱趙氏。

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徐氏是伯益之子若木的後裔。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賜他為嬴姓以外,還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給他,姚女後來生了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叫若木。因為他的父親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國。

春秋時期,徐國被吳國所滅,徐國的後裔就稱為徐氏。

秦氏出自嬴姓,伯益的後人有個叫大駱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隴西秦亭為附庸國,讓他恢復嬴姓,稱為秦嬴。秦國後來成為戰國七雄之首,並進一步統一了全國。秦滅後,王族子孫以國為氏,稱為秦氏。

4樓:匿名使用者

撲朔迷離的得姓傳說

李姓是當今中華第一大姓,也是世界頭號大姓。李姓起源於河南鹿邑。鹿邑古稱苦縣,自古以來都屬於陳地轄區,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李耳)的生地。

關於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唐朝李延壽的《北史·序傳》和北宋歐陽修、宋祁的《新唐書》中講了一個十分傳奇的故事:李姓源於嬴姓,是五帝之一顓頊高陽氏的後裔,是皋陶的後代。皋陶在帝堯時任大理(司法長官),他的子孫世襲大理之職,以官職為氏,姓理。

商朝末年,理氏後代有一個叫理徵的,因直諫觸怒紂王被殺。理徵的妻子契和氏是陳國人,契和氏帶著兒子理利貞逃回陳國,走到伊侯墟時,母子飢餓不堪,靠採食木子(樹木果實)得以保全性命。為感激木子,躲避紂王追緝,利貞隱去原姓,因為「理」與「李」同音,改理氏為李氏,李利貞為李姓得姓始祖。

李利貞母子回到陳國,在離陳不遠的苦縣定居。李利貞也是娶陳國契和氏之女為妻,生子昌祖,昌祖在陳國任大夫。李昌祖生彤德,彤德曾孫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於苦縣。

李碩宗的五世孫李乾,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生李耳。《史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有的古籍說老子李耳是李利貞的第11代孫,而有的姓氏書說李利貞是老子的六世祖。

還有一種說法更有神話色彩,《史記·正義》引《玄妙內篇》說:「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史記·索隱》說老子「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

」今天鹿邑仍有民間傳說,李母懷胎八十一年,在李樹下分娩,李耳誕生時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兒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誕生就用手指著李樹,自認李姓。

以上關於李姓起源的故事過於生動而富於傳奇色彩,難免引起後人的疑義。史家認為這些傳說起於唐代,有為李唐宗室抬高門第,強為攀附,主觀臆測的成份,可信度不高。再者,老子之前的人物,如理徵、李利貞不見於先秦古籍,是否確有其人值得懷疑。

那麼,李姓的真實淵源是什麼呢?

其實,李姓起源並不複雜,不過與「李樹」無關,也與「食木子」的傳說無關。李氏出於理姓,先祖為大理之官,後代「以官為氏」,為理氏。春秋前作理氏,或里氏,因李、理同音相通,戰國時作李姓。

早在隋唐之前,東漢王符的《潛夫論·志氏姓》和應劭的《風俗通義·姓氏篇》中,就考證了李氏和理氏同音相通,但隻字未提食木子而改李氏的事,可見東漢的時候還沒有那些神化的傳說。

李姓起源在春秋時期,戰國時已很普遍。春秋時有里氏,見於記載的有裡克、裡革、裡析等人。裡克是晉獻公的重臣,裡革是魯國太史,裡析是鄭國大夫。

戰國時的李氏人物有李耳、李離、李悝、李冰、李牧、李斯等,蹤跡遍及列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李離、李悝、李斯都曾是執法大臣,與「李(理)」氏的含義相同。李離在晉文公時任大理。

李悝戰國初年在魏國主持變法,李悝開戰國變法運動之先河,他所制定的《法經》集前代法律之大成,對後世法律有重要影響。李斯則在秦國曾任廷尉,掌管秦法,「明法度,定律令」,是秦代法制政治的主要策劃者。這些早期李姓人物的司法理論和實踐,繼承了李(理)氏家族的歷史傳統。

李姓遠祖皋陶與嬴姓的分支

東漢以來的姓氏著作大都將李(理)氏的淵源上溯至皋陶,把皋陶視為李氏的遠祖。那麼皋陶是怎樣的一個歷史人物呢?

皋陶在上古史籍中也寫作咎繇,是古史傳說中的人物。他和許多傳說時代的人物一樣,既是一個真實的部族首領,也代表了一個部族名號。皋陶生活在堯、舜、禹時代。

《尚書》中有一篇《皋陶謨》,記述了皋陶與舜、禹議政的許多言論。據《史記·夏本紀》記載,皋陶還差一點成為繼舜禹之後的帝王,禹帝曾有意禪位於皋陶,但因皋陶去世而作罷。這些傳說,反映了皋陶在夏代之前聲名顯赫的地位和影響。

瓜田李下的成語故事,瓜田李下這個成語故事的大致內容

發音gu ti n l xi 釋義經過瓜田,不彎下身來提鞋,免得人家懷疑摘瓜 走過李樹下面,不舉起手來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懷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較容易引起嫌疑,讓人誤會,而又有理難辯的場合。易誤用為形容田園生活。古人強調正人君子要顧及言談舉止,風度禮儀,除此之外,還要主動避嫌,遠離...

關於蓮的故事傳說,有關荷花的傳說和故事

蓮的故事。相傳,蓮從前是長在陸地上的,而桔藕樹是生在水中的。他倆常常往來探訪,促膝談心,成了很密切的知己,便結為同年。有一天,他們談到兩人的居地時,桔藕樹想自己常淹浸在水中,很是悽慘,就起了和蓮換居的念頭來,於是就對蓮說 同年,我居住的地方,無論怎麼樣旱也不會受災,你天天受著旱災,我真是難過,這樣吧...

有關橋的故事與傳說,有關橋的故事和傳說

1 西湖斷橋 一說古石橋上建有亭,冬日雪霽,橋陽面冰雪消融,橋陰面仍然玉砌銀鋪,從葛嶺遠眺,橋與堤斷之感,得名 斷橋殘雪 另有傳說白娘子與許仙斷橋相會,確為斷橋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2 奈何橋 關於奈何橋,存在兩種流行的說法。一說因地府有河名為奈河,一說因為漢語中 無可奈何 之意,剛好對應了人在轉世投...